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小儿厌食症成为困扰许多家长的新型疾病,发
TUhjnbcbe - 2025/1/15 18:03:00
白癜风早期的治疗方法 https://m.39.net/pf/a_6489068.html

导语: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以及独生子女所占比重增加等诸多因素影响,小儿厌食症成为困扰许多家长的新型疾病问题,其发病率呈逐年递增态势。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其发病率约为12%~34%。该病常见于1~6岁儿童。若不重视未及时治疗,病程长者可致气血亏损,正气亏虚,易患他病,严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01小儿厌食症主要表现为长期的食欲减退,甚则拒绝进食,需引起重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可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如: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失调、肠道菌群失调、胃肠动力及胃粘膜结构变化、疾病及药物等因素均有关系。

从中医角度看厌食症,其症状以食欲明显减退、食量减少多见,故病在脾胃,病机关键在于各种因素(喂养不当、先天禀赋不足等)导致的脾胃失健,纳化失和。当前现代医学针对本病治疗方案较少,多采用对症治疗,包括助消化药物、补锌剂、促胃动力药、活菌治疗等,为提高疗效通常联合使用。

但其均伴有副作用且停药后病情易反复、远期效果不理想。中医学针对小儿厌食症多遵循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采用内治法口服中药及外治法针灸、推拿、贴敷、刮痧等,疗效颇佳。多项研究表明,推拿疗法针对小儿厌食不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简便、易于操作。

研究表明,推拿可通过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促进胃肠蠕动及促进胃液分泌加速对蛋白质的分解等多种途径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疗效显著。小儿推拿发展历史久远,关于其最早记载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五十二病方》有:“膏摩”和“药摩”。

运脾开胃膏摩法是将具有健脾开胃功效药物制成推拿介质并与小儿推拿手法相结合的方法,以防治疾病,促进小儿健康生长的纯绿色中医外治法,是中药学、儿科学、推拿学、经络腧穴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疏经通络、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尤对小儿脾胃病变殊有奇效。临床上越来越受患儿及家长的认可。

02了解儿童厌食的发病机制,厌食患儿的胃动力指标异常情况通常较高

1、胃肠动力及胃肠黏膜结构的变化

胃动力不足、胃排空时间减少会引起胃内容物增加,以致产生抑制摄食的作用。对厌食患儿的胃动力学相关项目进行检查,结果显示,与健康儿童比较,厌食小儿的胃半排空时间延长约3~4倍,而胃窦的收缩频率及幅度都大程度减小。

对厌食症儿童进行胃动力学相关项目的检查,研究显示对比于健康儿童,厌食患儿的胃动力指标异常情况比例均较高。万力生、汪受传研究分析了厌食模型大鼠胃黏膜细胞内线粒体、酶原颗粒,模型大鼠参与蛋白质合成的粗面内质网的部分扩张,分泌颗粒减少,有的粗面内质网扩张呈囊泡状,其圆度值、短径明显大于正常组。

模型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壁细胞中线粒体明显发生蜕变,数目明显减少,体积明显减小。镜下观察厌食模型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模型组胃黏膜上皮壁细胞、主细胞部分可见数量减少,细胞分布较为稀疏,腺腔扩大。各种研究表明,厌食模型大鼠胃肠黏膜上皮细胞结构的变化可能与厌食的产生有关。

2、微量元素缺乏

锌是儿童生长发育、免疫免疫调节所需的重要微量元素,构成体内多种金属酶,并与味觉素的合成相关。锌的缺乏可引起传导味觉的微纤毛结构异常或缺失,易于脱落,引起味觉失调,从而影响食欲。也有人认为维生素A与儿童厌食有相关性,但证据尚不明确。

3、Hp感染

对天津市诊断为为厌食的患儿行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结果感染率42.1%(72例),明显高于于0年对天津市无症状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31.18%)。

研究有消化功能障碍而无严重病理改变的厌食和非厌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各30例,发现有厌食症状的患儿当中,胃黏膜GhrelinmRNA表达较无临床症状的儿童明显减低,厌食组30例患儿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后,胃黏膜GhrelinmRNA表达较根除治疗前明显升高。

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儿在出现病理改变前即有症状表现。现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引起组织炎症反应,释放IL-1、IL-6、IL-8等炎症因子而引起细胞肿胀、变性及坏死,使Ghrelin分泌细胞受到破坏,分泌减少,可能为Hp感染导致厌食的机制。

