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问答专栏丨什么是听神经病变三 [复制链接]

1#

杭州惠耳国际听力中心

竭尽全力、康复聋人

为聋人创造价值

#十问十答#

Q7:听神经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答:听神经病是一种病因复杂多样的异质性疾病,其病因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性的。获得性听神经病的病因包括早产、高胆红素血症、缺氧、低氧、先天性脑畸形、围产期颅内出血、窒息、耳*性药物、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以及AIDS或HIV感染;相反,先天性听神经病主要是由于基因异常引起的,可以单独发病,也可以伴有其他综合征。

据研究报道,大约40%的听神经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目前至少发现17个听神经病相关基因,包括OTOF、PJVK、DIAPH3、AIFM1、PMP22、MPZ、NF-L、NDRG1、GJB1、GJB3、OPA1、TMEMA、TIMM8A、WFS1、FXN及线粒体基因突变12SrRNA(TC)、MTND4(mtDNA),其中只有DIAPH3引起的听神经病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Q8:听神经病患者中开展OTOF基因筛查已成为热点,什么是OTOF基因?

答:OTOF基因也被称为DFNA9基因,位于人染色体2p23.1,最早在一个患有遗传性耳聋的黎巴嫩近亲家系中[3]被发现,基因全长bp,含有48个外显子,编码翻译含有个氨基酸的otoferlin蛋白,蛋白结构包含6个钙离子结合C2结构域,参与到内毛细胞突触囊泡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过程中。

OTOF基因在耳蜗、前庭和大脑组织中表达,共有5个转录本,人类大脑中检测到2种OTOF转录本的表达,这2种转录本或终止于47号外显子或终止于48号外显子;但是在人类耳蜗中只有一种终止于48号外显子的OTOF转录本存在。OTOF基因变异可引起先天性语前重度遗传性耳聋,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ANSD的既往研究也发现OTOF基因在不同国家的突变率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群中认为OTOF基因是导致婴幼儿听神经病的主要致病基因,王秋菊教授团队发现婴幼儿听神经病中OTOF基因的发病率为41.2%,远远高于成人听神经病中的发病率5.5%。

Q9:此类患者该如何干预和治疗?

答:基因治疗是未来对特定类型听神经病的可行的治疗方式。OmarAkil等对缺少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3(VGLUT3),内毛细胞传入突触的谷氨酸释放能力丧失而出现耳聋的小鼠,使用1型腺相关病*(AAV1)将VGLUT3传递入耳蜗,尽管病*摄取比较广泛,但其仅在内毛细胞中进行基因表达,在AAV1-VGLUT3递送的2周内,ABR阈值正常化,以及部分惊跳反射的恢复。最后,该小鼠在传入的内毛细胞带状突触中观察到的形态学变化的部分逆转,从而通过基因治疗使小鼠成功恢复听觉,这是耳聋基因治疗方面的重大进展。

Q10:听神经病患者配戴助听器或者耳蜗植入手术是否可行?答:现阶段对于听神经病的临床干预,以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为主,药物治疗仍处于摸索阶段。关于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效果,现有的文献比较主流的结论是,听神经病的患者可以从助听器和人工耳蜗获得不同程度的听功能改善,但是个体差异较大,人工耳蜗对听觉言语的改善效果更为确切。目前有11篇相关文献对OTOF突变听神经病患者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效果进行了探讨,此类患者实行人工耳蜗植入仅有33例,其中高加索人2例、法国3例、意大利9例、韩国5例、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共14例,效果尚可。

总结

20年来,在听神经病的诊断和认识过程中,持续努力的目标是:(1)精准而早期的诊断听神经病;(2)明确定位病变的部位、发生的病因和机制;(3)明确疾病进展的速度和趋势;(4)明确何时进行助听干预,何时进行人工耳蜗干预;(5)明确致病基因,并阻断其在家族中的传递,提升患者的沟通交流和理解能力。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了解内毛细胞、突触、螺旋神经节、听神经、耳蜗核等,及各级听觉中枢组成听觉环路的功能和工作原理,需要进行围绕内毛细胞、突触、听神经为中心轴的听觉信息传输与处理的生理病理学机制研究,需要长期随访听神经病患者的发生发展趋势,需要探索未来基因治疗的可能及可行性,将诊断和治疗推进到精准的分子基因水平。

从“心”出发,与“声”同行

致力于听力康复事业

将竭尽全力康复聋人的宗旨得到传承

如您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咨询我们!

我们的联系方式

-

预约

(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