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放大镜下呈现的心灵救赎之旅美丽心灵
TUhjnbcbe - 2024/12/21 17:01:00

《美丽心灵》是年美国上映的一部剧情片,讲述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一生。本片虽然具有个人传记性质,但导演的着重点并没有重点着墨于纳什潜心研究的具有传奇性质的部分(事实上在影片20分钟左右,纳什就已经得到了后来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纳什均衡理论),而是主要描写纳什作为一个精神分裂患者如何与自己对抗,最终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今天,我则想从景别运用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本片运用较多的景别就是特写镜头。特写镜头可以很好地让观众看到演员的表情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绪变化。

纳什的第一次出场,镜头从远景缓缓拉近,逐渐拉至纳什的特写镜头

可以看到,纳什第一次出场的表情是木讷,带有一些迷茫的。此时他们的老师正在给他们做激励性的演讲,纳什格格不入的反应暗示了他异于常人的性格,塑造了纳什的在观众心中的第一形象,也为他的精神分裂埋下伏笔。

纳什受邀帮助军方破译密码时的场景

纳什帮助军方破译密码这段戏里,导演并没有给纳什纸币让他运算,而是选择了让他心算,因此选择给到一个纳什的特写镜头,通过跟前后景的对比可以更加突出纳什的面部,让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告诉观众:我在演算。突出了纳什过人的天赋。

纳什幻想自己被俄国特工追击时的特写

可以看到通过特写镜头以及打光的处理,演员表情被放大,惊恐的情感被加强渲染。

纳什在治疗后因为偷偷停止药物而再次犯病

和上一个分析的镜头一样,特写镜头下,虽然大体表情相同,但面部细节的细微不同就可以体现出人物不同的情绪。

纳什老年得到认可,获得诺贝尔奖

影片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来表现纳什的心路历程,但到了影片最后纳什得到认可获得诺贝尔奖时,导演却选择了一个近景,相比于特写镜头带来的压迫,影片最后的近景镜头给人以舒缓之感,暗示了纳什最终成功与自己孤僻的性格完成了和解。

本片通过大量特写镜头来表现主人公纳什,在人物的塑造上做得非常完美。影片之初从一个远景交代环境再选择通过推的方式将景别变成纳什的特写,开篇点出主角以及点出纳什与周遭环境的对立。但到了最后的结尾,导演采用的却是从纳什的近景慢慢拉出再对整个会场进行一圈扫射,定格于一个纳什作为前景,台下作为后景的远景景别,表现了纳什因为孤僻性格而产生人格分裂到如今完成和自己的和解获得救赎的转变。

景别的运用成为了情感传递的放大镜。影片之所以动人,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纳什的美丽心灵,与景别的选用都是离不开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放大镜下呈现的心灵救赎之旅美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