4、肠道内菌群失衡

肠道菌群现已是微生态科研中最受青睐的方向,肠道一方面是人体进行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很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与多种常见疾病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能量吸收、改变代谢途径、诱导炎症反应等,以多种方式影响人体健康。

儿童肠道菌群可与出生方式、饮食及生活习惯、抗生素治疗等因素有关。定量分析诊断为厌食的儿童43例对照39例正常儿童,定量分析其粪便中正常肠道菌群的种类及数量,研究结论表明厌食儿童相比正常儿童,肠道中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肠杆菌属数量均显著减少。

5、摄食中枢与胃肠激素

下丘脑是人体调控代谢稳态的主要中枢位点,通过释放多种相关因子和肽类物质参与能量的调控,下丘脑腹内侧核作为饱食中枢、下丘脑腹外侧核作为饥饿中枢而相互拮抗发挥调节人体能量代谢的作用。实验当中在损伤下丘脑腹内侧核区后大鼠增重,而损伤下丘脑腹外侧核区后大鼠则体重减少。

Nesfatin-1是从核连蛋白-2起源的有抑制摄食的作用的下丘脑性神经肽,除了在调节食欲的下丘脑核团中的分布外,在外周消化道、胰腺、脂肪组织等处也有表达分布。研究表明胃、十二指肠上皮组织当中的的Nesfatin-1表达水平与大鼠体重情况成正比分布,胃排空程度也与大鼠体重情况成正比。

研究表明胃肠组织表达的Nesfatin-1可能在调控胃动力及人体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脑肠肽是指在脑和胃肠道中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的总称,肽类激素失调可影响食欲中枢的正常功能,同时对食欲和食量产生负作用,即“脑肠肽-食欲中枢”功能失调可能于儿童厌食的形成密切相关。

生长素是一种由消化道分泌的内源性脑肠肽,胃底细胞分泌最多,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依次递减。可刺激下丘脑食欲中枢的神经肽,通过直接调节胃肠功能来促进食欲,有促进胃肠动力,加快胃排空的作用;还可减少脂肪利用,增加体质量,具有调节能量代谢的作用。β-EP是一种由下丘脑及垂体生成的脑肠肽,为内源性阿片样物质。

β-EP在机体相应刺激下由下丘脑和垂体中叶合成分泌,通过与脑内阿片μ受体的结合调节动物摄食行为。相关文献记录将微量的β-EP注入大鼠脑室,已经足量进餐的大鼠将会继续摄食,结果证明中枢β-EP浓度的升高对动物进食行为有促进作用,并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

使用模型大鼠评价儿童厌食症的治疗作用,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组外周血β-EP水平显著升高,提示促进β-EP表达可能是其在人体中产生作用的原理之一。瘦素主要来源于脂肪细胞且由肥胖基因编码,可减少动物摄食行为并增加能量消耗。

03小儿推拿方法可以帮助患儿恢复脾胃功能,调畅气机的作用,需知道

小儿推拿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小儿外治疗法,通过应用相应的手法于特定的穴位或部位上,治疗小儿厌食症时起到,恢复脾胃功能,调畅气机的作用。膏摩法是将有特定作用的中药膏剂介质与推拿手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将药效直接通过皮肤渗入经络,传至脏腑,直达病灶。

这种疗法既发挥了药物膏剂介质质地润滑,保护患儿皮肤,又展现了具有药效的介质通过摩擦加速吸收,迅速到达经络,发挥药效改善厌食症状。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关于膏摩方最早记载。但膏摩名称则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这一篇中:“若人能养慎……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到了晋代,医家葛洪系统论述了膏摩,使其成为一种较完备的治法。但随着时代发展膏摩法应用越来越少,导师张欣教授意在循求古训,遵循中医治则,挖掘古代中药制膏精髓,探索儿科绿色疗法新思路、新方法,在副作用更小、患儿家长更易接受前提下,发挥中医药治病优势,提升患儿及其家庭生活质量。

结语:脾主运化,其高度概括了脾脏在转运水谷,消化、吸收食物的生理功能。“脾宜升则健,胃以降为和”说明脾胃气机运行正常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脏运化功能旺盛,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运转,才能化生气、血、津、液濡养四肢百骸、经络等。脾气亏虚,运化水谷功能减弱,气机运行不畅则见腹部胀满等症。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儿厌食症成为困扰许多家长的新型疾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