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刘迅
通讯员彭祎
十多年睡不好,经常被噩梦惊醒,38岁的刘女士一到睡觉时间就焦虑。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医院神经医学科专家介绍,睡眠障碍当下很普遍,医生为刘女士治疗调整,睡眠得以改善。专家提醒,如果一周内出现三次以上失眠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应及时就诊,不能长期自行服用安眠药物,以免导致慢性顽固性失眠发生。
今年38岁的刘女士(化姓),已经陷入睡眠“困”境10多年。平时工作繁忙的她,一到晚上,就翻来覆去睡不着,越是想睡,头脑越是清醒,即便好不容易睡着,也会被各种噩梦惊醒,于是睁眼到天亮。长时间失眠让刘女士白天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不适——头晕、头痛、心慌、浑身乏力、急躁、记忆力下降、肥胖。
在家人建议下,刘女士来到医院神经医学科睡眠障碍门诊就诊,陶志伟医生接诊后,确诊刘女士为睡眠障碍,并为其制定了一系列“助眠”方案——对其予以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同时给予放松训练及小剂量助眠药。
经过一周的治疗后,刘女士的睡眠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情绪也稳定下来,继续放松训练一个多月后,刘女士睡眠、情绪都已恢复正常。“现在可以一觉从晚上11点睡到早上6点了!”刘女士说。
陶志伟介绍,类似刘女士这样的睡眠障碍情况,较为普遍,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失眠症状。由于睡眠不规律,很多患者还出现睡眠紊乱症状,如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或睡眠过多,导致白天精神倦怠,注意力不集中。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人深陷睡眠问题中
更为严重的是,睡眠问题已成为威胁人身心健康最大的潜伏杀手之一。“很多疾病都是从睡眠开始出问题或者睡眠异常开始的。”陶志伟说道,“像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早期也会表现出睡眠时间和睡眠节律的改变。特别是老年人的痴呆、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改变,都是以睡眠的改变为早期症状的。”
“长期失眠将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对于健康人群来说,规律的睡眠则能提高免疫力,因此,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对人体十分重要。在临床上,影响睡眠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健康因素、营养因素、个人因素和药物因素等。”陶志伟补充。
陶志伟表示,睡眠不是睡的时间越长,睡得越多就越好,而是保障精力恢复即可。应养成睡眠时间规律,定时地睡,定时地醒,不要破坏生物钟。过长时间的卧床会扰乱睡眠节律,加重入睡困难,应减少不必要的卧床。
此外,睡前要调节情绪,如不观看易让人兴奋或恐惧的影视或书籍,睡前1小时避免接触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睡前2小时内不剧烈运动等。
“睡眠期间要有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房间温度和被褥薄厚要适中,不要开灯睡觉。”陶志伟介绍,在饮食上,睡前不要饮用咖啡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避免饮酒、抽烟,可以喝一杯热牛奶促进睡眠。
陶志伟表示,对于很多睡眠障碍患者,应该保持心情平和,避免情绪起伏太大,特别是不要养成熬夜的习惯,避免破坏生物钟。如果一周内出现三次以上失眠并且持续三个月以上,患者应及时到专业机构就诊,不能长期自行服用安眠药物,以免导致慢性顽固性失眠发生。
据了解,目前,医院睡眠障碍门诊已引进多导睡眠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记录和分析睡眠,正确评估和诊断失眠,发现睡眠呼吸障碍,确诊某些神经系统病变,确诊隐匿性抑郁症等,是诊断睡眠障碍疾病的“金标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