精神分裂症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寒门难出贵子18岁男孩家徒四壁,却以74 [复制链接]

1#

前言

寒门出贵子,听起来多么虚妄,当今社会中有几个学生是真正的寒门出身,又有几个没有通过家长提供的资源进行学习、深造,真正的寒门又在哪里呢?寒门出的贵子又在哪里?

寒门难出贵子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改变阶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所谓“改变阶层”不过是一句笑话罢了,从古至今也没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寒门贵子”。

自隋炀帝开创科举制选拔人才,唐朝将此制度进行完善,自此承袭封建王朝官场数百年的“九品中正制”宣布破产,随之而来的也造成了“官场氏族制”式微,在大堂的朝廷之上,有不少参加科举被选中为官的普通人。因此在唐朝也流行出这样一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以此赞扬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可是你认为能够“登堂入室”的人是普通农夫家的孩子,是普通老百姓吗?

显而易见,答案当然是“不”。

在唐朝,纸张十分昂贵,而且那时候想要一本书,只能使用刻本或者手写本,无论哪一种都非常贵重,一般的家庭压根负担不起家中子弟的书本费用,当然,这样的小事在宋朝被解决。宋朝的活字印刷术让许多想要读书的普通百姓有了读书的可能。

随着时代在进步,但是封建社会依旧封建,虽然农为“四维”之本,但是普通的农民却是最穷、最受压迫的。

在封建社会,普通的农民的土地大多都被地主家庭或者官僚家庭以极低的价格兼并,自己只能靠着为地主家里做佃户勉强生活,底层百姓无力反抗,上层官员不允许百姓反抗,就这样出现了阶层流转停滞。

试想一下,那些社会底层的百姓们在养家糊口都困难的情况下要如何供自己孩子读书呢?哪怕书籍、笔墨便宜,那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巨额数字。

因此,“寒门贵子”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所谓的“寒门”只是拥有一定家财的富庶之家,最起码能够让孩子寒窗苦读十年,并且不需要他到田地中出力的家庭,并非是社会底层家庭。

在当今社会中,“寒门”也确实被赋予它应有的意义,可是“寒门”却再难出贵子。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在现在的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资源分配出现明显差距,一些农村出身的孩子所接受到的教育与城市中的孩子相比相较甚远。

在城市中,学校的孩子们除了主课课程之外,其余的小课以及课外课等丰富多彩。

而身为农村的学生,每天只能面对枯燥的课本以及那几位熟到不能再熟的主科老师,他们在学校的一天,只有主科课程,想要上一节体育课都十分苦难。

而这样不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虽然在近年有所改善,但依旧无法改变数十年积累的不均衡。

其次,教育投资不均衡。

“补课”一词由来已久,但是真正在社会普及,却也才短短十五年的时间。

原本补课的学生只是因为某些事情,爱学校中落下课程,需要找到老师补习,但是没想到在十几年前,补课已经不仅仅是将落下的课补完,而是将尚未学到的课程进行课堂预习,保证自家的孩子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名次,学生们的内卷完全是由家长们引起的。

最近一名来自北京海淀的小学生的发言引起了社会震撼,他说:“自己在班里完全是中下的存在,班级里学习好的学生数学或者英语水平已经达到高中甚至大学水准。”

这还是海淀的一所普通小学,可想而知,那里的孩子已经学习到什么状态,能够维持他们花大价钱补课的,完全是父母在背后用金钱做支撑。

父母富有的,可以选择好老师进行一对一辅导,那么那些家庭状况不太好的家长则会选择大班课,只要保证孩子在中等水平、在学校老师讲课能听懂就可以。

而家庭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就导致了家庭之间对于教育投资的不公平。

最后,由于贫苦的原因导致教育水平低下。

我国虽然已经施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还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连上学都没办法上,学校的老师等也都多次找到学生的家中,但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家中父母的干预,让学生无法上学,其实这也是张桂梅创办女中的原因。

在那些家长眼中,上学就是浪费钱,孩子稍长一些就可以下地干活,照顾家里,长大就可以外出做工挣钱,这样对于家庭更有利。

因此这也是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学历低的主要原因。

虽然“寒门”难出贵子,但也只是难出,并非没有,年的庞众望便是寒门贵子的典型。

家徒四壁

年,在河北沧州吴桥县庞庄的一户农村正在办喜事,虽然那户人家布满喜字,也与其它人家办喜事一样开了几桌席面,可是无论喝喜酒的人还是办喜事的人脸上都带着些许的不自然,或许这也代表了这次的结婚并不十分如意。

庞家办喜事,虽然是嫁女但也是招婿。

庞家两位老人只有庞志芹一个女儿,虽然膝下只有一女,但也老怀安慰,他们对这个女儿千般娇惯,庞志芹在父母的呵护中幸福成长,她每天刻苦学习,希望自己在日后的考试中能取得一个好成绩,能够到城市里面工作,能够攒钱给父母买一个大房子,就在她怀揣梦想努力学习的时候,上天可能和她开了一个玩笑,先天性脊柱裂。

