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千问第9弹:训练后肌肉酸痛的原理是什么?如何安排饮食去减少酸痛的产生?
关键词:肌肉酸痛、抗炎饮食
在本期的中将会为你详细解读!
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训练后的2~3天内,肌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酸痛”,这在训练新手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轻者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僵化;重者肌肉肿胀,并伴随剧烈疼痛,触碰时会有明显的痛感!
这是一种良性的肌肉损伤,可自行痊愈,大多数健身爱好者将这种酸痛作为衡量训练效果的标准!
那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是不是越痛就代表训练越有效呢?
一起来看一看!
产生原理
目前,普遍认为肌肉酸痛产生的原因是乳酸堆积。这种认知源于训练时的供能系统!
人体有三大能量系统:ATP-CP系统、乳酸系统和有氧系统。
在力量训练时,乳酸系统是主要的能量供应系统,它能在无氧情况下维持30s左右,并产生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训练中,伴随着重复次数的不断增加,训练持续时间的不断延长,肌肉中乳酸浓度会逐渐升高,带来强烈的肌肉酸痛感、灼烧感。
当浓度进一步提高后,肌肉力量会呈直线下降趋势,肌肉会出现明显的无力感,并且严重阻碍肌肉的收缩!
但这是暂时的,稍作休息后,这种酸痛感会基本消失。
就像我们在做力量训练时,上一组精疲力竭,不能完成哪怕再多一次的动作重复,但下一组立马生龙活虎。这其中不仅仅是能量的恢复,也在于乳酸水平的下降。
乳酸跑哪去了呢?
它有两种方式进行转移:
1、在不同类型的肌纤维中进行重新分配和代谢(可以理解为,转移到其它肌纤维里)。
一般从快肌纤维转移到慢肌纤维,随后在慢肌纤维中被直接氧化利用!
快肌纤维:无氧代谢能力较高,收缩速度快且张力大,但不能持久,易疲劳。所以在力量训练时参与较多,产生的乳酸也多堆积于此;
慢肌纤维:有氧能力较高,毛细血管丰富、肌红蛋白含量较高,收缩速度慢且张力小,但持久且抗疲劳能力较强!
乳酸由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的转移,实质上是由无氧代谢(代谢能力较弱)向有氧代谢(代谢能力较强)的转移,最终被快速氧化利用。
2、转移入血,成为血乳酸,形象的称为:乳酸穿梭(年Brooksu提出的概念)。
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不在肌肉内进行代谢,而是穿过肌膜后散入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转运到其它的器官,一般会到达心肌、肝和肾脏,作为糖异生的底物。
糖异生,是指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其作用是在饥饿状态下维持血糖的稳定。
大重量训练时,肌肉产生乳酸,乳酸穿梭进入肝脏,部分经过糖异生转化为糖,可以有效避免乳酸过多引起的酸中毒,以及补充肝糖原。从这方面来说,糖异生和乳酸对训练者的益处很大。
乳酸“跑的”有多快呢?
一般需要肌肉活体检验的方式来判定时间,但由于乳酸穿梭的存在,通过测量血乳酸的浓度就可以间接反映出乳酸的代谢情况。
运动后的乳酸水平仅需1~2小时即可恢复到运动前,这也间接表明,1~2个小时,肌肉内堆积的乳酸已经基本排空!
所以,第二天产生的肌肉酸痛和乳酸堆积之间的关系不大。
真正的元凶是肌肉内炎症。
力量训练时,压力导致肌肉细胞膜结构发生轻微损伤,这种损伤导致体液或其它细胞进入,再加上肌肉炎性因子的增多,产生肌肉内炎症(良性炎症),导致DOMS!
虽然是良性炎症,但产生的DOMS对训练者却不是十分友好:
DOMS会导致运动模式改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肌肉的激活程度降低。严重的DOMS会降低50%的力输出,从而导致下次训练量的减少。其次,会影响肌肉的恢复。长期看来,会严重影响增肌效果;在DOMS的情况下训练,轻则导致运动损伤,重则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症(一种由过度训练导致的肾衰竭),危及生命安全。
所以说,“疼痛越剧烈,增肌效果越好”并不成立。
相关研究也间接证明了这一观点,在长跑训练后,也会出现DOMS,这间接的说明了DOMS和增肌效果之间并没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毕竟长跑对增肌的作用微乎其微)。
所以,严重的炎症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时,“抗炎”就十分有必要了。抗炎做的好,可以加速的肌肉恢复速度。
其次,大多数营养学家也认为,抗炎是所有人都必须要做的事情。切入点就在于饮食!
抗炎饮食
从两个方面来抗炎:训练后增加抗炎食物的摄入和平时少吃容易导致炎症的食物
平时少吃易导致炎症的食物
总结起来有5种类型的:
1、反式脂肪酸
天然的牛乳、人乳中均含有这种成分。但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