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微生物群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人群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即肠道菌群。在人体肠道的不同部位,其微生态环境和定植细菌的数量与组成也有明显差异。
肠道菌群中既包含了对身体有益的微生物群,如革兰氏阳性的乳酸杆菌和占主导地位的双歧杆菌(大于细菌总数的85%);又包含一些潜在的致病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它们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在某些环境下,这些潜在的致病菌变成机体致病的源头。
肠道菌群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并且与人体相互作用,发挥着代谢、营养、增强定植抗力、屏障保护、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维持正常免疫功能等多方面作用。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一些胃肠道或者肠外疾病可能就会发生。同样,当一些肠外疾病发生发展时,肠道的菌群也相应发生改变,例如慢性肾脏病。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为8%~16%,我国多中心调查结果也显示,成人慢性肾脏病总患病率为10.8%,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持续进行性发展,最终进入到终末期肾衰竭,同时并发症多,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远期预后差,对个人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肾脏病患者存在明显肠道菌群紊乱:肠道细菌总数与肌酐浓度成正相关,并随肾功能损害加重;肠道细菌数量及种类逐渐增加,细菌过度生长,出现大量的机会致病菌。
众所周知,肠道内细菌可以利用和分解肠腔内的含氮物质,粪便内所含的氨基酸即是肠道细菌分解内源性含氮物质所产生的。国外的研究者发现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部分氨基酸是由肠道内的细菌分解肠道内的尿素而来。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低蛋白饮食,其内源性蛋白质的丢失显著减少。因此,氮的丢失大于摄入,患者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另外,肾衰竭时,经肠道排出的其他非氮化合物如氨、胺、胍类衍生物,尿酸等增多,这也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营养环境。
慢性肾脏病发生时肠道微生态改变,造成内毒素血症、细菌移位等,而这些变化与肠道免疫屏障破坏有着密切的联系。肠道细菌和毒素大量移位入血,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促进其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炎症因子、氧自由基等细胞有毒物质,再次加重肠黏膜屏障本身的炎性损伤。氧化应激又可促进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循环导致系统炎症发生。
长期的菌群失调引发持续的系统炎症状态,持久的系统炎症状态又是预示慢性肾脏病患者恶性生存的独立因素之一。尽管属于系统炎症性疾病,慢性肾脏病患者仍然处于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状态,会引发致命的感染。
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浆中明显升高,动物模型中,升高的胆碱或氧化三甲胺直接导致进行性肾间质纤维化和功能障碍。
有人提出了慢性肾脏病进展和干预的“肠-肾轴”理论,它是指胃肠道与肾脏相互作用,包括胃肠道与肾脏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会通过能量物质代谢、免疫炎症、肠道黏膜和肠道菌群等多方面影响另一方,并可互为因果。“肠-肾轴”介导的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理论成为近年国内外肾病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益生菌可以改变肠道微生态环境、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肠道黏膜损伤、修复受损的肠道上皮细胞间连接并改善肠道物理屏障功能。同时益生菌可以竞争性增强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少尿毒症毒素和铵盐类产物的堆积,改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紊乱。此外,益生菌还可以通过其占位效应,减少病原体或病理性抗原与肠道黏膜受体的结合,减轻外源性致病体的入侵和内源性致病体的激活,增强机体免疫防御能力。
已有大量临床试验证实,某些益生菌、益生元以及合生元可以减少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中的尿毒症毒素的水平,同时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结肠上皮紧密连接的损害,从而改善患者内毒素血症,提高生存质量。
国外有研究发现,慢性肾脏病患者使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后,可出现血尿素氮浓度降低、肠道毒素排泄增加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延缓等改变。另一项研究表明,应用干酪乳杆菌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血肌酐水平虽然无明显降低,但尿素氮含量显著下降,说明益生菌可以降低尿素氮和肠源性毒素,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症状。
国内也有研究报道,给肾衰竭大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灌胃,这两种益生菌都可以维持肾衰竭大鼠肠道黏膜通透性,加速分解尿素氮和血肌酐,降低其体内的含量,说明益生菌能修复肾衰竭时的肠黏膜损伤。
膳食纤维摄入过少也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适当增加纤维素摄入量,碳水化合物增多,肠道菌群稳定,能够减轻肠道黏膜损伤,保护肾功能。研究发现,慢性肾脏病患者增加纤维素摄入量,可增加肠道毒素排泄、降低血尿素氮浓度和血清肌酐水平,延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
慢性肾脏病可归属于中医“虚劳”“水肿”“腰痛”“关格”等范畴。早期有学者提出,中医学“脾胃”很可能就是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肠肾关联从中医可以理解为脾肾相关。
患者肾功能不全时,有毒物质不能经肾脏代谢蓄积体内,相当于中医“化生湿热、浊毒”,影响脾胃功能;肠道病变时致病菌和内毒素增多,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异常,肠道通透性增大,大量有毒物质进入血液,即湿、浊、瘀等病理产物淤积,影响肾的功能。肠道疾病损伤肾脏功能,肾脏疾病影响肠道功能,构成“肠-肾轴”,即是脾病及肾,肾病及脾,终致脾肾两虚。
总而言之,肠道菌群紊乱会进一步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包括尿毒症毒素的产生、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免疫抑制等,最终也将促进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和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肠道菌群已经成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新靶点,益生菌干预也打开了慢性肾脏病治疗的新视角.但是益生菌在慢性肾脏病中的推广应用仍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资料
科学通报.年第64卷第3期:~.《肠道菌群及益生菌干预:慢性肾脏病治疗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