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为细胞中元素的含量都是C>O>N>H
分析:细胞干重中元素的比例顺序是:C>O>N>H;细胞鲜重中元素的比例顺序是:O>C>H>N。另外要特别注意以上顺序指的是元素所占的百分比。
2.混淆脂肪和脂质或认为脂肪包含脂质
分析:脂肪是脂质中的一类物质,脂质除包括脂肪外,还包括磷脂和固醇等。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脂肪仅由C、H、O组成,脂肪之外的脂质,如磷脂还含有N和P等。
3.混淆遗传物质、核酸、DNA,认为三者是等同的
分析: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细胞中含有的核酸有DNA和RNA,其中DNA是遗传物质。病毒只含有DNA或RNA分子中的一种,含有的核酸就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或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核酸就是DNA。
4.认为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
分析:蛋白质分为两种,一种是胞内蛋白,如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DNA复制、转录、翻译的酶,染色体的组成成分等;一种是分泌蛋白,包括蛋白质类激素、消化酶和免疫活性物质等。只有分泌蛋白的合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参与。
5.认为单细胞生物都是原核生物
分析: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等)是真核生物;单细胞藻类(如衣藻)、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等都是真核生物。
6.认为有叶绿体才能进行光台作用,有线粒体才能进行有氧呼吸,无线粒体时进行无氧呼吸
分析:有叶绿体的细胞可以进行光台作用,像蓝藻这类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及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生物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含有线粒体的细胞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有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不含线粒体的真核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原核生物都不含有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因为其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另外一些原核生物,如乳酸菌、破伤风杆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7.认为“菌”都是细菌,“藻”都是蓝藻
分析:带“菌”的不一定是细菌,如酵母菌等。细菌有“杆菌”“球菌”“螺旋菌”等,出现以上字眼的均为细菌。乳酸杆菌、醋酸杆菌通常被称为乳酸菌、醋酸菌,也属于原核生物。蓝藻只要记住教材中给的四种:念珠藻、蓝球藻、颤藻和发菜即可,其他“藻”一般均按真核生物对待,如小球藻、绿藻、红藻等。
8.认为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只有主动运输
分析: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均需要消耗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主动运输是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除了需要消耗能量,还需要载体协助。胞吞和胞吐是借助膜的融合完成的,与膜的流动性有关,是大分子(分泌蛋白)和颗粒物质(神经递质等)进出细胞的方式,不需要载体协助。
9.认为葡萄糖、K+进出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分析:葡萄糖、K+进出细胞的方式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判定。若没有特殊说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K+在静息状态下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出神经细胞。若给出具体的情境则按要求进行判断。若没有信息说明,一般情况下认为葡萄糖、K+进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10.认为淀粉和蔗糖检测淀粉酶专一性实验中检测试剂用碘液
分析: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的水解,并不能催化蔗糖的反应,若用碘液进行检测只能检测淀粉有没有被消耗,并不能检测蔗糖有没有发生反应,因此可用斐林试剂来检测生成物,进而检测反应是否进行。
11.认为可以用H2O2作底物进行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
分析:H2O2随着温度的升高分解速度加快,因而影响对实验的判断,因此不能用H2O2作底物探究(或验证)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建议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或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2.混淆ATP与DNA、RNA、核苷酸中的“A”
分析:ATP与DNA、RNA、核苷酸的结构中都含有“A”,但它在不同物质中表示的含义不同,ATP中的“A”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DNA分子中的“A”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RNA分子中的“A”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核苷酸中的“A”为腺嘌呤。可见,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含有腺嘌呤。
13.认为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可用斐林试剂来检测
分析:在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最好不用斐林试剂来检测,因为加入斐林试剂后需要加热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这样原处于低温条件下的淀粉酶的活性会慢慢恢复,催化淀粉水解产生还原糖,导致形成错觉,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14.认为能源物质均可被生物体直接利用
分析:生物体内的三大能源物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其中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特别是糖类中的葡萄糖。但这些物质中的能量并不能被生物体直接利用,必须转化为ATP中的能量才能被生物体利用。三大能源物质中的能量相当于存折中的钱,不能到市场消费,只有到银行兑换成现金才能在市场流通,ATP相当于“现金”。
15.认为对比实验中反应速率最快时的温度就是最适温度
分析:利用梯度法测定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反应速率最快时的温度最接近于最适温度,若要得到一个确切的最适温度,还需要缩小温度梯度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16.认为暗反应不需要光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照条件下光反应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必需的[H]和ATP,因此在无光条件下暗反应也不能长期进行。
17.认为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均为酒精、CO2
分析:绝大多数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为酒精和CO2,但少数植物,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
18.认为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等同于ATP
分析: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不等同于ATP。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以及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均能产生能量,这部分能量其中一部分储存在ATP中,还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如1mol的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以释放kJ的能量,其中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kJ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转移到ATP中的能量仅占总能量的40%。
19.认为没有氧气时生物的呼吸作用最弱
