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青年医生,多面荣格
TUhjnbcbe - 2025/1/9 3:51:00

文/简一(叶音)

“真实生活总是悲剧性的,那些不知道这一点的人从来没有活过。”——荣格

你知道吗?心理学大师荣格,并没有我们想的那样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他在童年也曾遭受父母婚姻破裂,母亲患精神病,被性侵,学渣恐惧……的命运劫难。但是,他没有被命运打倒,而是选择自我探索,自我疗愈。

他是怎么疗愈的呢?《自愈与成长》为你揭晓答案。

本书作者是李孟潮,他是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具有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在本书中,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影响荣格一生的30个梦境,从童年的“独眼肉柱梦”到临终前的“金线树根梦”,展现了荣格长达80年的自我疗愈历程。

现在,让我们通过三个故事,一起认识青年时期意气风发、追求疗愈的多面荣格。

01充满人文关怀的荣格医生

医院,她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还是实习医生的荣格却觉得这个女人就是简单的抑郁症而已。

为了验证自己这一诊断,他给患者做了一个心理测验,也叫作联想测验。就是让来访者根据一堆词展开联想。如问,“水,能让你想到什么?”“房间,能让你想到什么?”

因为这个实验,他发现了女人患病背后的秘密。

原来,这个病人结婚之前认识了一个富二代,因为自身不自信,觉得富二代不喜欢她,所以嫁给了别人。后来她发现富二代其实喜欢的就是她,她开始抑郁了。

抑郁的结果,就是放任女儿喝有污染的洗澡水,甚至还亲自端脏水给女儿喝。因为细菌感染,她的女儿患上了伤寒,最后夭折。这件事更加重了她的抑郁症,最终,她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在荣格看来,她患上抑郁症的根源在于她对自己婚姻的不满。病情的加重,则是源于她亲手结束了女儿的生命。她根本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而是一个被命运折磨的身患抑郁症的可怜女人。

要不要把这个事情告诉她呢?告诉她,这个女人的病情可能会加重。不告诉她,自己内心又得忍受道德上的煎熬。最终,荣格还是决定冒险告诉病人答案。结果是两周后病人出院了,而且她的抑郁症再也没有复发过。

原本作为一个实习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诊疗之时,应该按部就班地行事,不应冒险告诉病人真相。但为了病人,他鼓足勇气说了真话,他是神经医学领域的冒险者。

事后,他担心其他人会对这个病人议论纷纷,或惹起其他的法律争端,绝口不提这个病人的事。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苦命女人搭建一堵赎罪的格林墙,让她有机会忏悔,有机会去弥补自己的过错。可以发现,荣格着实是一个时刻展现人文主义光辉的人。

对于精神类疾病的治疗,荣格总是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治疗的对象永远是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他的症状,真正的精神治疗必须深入骨髓,直逼人的内心,这才是对这个完整的人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怎么做呢?他觉得,医生应愿意聆听病人的整个故事,需要带着人性、人文的关怀去聆听病人的所有秘密,不要对病人进行道德评判,只是要做到不停地问,从小到大的问,以及沉默的、理解的倾听就好。

在他的一生中,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正所谓“知行合一”。他永远是那个喜欢探究人们心理,挖掘病人生命故事的充满人格关怀的荣格医生。

02反抗权威主义的荣格医生

从年开始,荣格一直担任苏黎世大学精神病学讲师。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曾遇到过一个有趣的案例。

他给一位病人做了催眠,但是病人不愿意醒来,最后荣格花了整整10分钟,才把她从生命中唤醒。特别神奇的是,这个病人醒来后,马上就扔掉了她的两根拐棍,并且行走自如。后来,这个病人不断来上他的课,荣格用她做了好几次催眠示范。

按理说,这应该是好多医生讲课时最希望碰到的病人。病人不断地来,不断地配合医生的治疗,还可以用来示范在课堂上的奇迹好转。这不正好证明自己医术精湛吗?这不正好是传播美名、树立权威的好机会么?