这个病在庞志芹年幼的时候并没有发作,可是就在她上中学的时候让她彻底站不起来,只能依靠轮椅行走,她再也不能上学,她的梦想也全部破灭,她的父母为了让她日后的日子好过一些,花费高价为她购买抑制药物,只希望这种药可以让她活的更久。

没想到庞志芹的病情刚刚控制住,她已经瘫痪的双腿又出现问题。

由于她无法下地行走,导致她的双腿萎缩、变形,甚至出现了血管坏死,导致庞志芹发烧昏迷。

当她昏倒被父医院,当时的大夫在检查后给出了两条治疗方案:

第一,截肢,能够彻底地保住性命,但日后一辈子都要依靠轮椅生活;

第二,保守治疗,虽然这次暂时治好,没有生命危险,但是由于双腿无法行动,这样的坏死、昏迷状况可能随时会复发,会要了她的命。

庞志芹的父母经过考虑,无奈之下选择了第一种方案,在那之后,庞志芹就没有了双腿,只能依靠轮椅生活,在村内,庞志芹也不远出门,害怕他们的嘲笑,他们的鄙视。

渐渐地,她也不怕了,她强烈的自尊心要求自己一定要融入村中,要做村里的正常人。

年,庞志芹年纪已经大了,而且她的父母也已经年老,为了让女儿后半生有个归宿,老夫妻决定为女儿找个赘婿,可是女儿这般模样,又有哪个身体健康的人愿意呢?

无奈之下,他们千挑万选找到一名患上精神分裂的人,他在好的时候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当然,在犯病的时候也会神志不清,好在他是真的爱庞志芹。

就这样,一场婚礼就在那一年轰轰烈烈的举办。

一年后,庞志芹怀孕了,这对于庞家来说是大喜事,但是父母的身体状况都不好,这个孩子是否健康让整个家庭为之忧心。

年,孩子出生了,所幸在出生后的惯例检查中,孩子没有任何疾病,他健康的身体让一家人重燃希望,为此,家中学历最高的庞志芹为儿子起名为“庞众望”,他的出生让全家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为了让庞众望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他的父亲早早就出去打零工,姥姥外出拾荒,姥爷去做小工,一家人辛勤劳动换来微薄的收入养活着庞志芹和庞众望母子。

其实,这样的家庭养出的孩子格外照顾家庭。

就在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撒娇的时候,庞众望已经知道要帮助残疾的妈妈分担家务。

每天早早起床的他就拿起属于自己的扫帚打扫屋子,烧水做饭也是他的活,只要他能上板凳就行。

小小年纪的庞众望很少到村子里和同龄的小朋友玩,因为他知道,家中就妈妈一个人,如果自己出去了,妈妈就会很孤单,就这样,小小的庞众望依偎在妈妈身边,听着妈妈给他讲述做人的道理,讲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就在一家人认为庞众望在学校学习、顺利长大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似乎命运之神一点也不眷顾这个原本就已经支离破碎的家。

庞众望六岁了,他的年纪也到了上学的岁数,他每天都由姥爷接送到镇里上学,可是就在一个下雨天,放学的时候,许多学生都没有打伞,赶紧忘校门口跑,找到自己的家人们,可是姥爷看了半天都没见到庞众望的身影,就在学生都快走光的时候,庞众望慢慢的从校门口走了出来。

姥爷一看庞众望的模样就感觉不对,嘴唇发紫,喘不上来气,生怕孩子出现问题的姥爷赶医院,没想到医生检查后说出的结果让姥爷如雷轰顶——先天性心脏病。

千怕万怕,就怕孩子生病,而且还是先天性心脏病,医院无法手术,只得医院,省医院医院相同,想要治好病需要几万元。

几万元,这对于多灾多难的一家来说是天文数字,他们一家人不吃不喝几年也攒不下这些钱,但这也阻挡不了一个母亲救儿子的心。

面对巨额的治疗费,庞志芹坐着轮椅一家一家借钱,她为了救儿子豁出了自己的脸面。村里人对这一家也十分同情,加上庞家在村子里也是一等一的守信人家,所以在20多户的村子中,庞志芹借出来4万多元,这下终于凑齐了儿子的手术费。

由于自己的身体原因,庞志芹没有办法在手术室外等儿子,只好在家中的电话旁苦苦守候,原本不信佛不信道的庞志芹此刻为了儿子哀求佛祖、道祖的保佑。

似乎老天爷对着一家人还保留了一些仁慈,庞众望的手术完美结束,恢复后的就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生活,接到父亲电话的庞志芹泪流满面。

庞众望的病好了,一家人也就正式踏上了还债之路,家中的生活更加拮据,恨不得一个月都吃不上一回肉。

对于拮据的生活,贴心的庞众望曾经提过自己不想上学、为家中省钱的看法,可是这话刚一说出口,就被平时和蔼的母亲严厉呵责,对他说:“我不怕家里苦,苦一苦总会捱过去,我想读书,可是我的身体不允许,你是全家的希望,你要上进,你要努力,不能放弃,知道吗?”