分析:没有氧气时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最多,因此在物质储存过程中,应协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使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比较低,这样有机物的消耗相对较少。但如果储存的物质不同,储存方法会有所不同。种子储存过程中要求低温、低氧、干燥;水果、蔬菜储存过程中与种子相同的环境是低氧,为防止冻害,要求零上低温。另外,不同于种子的储存条件是低湿,防止水果、蔬菜萎蔫。
20.认为所有分裂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
分析:细胞周期是针对连续分裂的细胞的。能连续分裂的细胞包括动物的受精卵、精(卵)原细胞、皮肤生发层细胞、造血干细胞、癌细胞、杂交瘤细胞等,植物的根尖分生区细胞、芽的顶端分生组织细胞、茎的形成层细胞、受精卵等。精(卵)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精(卵)细胞的过程只分裂两次,因此进行减数分裂的精(卵)原细胞没有细胞周期。
21.认为进行分裂的细胞会一直进行分裂
分析: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三种类型:①连续增殖的细胞,始终处于细胞周期中,保持连续分裂状态;②暂不增殖的细胞,但始终保持分裂能力,适当刺激下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如肝细胞、记忆细胞等;③不增殖的细胞,不可逆地脱离细胞周期,高度分化,丧失分裂能力,如动物的神经细胞、植物的导管细胞等。
22.认为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是无丝分裂
分析: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一般是二分裂;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分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3.混淆赤道板和细胞板
分析:赤道板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所以称为赤道板,其并不真实存在;细胞板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形成的一个真实存在的结构,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24.认为无丝分裂没有DNA、染色体的复制
分析:无丝分裂由于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而得名,但并不表示没有染色体和DNA分子的复制,只是没有出现染色体的形态变化。高中教材涉及无丝分裂的例子: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25.混淆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机体是有利的。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对机体是有害的。例如,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造成大肠杆菌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坏死;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26.认为癌变的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的数量都减少
分析: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但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的含量升高。
27.认为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分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并没有证明哪种物质为遗传物质,只得到有“遗传因子”的存在;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8.认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分析: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蛋白质外壳一直留在噬菌体外,因此该实验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并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9.混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和离心的目的
分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30.认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5S的放射性只存在于上清液中,32P的放射性只存在于沉淀物中
分析:实验结果: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第一组实验中,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是搅拌过程中有少量噬菌体未被搅拌下来造成的;第二组实验中,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是有少量的噬菌体未侵入大肠杆菌,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造成的。
31.混淆DNA是遗传物质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分析: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都是DNA;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如T2噬菌体;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HIV、SARS病毒等。因此针对细胞生物和DNA病毒而言,其遗传物质是DNA;针对整个生物界来说,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2.认为氢键只存在于双链的DNA分子中
分析:DNA分子中,A—T碱基对之间含有两个氢键,G—C碱基对之间含有3个氢键。RNA通常是单链结构,但tRNA为三叶草结构,在某些部位也存在氢键。
33.认为真核生物中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分析:真核生物中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少量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中。因此DNA分子复制、转录的场所除了细胞核,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34.认为转录的产物只有mRNA
分析:转录的产物不仅包括mRNA,还有tRNA和rRN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35.认为RNA病毒都是逆转录病毒
分析:(1)艾滋病病毒等RNA病毒的遗传信息流动的方向如下:RNA→DNA→mRNA→蛋白质
(2)烟草花叶病毒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方向为:
36.认为氨基酸和密码子、tRNA是一一对应关系
分析:密码子共有64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种。每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但一种密码子(终止密码子除外)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且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与tRNA间是一一对应关系。
37.认为杂合子(Aa)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分析: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产生两种雌配子,且A:a=1:1,或产生两种雄配子,且A:a=1:1,但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一般来说,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38.混淆性状分离和基因分离
分析:性状分离是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基因分离是指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分离是性状分离的原因,性状分离是基因分离的结果。
39.认为受精作用的存在实现了基因重组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都可引起基因重组,另外还有基因工程中的基因重组。受精作用中精卵细胞的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的范畴。
40.认为测交属于“假说—演绎法”的过程
分析:在基因的分离定律中,提出的问题为:F1都表现高茎,F2中高茎:矮茎≈3:l,假说为: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产生的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演绎过程是根据假说推导测交实验的过程。而测交是来验证假说内容的对错,不属于假说—演绎法的过程。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