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益生菌真的只是智商税吗 [复制链接]

1#

提起精神疾病你会想到什么?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

那提起精神疾病的可能致病病因呢?遗传史、家族史,致病基因,外部环境强烈的情感刺激?

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对肠道菌群与精神疾病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当肠道菌群紊乱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那么,仅仅肠道菌群紊乱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吗?这里,我们先卖一个关子。

01

肠道菌群的概念你了解多少?

什么是肠道菌群?人体的肠道菌群到底在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对于健康又有多大的影响?

首先,根据医学生物方面的专业解释,肠道菌群是哺乳动物胃肠道内寄居的微生物群落,约含有~个微生物。打个比方来说,我们的胃肠道菌群就好似一片森林生态系统,其中包含大量而丰富的物种,例如,细菌、古细菌、真菌、病*等。它们数量虽庞大,但各司其职,能够维持一个良好的运作系统,对于我们的机体健康维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1常见的人体胃肠道内菌群分布及密度示意图)

肠道菌群,也可以说是横纵我们人类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每时每刻我们始终都要与它共进退。

肠道菌群的平衡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生活当中你我一定都听过“水土不服”这个词语,这个语言概念下是指当一个人的外部环境突然发生很大的变化时,比如居住环境、饮食、习惯等的改变,在这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不舒适的症状,最常见如胃口不好、腹泻、精神萎靡等。“水土不服”几乎就是肠道菌群短暂紊乱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但是事实上,肠道菌群紊乱的破坏力远远超过你和我的想象力。

02

肠道菌群如何操纵我们的大脑?

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首先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认为胃肠道菌群的紊乱会影响你的大脑正常功能运转吗?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人的胃肠道菌群和大脑之间存在一个双相调节环路,简称脑肠轴。其沟通途径包括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通过这些途径的双向通信使大脑能够影响胃肠道的分泌、感觉和运动功能。除了神经轴的作用外,肠道微生物(即菌群),也在和中枢大脑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

(图2常见的人体胃肠道内菌群分布及密度示意图)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丰富的肠道菌群不仅有助于我们处理食物中的营养物,增强免疫系统,还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精神-心理健康。而目前的观点也支持,肠道菌群在功能上和大脑是相互调节的。也就是说,如果肠道菌群发生了紊乱,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一定会受到波及。

03

胃肠道菌群紊乱与哪些精神疾病密切相关?

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公元前多年就说过:所有的疾病都来自于肠道。(AllDiseaseBeginsInTheGut)。我国的著名中医典籍《脾胃论》中也曾记载“内伤脾胃,百病生焉”。足以可见胃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19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的一篇综述性文献阐述了肠道菌群紊乱与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其中,精神疾病关系密切度排序第一位。文章中作者观点认为,抑郁症、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多动症以及孤独谱系障碍等精神疾病和胃肠道微生态存在一定的联系。

不少研究发现,精神疾病患者的菌群多样性和一些具体的菌属比例较健康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

抑郁症

一项日本国立神经研究中心进行的RCT研究,共计纳入43例抑郁症患者和57例健康受试者,对比两者肠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肠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提示,这种稳态的破坏可能会使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2.5~3倍。

焦虑症

一项全国代表性的纵向研究,收集了63,名≥18岁且第一轮筛查中不存在焦虑障碍的受试者,以评估其肠道感染以及肠道菌群变化和焦虑障碍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胃肠道感染会显著增加受试者未来发生焦虑障碍的风险,危险因子可高出未发生胃肠道感染患者的1倍以上。提示,肠道菌群的紊乱与个体未来发生焦虑障碍的存在显著相关性。

双相情感障碍

一项小样本筛查研究,共计纳入23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以及23例健康受试者。评估两组受试者肠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梭菌科菌群丰度明显降低。提示,这一菌群的变化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存在相关性。

精神分裂症

一项横断面研究,纳入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3例健康受试者,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群肠道菌落的差异性。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变性菌门水平丰度显著增加;琥珀酸弧菌、巨型球菌属、柯林斯菌属、梭菌属、克雷白氏杆菌和甲烷短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而不劳特氏菌属、罗斯拜瑞氏菌属的相对丰度则显著降低。提示,这些肠道菌群的变化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

也另有一项国内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健康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某些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显著性降低,明确了与精分严重程度有关的细菌类群。且当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肠道后,小鼠出现精神运动亢进、学习记忆障碍等类精神分裂症样行为。这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与其患病相关。

因此,从以上举证中我们不难发现,胃肠道菌群的紊乱和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存在紧密相关性。但,究竟是精神疾病障碍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还是肠道菌群紊乱诱发精神疾病障碍?目前还未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除了精神疾病本身会带来的胃肠道菌群紊乱的不良后果之外,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同样会引起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的变化。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动物模型和精神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均有下降。临床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最常见不良反应以体重增加和糖脂代谢异常为多见,目前证据也支持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代谢紊乱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

同时,也正是因为两者之间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有理由可以大胆提出猜想,通过调整、改善或治疗肠道菌群的紊乱,或许可有效缓解精神疾病症状。

04

益生菌究竟该怎么补?

“益生菌”这一概念在近年来越来越被大众所熟悉,电视、广告中无处不充斥着关于益生菌功效的植入。

“每一口都是益生菌”

“肠有益生菌,健康小冠*”

“天天益生菌,增强免疫力”

……

当益生菌这个概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认知时,你真的了解益生菌是干嘛的吗?

从功能上来讲,益生菌不仅能够通过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产生短链脂肪酸以及减少潜在致病微生物等作用对大脑产生有利影响。当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应用时,还能够改善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患者出现的肠道菌群改变和代谢失衡。从对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顽固便秘、胃肠道不适等症状能发挥有效作用。

尽管已经有不少研究证据表明,调节胃肠道菌群紊乱可有效缓解一部分精神疾病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如果大量服用益生菌也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因此,定期服用益生菌,但要也不要贪杯哦!一般情况下一天一次标准剂量就可以了。

不过如果要治疗疾病,仅仅通过服用益生菌补充剂可能还是不够的,还是需要在规范化治疗下辅助应用益生菌,必要时改善饮食,遵循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比较方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