看着母亲眼中展露出的光芒,庞众望以后再也没说过不读书的话。

为了尽早还上欠的钱,庞众望的姥姥、姥爷、爸爸都在干活赚钱,在家中的母亲也是没日没夜的绣东西卖钱,这让母亲的手上满是细小的针孔,心思细腻的庞众望也想为家里出一份力。

因为需要赶紧赚钱,庞众望的家人们也都不接送他上学,好在他独立,完全可以自己行动。

因此他在放学后就有足够的时间跑出去捡废品,别人不要的碎纸片、矿泉水瓶、铁片,在别人眼中的废品就是庞众望眼中的宝贝,他一捡就是六年,在这六年的时间中他为自己的母亲撑起了一片天。

可是上天并没有想象中眷顾这一家人,就在一家还清债务后,庞志芹突然因为极度贫血晕倒了。

极度贫血可大可小,庞志芹为了能够尽快还清债务,她每日里只喝粥吃咸菜,这让她原本虚弱的身体更加承受不住。

看到母亲晕倒在自己面前,庞众望用瘦小的医院。

父亲精神不好,姥姥、姥爷在外打工,不能及时回来,在这样的状况下,筹钱的任务就落在庞众望的肩上。

六年前,母亲坐着轮椅为他借钱手术,六年后,他挨家挨户敲门借钱为母亲治病,天道轮回。

钱凑够了,但是母亲的病需要一段时间的住院调解,懂事的庞众望为了照顾母亲向学校提出短暂的休学申请。

在照顾母亲期间,庞医院附近的餐馆打零工,这样就能给母亲带出一份饭菜,而自己吃的菜就是在菜市场捡的菜叶罢了。

在庞众望细心的照顾下,母亲终于痊愈,但是出院前大夫的一句话让庞众望的心凉了半截,“你要知道你母亲的具体情况,她的身体注定寿命要比普通人短,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为了让母亲在有生之年过上好生活,庞众望在心中暗暗许下誓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我要证明自己可以改变家庭现状”。

知识改变命运

在庞志芹的教导中,庞众望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因此,哪怕遇到再困难的情况,他都没有选择辍学。

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庞众望努力学习,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吴桥中学。

上高中就意味着庞众望离家更远了,在初中的他每天可以走读,可是家里距离高中足足有50里远,庞众望只能选择住校,可是,自己长时间陪伴着的母亲是否会适应自己的离开呢?

庞众望为了母亲能够尽早适应,他利用假期为母亲写下一个月的信件,母亲一天一封,等到这三十封信读完自己也就到了一个月回家的假期。

果然,庞志芹看到儿子为自己写的信也是倍感欣慰,嘱托儿子好好学习的同时也要吃点好的,不要省钱。

在学习上,庞众望有着不服输的精神,碰到难题,他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就是这种“钻”的精神让他的学习一天比一天好,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就在庞众望高三的那一年,他听说了清华大学出台了“自强计划”,这项计划是清华大学为偏远山村和贫困家庭中的高学生的福利政策,一旦通过清华大学的笔试和面试,就会有60分得加分政策,这对于庞众望来说是极其难得的机会。

庞众望为了参加“自强计划”准备了很多材料来证明自己的家庭确实符合计划需求。

随后,通过审核的庞众望参加了清华大学的笔试和面试,也成功获得了加分。

随即,在正式的高考中,庞众望也考出了分的优异成绩,再加上政策中的60分加分,庞众望最终的高考成绩为分,成为河北省的理科状元,也被清华大学直接录取。

当庞众望的成绩发布后,清华大学校长亲自来到庞众望的家中,为他送来被录取的喜讯,可是等到他找到庞众望的家时,他震惊了。

院子里坑坑洼洼,虽然有几棵果树但是都没有结果,院内的柴禾看起来也非常整齐,可以看得出来收拾家务的人是一个利索人。

进到屋内,土坯的房屋昏暗,唯一的色彩就是庞众望从小获得的奖状。

年迈的姥姥、姥爷,精神不正常的爸爸,身体残疾的妈妈,他不知道庞众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一次探望,让清华校长对庞众望印象深刻。

就在庞众望确定被清华录取后,他父亲虽然精神不正常,但也知道自己儿子被录取了,逢人便说:“我儿子考上清华了!”让路人都分享自己的喜悦。

如今,六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庞众望四年大学生涯结束后又被清华大学硕博连读,可是,他的母亲庞志芹还是没能看到儿子身穿博士服的样子早早的离开人世。

结语

庞众望生于黑暗之中,但是他却将自己活成一道阳光。

他对于生活的乐观与坚强影响了绝大多数身处恶劣环境中的人,他在大学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参加各种学校活动,用自己的一份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他经常受到邀请去做演讲,他也愿意将自己痛苦的经历进行分享,让那些听众找到自己独有的优越感,刺激他们更加努力上进。

“寒门贵子”在庞众望这里实现了,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所有人——不服输,不认输,哪怕是身处黑夜之中,也终有得见光明之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