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最后一批从武汉返渝的医疗队员受到热烈欢迎王加喜摄
3月29日,两架搭载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飞机降落在重庆江北机场,重庆机场用民航界最高礼遇“过水门”迎接王加喜摄
苟洪娟:守护英雄的小小身影
“立身中正,心静体松……”綦江区政协委员、綦江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苟洪娟正在分享八段锦的要领,医疗队员们沉浸其中,慢慢让自己的精神和身心处于轻松状态。这是回到重庆的第一周,闲余时间练习八段锦为白衣战士们的医学观察期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在孝感抗疫一线做院感督导员的任务如今圆满完成了,苟洪娟对医疗队员的关心一如既往,依旧每天负责队员健康监测和上报,自己认为有效的健身方式也积极分享给大家。别看她小小的身板,她却是“守护英雄”的人。
“必须实现队员零感染的目标!”出发去孝感时,苟洪娟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让队员平平安安地去,平平安安地归。3月28日,重庆市赴孝感市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对口支援队圆满完成全部工作任务,第二批撤离队员人乘飞机返回重庆,苟洪娟医院重症隔离一病区第三小组也在队列之中,医护人员零感染,平安归来,一个都不少。
在不同的工作场合,医护人员操作过程中应如何防护?返回驻地,进门、吃饭、洗衣、清洁、取物又应如何防护?怎样树立“卫生通过”和“1米安全”的意识?苟洪娟深知,医护人员在“污染区”和“清洁区”间穿行,任何疏忽带来的后果都将不堪设想。防护涉及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所有细节都必须一一明确。她的工作关系全队人员的安全保障。责任重大,苟洪娟丝毫不敢松懈。为此,她及其他院感督导员在因地制宜制定院感防控流程后,分批次对全体队员进行培训。为了确保绝对安全,她一步步为队员们指导、讲解、演练,确保每人都能熟悉和掌握正确穿脱防护用品、树立“三区”意识,并对布局的初步流程进行反复模拟、讨论和修改。用爱、使命和责任,她牢牢守护着临床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防线。
经过严格的前期培训,队员们蓄势待发,而就在此时,听闻孝感当地一名医生因感染新冠肺炎殉职的噩耗。为了消除队员们的担心,队里再次组织大家学习科学防控,而苟洪娟则尽己所能为医护人员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降低相互污染的概率。她做好防护后进入病房,挪开床和柜子,把空间腾出来,这样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的地方再也不打挤了。天光从明到暗,一个小小的身影在病房内穿梭直至天黑,只为让队员们重拾信心,为他们的安全再多做一点。“那些床可真重,身体逐渐累到精疲力竭,心里却慢慢踏实起来……”苟洪娟在日记里如此写道。
怕吗?她说,怕是人之常情,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危险当先上。苟洪娟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保障旅预备役部队卫生所副所长,她一直以一个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锻炼体魄,磨练意志,严于律己,时刻准备着。军人就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不负一身戎装。
苟洪娟一刻不敢懈怠,每一个细节都亲自把关,认真核实,确保万无一失。帮助队员们正确穿戴好防护服,检查战友们口罩的严密性,防护服的伸展性和活动度,护目镜和面屏的清晰度及遮盖度,帽子、口罩、衣服、鞋套等从上到下是否都正确穿戴和完整。“细心,细心,再细心。”进入病房前,苟洪娟反复叮嘱队员:“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八点,十多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看着一批批队友上班、下班,再上班、下班,四小时一班轮流了几回,终于轮到苟洪娟下班的时候。脱下厚重的隔离衣时她才发现,汗水湿透了三层衣服,厚厚的冲锋衣内层绒布布满了水珠。
医院,苟洪娟不仅是督导员,更是清洁工、搬运员。搬运药品、清理秽物、消毒房间……每一样细琐繁琐的工作,苟洪娟都亲力亲为。累吗?她说,忙起来真没觉得,都是过了才后知后觉自己是多么疲惫,心里一直想着怎么把工作做得更好,怎么才可以做到没有一点缝隙,为了医护人员%的安全,再苦再累都值得。
“我们守护好医护人员的健康,健康的医护人员才能守护病人的健康。”苟洪娟说,这是一段各尽其力、为打好生命保卫战而奋斗的日子,令人难忘。如今,战疫胜利的曙光显现,回想起做守护者的时光,曾一度紧张到辗转难眠,现在成功完成使命胜利归来,心里终于踏实了。她想,接下来逐渐恢复自己的锻炼计划,待医学观察期结束到家时,大声喊一声:“我回来了!”