然而荣格却没有为此兴奋,他认为自己其实并没有催眠成功。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他详细调查病人的历史之后,他发现这个女病人有一个智障的孩子,而医院。而这个女病人一直希望自己有一个很聪明,给自己挣面子的、事业有成的孩子。

此时荣格才意识到,这个女病人是把自己的愿望转接在了他身上,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催眠的一系列效果,就像是一个母亲配合孩子工作的情景剧表演。

试想一下,如果荣格因为自己的一次心理治疗实践收获了良好的效果而沾沾自喜,那么他还会发现这个“良好疗效”的背后故事吗?他还会意识到,其实催眠术并不是很好的治疗方法吗?估计不会。

当荣格意识到事情的真相,他马上就放弃了催眠疗法。原因有两个:

其一,他不知道催眠疗法是否真的能改善或治愈精神类疾病,这里诸多的不确定性(拿病人做试验),让他的良心深感不安。

其二,他不喜欢独自断定病人应该怎么做(成为病人的权威),他感兴趣的是如何从病人那里获知天生的倾向,以及将他们引向其他地方。

简单来说,就是他不喜欢成为治疗中的权威者,决断地告诉病人该怎么做,他希望成为精神类疾病的研究者。

后来,他进行了心理皮肤电效应和联想测验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国际期刊论文,成为一个真正的反权威主义者,事业有成的青年才俊。

03突破伦理界限的荣格医生

年,荣格在美国克拉克大学任教。在这期间,他治好了一个酒瘾病人。

这个病人有着显赫的家世,温柔的妻子,日子过得很滋润,却嗜酒成性。为什么会这样?

荣格通过惯用的联想测验发现,原来病人有强大的恋母情结。他酗酒只是为了麻痹自己,忘掉自己难受的处境而已。

和很多富二代一样,他在家族公司里工作并担任重要的领导职位,却深受母亲的压迫和束缚,可他又没有勇气辞掉工作,所以处处受母亲压制。和母亲在一起工作,借酒消愁是常事,直到嗜酒成瘾。

在荣格的短暂治疗之下,这个病人戒酒了。然而,当他一回到母亲身边,酒瘾就又复发了。

他的妈妈受不了嗜酒如命的儿子,向荣格求救。荣格才发现,病人的母亲是一个如此精明强干的人,简直就是现代人口中的“虎妈”。

为了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荣格釜底抽薪,直接背着病人开了一张医学证明,说他因嗜酒成性已不能胜任工作,建议母亲将他解聘。结果母亲真的解聘了儿子。

尽管当时病人非常愤怒,但是,他离开母亲后,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反倒做出了非凡的成就。

试想,如果当初荣格不这样做,那位病人会有怎样的发展?极可能还是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下,日复一日。总归不会像现在这样,释放天性,拥有非凡的成就。

作为精神治疗的医生,荣格的行为无疑是大胆的,也不容易被人接受。他的所作所为并不符合医生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但为了病人的利益,他还是这样做了。

为什么青年荣格与病人之间会存在伦理界限模糊、甚至突破伦理界限的情况?

也许,对于荣格来说,那个嗜酒的病人就是另一个真实的自己吧。他的内心其实也渴望有这么一个人能帮助自己释放天性,而这一次他只是意外地成为了那一个施救者。所以才有这一次毫不畏惧、义无反顾的惊人行动!

写在最后

青年荣格,是多面的。他充满人文关怀,反抗权威主义、不畏惧突破伦理界限,只为追求真理,传播大爱。

父母婚姻破裂、母亲患精神病、被性骚扰、学渣恐惧……他历经磨难,也许正是这诸多磨难,才造就了伟大的荣格。

他背负着公开与隐私,荣耀与屈辱,乐与痛,清醒与迷茫。在内心的冲撞中,进行自我探索和疗愈,治愈自己,也治愈别人!

书中的一句话赠予你们:

伟大并非人人追逐,但疗愈与成长却因自己而来,我们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如同本书中的荣格。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荣格”。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年医生,多面荣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