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92721.html主题:客体关系理论
主讲人:王牮
时间:年11月15号9:00-10::30-12:00
地点:医院十楼报告厅
王牮,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与治疗硕士,从事精神科及心理治疗工作17年。曾接受国际心身医学及家庭治疗培训,中美高级精神分析师培训,以及中德精神分析师连续培训项目。尤其对青少年行为问题、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参加编辑的书籍有《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人格心理学》、《家庭治疗》等。
弗洛伊德是一个很严厉的父亲,尤其到后期,很保守地在守护他的领地。但克莱因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受到过多的影响,才得以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弗洛伊德的思想以压抑为主,其中包括性的压抑。但他没有详细地去探索他和他母亲之间的关系,他把这部分归入到俄狄浦斯期的范围中。与之不同的是,克莱因探索她与母亲的关系非常多。客体关系理论中对母婴关系的研究也非常多。
从经典精神分析到客体关系理论到自体心理学,是一个三人——二人——一人的转变过程。
学习客体关系理论的困难:
客体关系理论的理解,比如婴儿既吸吮乳头,又撕裂乳头,这种婴儿对母亲的爱和恨部分是不容易理解的。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个非常杂合的内容,在其中会有很多人物和他们的理论,比如克莱因、费尔贝恩、温尼科特。而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逃不出弗洛伊德的五指山,自体关系学派可以说是科胡特的学派,都比较单纯。
王主任演讲中。
今天上午王牮医生对客体关系理论学派的五个人物以及他们的理论作了一个细致的梳理。分别是克莱因、费尔贝恩、温尼科特、科恩伯格和马勒。由于篇幅问题,只推送克莱因和费尔贝恩的内容。
(1)梅兰妮克莱因
1.客体与内部客体:
弗洛伊德的客体是力比多能量灌注的客体,是对于外部客体的内部心理表征。
克莱因的客体与内部客体,是幻想的产物,是相对于婴儿自身的客体。不仅是本能能量所指向的客体,并且是婴儿心灵中具有可依赖性、爱、贪婪、仇恨和嫉妒等心理特征的人格。
部分客体——整体客体
由部分客体关系向整体客体关系的进展,由把客体分裂为全好或全坏,将好与坏整合到一个客体上面,是以婴儿的认知和整合能力的发展为前提的。它标志着自我的成熟和心理结构的形成。
2.克莱因的基本命题:
人类自诞生起就存在一个虚弱的和未整合的自我,客体关系从出生时即存在。
婴儿与最初的客体——母亲乳房的关系是一切客体关系的开端,并决定着自我与超我的发展,影响着婴儿爱与恨的情感和各种焦虑以及防御形成的出现。
3.过渡性的客体关系理论:
并未完全放弃弗洛伊德的驱力观。
独创的概念和术语:投射性认同,位态,修复,嫉羡。
沿用但是改变了其含义和适用范围的概念和术语:内部客体,潜意识幻想,内射,投射,驱力,分裂,修复。
潜意识幻想:主动——被动
分裂:在偏执分裂位态中的重要防御机制。与部分客体有关。
修复:在抑郁位态中起着核心作用,具有强大的建设性和创造性,以应对反复出现的客体的丧失和再现。
位态:偏执分裂位态与抑郁位态。两种位态具有连续性和交替性,而非阶段性。
嫉羡与感恩:嫉羡在每个婴儿对于乳房的依赖关系中都起着作用。在良好的发展中它被爱和满足克服,好的经验导致感恩。如果在偏执分裂位态中的嫉羡过于强大,客体就会被贬低,阻碍了向抑郁位态的转变。
对于克莱因来说,客体是一个“活”的东西。例如说杯子这种物件,它本身并不称为客体,只有把这个杯子拟人化了,可以在幻想中跟这个客体玩儿,这才是客体。把杯子替换为“父母”,就是克莱因常常谈及的客体的定义。爱一个人也好,恨一个人也好,这个人都是客体;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没感觉。
王牮医生认为,我们在成年的病人身上看到的东西,它们都曾经出现过,并且在那时候是正常的。比如说在一两岁的孩子身上,我们看到很典型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征,这是正常的,一个孩子在那个时候就是极端地害怕被抛弃,极端地幻想。
克莱因的理论属于过渡性的客体关系理论,仍受到经典学派的一些影响。她独创了一些术语,比如投射性认同,位态、修复、嫉羡。
形象地说,克莱因认为潜意识就像关上门里面在开party,客体们在里面喜怒哀乐,是极其活跃的。这与弗洛伊德所说的比较沉寂的酒窖是不同的。
王牮医生温馨提醒道,我们不要把在治疗中浮现的原始的防御机制看作是不好的、退后的、坏的。在我们小的时候,原始的防御机制是保护自己的极其重要的方式。越不成熟、越原始的防御机制,耗费的能量就越少,生气我就骂人,发脾气,这样多爽啊。越成熟、高级的防御机制,耗费的能量就越多,比如升华是需要学习知识的。
(2)费尔贝恩
1.基本命题:
人格的核心是自我,人格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自我逐渐成熟的过程。由于自我具有与客体相关的本质,而客体关系本身是一种动力性的结构,因此客体关系为人格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人格发展的实质也就是自我客体关系的成熟。
2.纯粹的客体关系理论:
婴儿为什么吸吮手指?
刚出生的婴儿具有原始的未分化的整体自我。人的一生中所要面临的问题既不是满足本能,也不是控制冲动和驱力,更不是协调各个独立的心理结构。所有这些之所以会产生,都是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原始一元心灵整体”的丢失。所以心理健康就是要使自我在通往成熟的道路上保持其整体性。
内心的结构都是由于养育环境的不完美所产生的,婴儿从主观上改造客体,但是因为认同,导致了原始自我的改变。
吮吸乳头的时候小婴儿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与母亲相连接的。婴儿吮吸手指头,不是试图喂饱自己,而是试图与母亲这个客体相连接。
精神分裂症的来历是这样的人的精神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感觉、知觉、思维,在思维中考虑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情绪,然后产生了意志行为。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这五个部分是不协调的、分裂的。
王牮医生说道,我在临床上最怕见到父母说,这个孩子小时候多乖呀,可以一天一声都不吭。这个孩子麻烦大了,没有活力。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爆发是需要攻击性的。
很调皮的孩子,会做许多有意思的事情,而那些只会做题、学习的孩子,缺乏攻击性同时也就意味着缺乏活力。太乖,不是一件好事情。
王牮医生沿着五个代表人物的横贯线,加之他独特的冷幽默方式,深入浅出地精彩讲解,把枯燥抽象的客体关系理论变得饶有趣味又接地气。
(整理/武亦文)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