守护英雄的人,将要回归她的生活了。(秦杰)
韩安强:时刻为生命站岗
“韩安强同志,后天是你的生日,我代表民盟市委提前祝你生日快乐!希望你和战斗在抗疫一线的所有重庆盟员,发扬民盟先辈的优良传统,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筑起人民健康之盾……”2月25日,已医院抗疫一线奋战半月的民盟重庆铜梁支部盟员、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韩安强收到了来自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民盟重庆市委会主委吴刚视频连线的真切祝福,他倍感激动地回应:“一定会不辱使命,平安归来!”
3月23日,跟随重庆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湖北孝感42天后,韩安强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平安凯旋。
目前,仍在北碚集中隔离休养的韩安强,回想起一个多月的战疫时光,全都历历在目。到达孝感后,韩安强和“战友们”马不停蹄接受完“新冠肺炎”的临床诊疗相关培训后,2月13日凌晨,他便正式走上战疫前线,医院急诊ICU病区。“当时病房里有8位危重患者,除了有气管插管用呼吸机维持呼吸的病人,还有1位上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病人。”看到有的病人被一群机器围住,痛苦不堪,韩安强也感到心酸、无助,但他不敢有丝毫恍惚懈怠,时刻绷紧神经,不允许自己出一点差错。
每天穿上厚重且闷热异常的全套防护服,进入ICU病房一工作就是6小时。因危重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除了基本的诊疗外,还要对病人进行翻身、擦洗、协助大小便等护理。此外,韩安强还会不时接到情绪低落的病人家属打来的电话,为了安抚这些家属,他还得“兼职”心理师,对家属们进行心里疏导和安慰。“我们每个人都在尽可能地挽救每一个生命,让躺在病床上的他们更有尊严的活着,让他们的亲人更安心。”
紧张压抑地工作1周后,韩安强所在病区有2位危重病人病情出现好转,转到了过渡病房,他也才稍稍喘了口气。
2月26日,忙完一天工作的韩安强,收到了“战友们”为他准备的一份惊喜:一个用手撕面包、苹果、曲奇、奥利奥拼成的生日蛋糕和一场特殊的“战地”生日会。“这或许是我一辈子最难忘、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了。”感动之余,韩安强许下了两个生日愿望:一个是希望早日战胜疫情;另一个是想回家后拍一张全家福。经历这次疫情,参与这场战疫,韩安强对“珍惜”二字有了更深的体悟,“在孝感期间,看到了太多生离死别,所以,战胜这场疫情后,我会好好陪伴家人,珍惜所有的亲情、友情,不要让‘来日方长’变成‘悔恨终身’。”
3月22日,重庆医疗队与孝感本地医护工作者并肩战疫40余天后,医院新冠肺炎的重症病区已从最初的2栋楼4个病区合并剩下1个,韩安强接到了撤离孝感的命令。“当时心中百感交集,我想留下但又不忍留下,因为留下就意味着这里仍有很多病人需要我们。”
3月23日,带着对孝感的不舍、带着与春天的约定,韩安强服从组织命令,平安凯旋。“当天,看到为我们送行的孝感人民,看到热情为我们接风洗尘的家乡人民,再苦再累都值了。战疫的成果和荣誉也应属于所有人。”
如今,在医疗队的统一组织安排下,韩安强和队友们终于又理了自己心仪的发型,同时,他也每天积极参加队里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积极调整放松,准备迎接新的工作和生活:“作为一名医生,不论何时都不放弃任何生命,继续时刻为生命站岗!”(黄笛森)
李少雄: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
“我愿立即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1月24日,当得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医院立即组建赴鄂应急医疗队援驰武汉,九三学社社员、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少雄第一时间报名,主动请缨赴鄂支援。
但他并没有“如愿”。因工作需要,李少雄被安排留在綦江,于1月31日到綦江新组建的古剑山新冠肺炎治疗隔离病区担任医疗组组长,对收入该病区的患者医疗处理总负责。就这样,患者用药、检查、传染病报告、专家会诊、患者转诊、院感防护……李少雄事事亲力亲为,尽心尽责。
“病房就是战场,救治患者,我们责无旁贷。”在隔离病区,有未知、有挑战,更多的是责任。每天上午,李少雄都会和同事们认真分析患者病情,梳理病程发展,及时对患者的诊疗方案进行调整,预设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做好相应的预案。
“我每天接电话个多,充电宝都是随身携带。”李少雄笑着说道,为节省防护服,除诊疗外,自己只能通过视频、电话与患者沟通交流病情,每天晚上,还要参加医疗、护理、院感、保障等部门的总结会。
对每一位患者负责,坚决不让一例患者漏检。这是从事疫情防控工作以来,李少雄一直坚持的原则。从武汉返回的疑似患者余某,前3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在患者症状完全好转、胸部CT大部分吸收,基本符合出院标准的情况。凭着职业的敏感,李少雄怀疑该患者为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很大。医院预防保健科没有计划安排该患者核酸检测,李少雄顶着压力坚持给该患者安排了第4次核酸检测。经查,该患者第4次核酸检测可疑,第5次核酸检测确诊。
除了治疗患者的疾病,李少雄和同事们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能安心治病。新盛镇的一名疑似患者,在治疗期间,因担心家里的几十头猪无人喂养,几次想偷偷跑回家。李少雄得知情况后,每天数十次电话与患者交流沟通,并与当地政府和区卫计委取得联系,安排专人照管,解决了患者的后顾之忧,让患者能安心隔离治疗。
2月19日,仍在岗位上忙碌的李少雄接到通知,自己将作为重庆市第十三批医疗队成员于20日出征湖北孝感支援。“很激动,甚至有些欣慰,我该回报生我、养我的湖北了。”他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对口分配到重庆工作,至今已17年。短短的一天时间里,他完成了交接工作,收拾行囊踏上了驰援湖北孝感的征程。
在重症隔离区,40%以上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沟通问题首先就摆在了李少雄他们面前。“语言障碍确实让我们头疼,我们说的患者听不懂,患者说的我们听不懂,很是尴尬。”李少雄没想到回到自己家乡,孝感当地的方言却让自己感到如此陌生,为了不耽误患者治疗,他们每次在与患者沟通时,都会随身携带纸笔,写写画画,让双方的沟通能更融洽,或是配备一名当地护士作“翻译”。
2月26日下午4点,李少雄所在小组换防接替了医院重症隔离一病区的所有工作,李少雄和搭档值本小组到病房后的第一个夜班。因为是重症病区,所有患者病情都比较重,还有4个危重症患者。2月27日凌晨3点,李少雄正在病房查看时,13床患者突发呼吸停止。“不能犹豫,也不敢犹豫,患者等不起那几分钟。”丝毫不顾有被感染的风险,凭着医生的本能反应,李少雄立即对患者开始心肺复苏,近40分钟的心脏按压,双手已经是不停地颤抖,这是体力与精力的一次大考验,而密闭不透气的医用防护服更是使这项救治变得异常辛苦,每分每秒都是考验,抢救工作结束后李少雄的衣服已经紧紧地贴在了身上,近乎虚脱。
“如果决定开始做一件事情,我会坚持到所有人都放弃的时候。”这是出征前,李少雄在日记本里写下的一段话。如今凯旋归来,脱下厚厚的防护服,他说,如果国家还需要,自己仍然会站出来,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吴波)
刘煜亮: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1月27日援鄂出征仪式那天,九三学社社员、重庆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煜亮没有亲人送行,“父母岁数大了,孩子年龄太小,妻子在除夕夜就随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驰援武汉”。原本在他主动请战湖北后,医院领导、科室主任都找过他,说爱人已经去一线了,让他就不去了。但他觉得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在疫情面前责无旁贷。出行前,他把父亲的电话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