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从偏执狂的大山家庭走出8岁停学,自学考上
TUhjnbcbe - 2025/5/30 18:46:00
北京治白癜风的中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

父亲所有的故事都关乎我们的那座被称为“印第安公主”的山,他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如果我离开这座山,如果我漂洋过海,发现自己置身于陌生的地面,再也无法在地平线上搜寻那位公主时,我该怎么办。他从未告诉我如何知道,我该回家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我很少有如此强烈地向别人推荐好书的时候,也少有看完感觉震撼心灵的书,这样的书不多,记得还是以前看完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还有阎真的《沧浪之水》这三本书,除此之外都感觉平平,偶尔心里翻起一点涟漪,马上又平静了下来,至到我再次遇见这本好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已经很久没有这种看完一本书就急切地想与人分享这本书的激动之情了,但当我看完了此书之后,我不愿再急着去看下一本,而是在脑海里翻来覆去地想书中的情节,想让它在我脑子的感觉保存得长久一点,不愿从书中那种情感之中走出来的不舍。(或许你遇见过一本好书,你应该能懂我的这种感觉)

这是27岁剑桥历史博士毕业的塔拉·韦斯特弗所写的一本回忆录。讲述了她如何从大山中爸爸爸的废料场里走出来,如何逃离家庭对于她的掌控和宗教影响,如何一步步艰难地自学一年考上大学,又是如何赚钱学费与生活费,再到后来的一步步考上剑桥,去到哈佛,哲学硕士,历史博士的整个前半生历程。

随时为“世界末日”的来临准备着,只要你对上帝绝对忠诚,他一定能带你飞往你心中的山

塔拉回忆她在16岁上大学以前在大山里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父母有七个孩子,而她是最小的那个,前面除了只有一位姐姐之外,全是哥哥。

父亲是属于这座大山的,整日带着全家人在废料场里干活,拆卸报废的汽车,也会在附近去接一些盖房的活儿,他的员工便是家中的这几个孩子。

母亲属于城里讲究的家庭,却在偶然的机会里遇见了在她看来独特的父亲,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亲人决裂跟随父亲到了这座大山里,此后便有了她们七个孩子。

父亲在四十岁的时候思想发生了完全的转变,像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那时的塔拉八岁,她说:“他在我印象中是个疲惫不堪的中年男人,整日忧心忡忡,担惊受怕,忙于囤积粮食和弹药。”

似乎这个印象跟母亲描述中的父亲有着天壤之别,感觉像是在讲述别的男人,因为她看到的父亲每天除了在废料场做事之外,就是忙着在年千年虫“世界末日”的到来前,为家里囤够足够的粮食、汽油、罐头、枪支弹药。

父亲不仅自己这样做,而且还让家里的所有人都为此准备着,直到年的夜晚,全家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等候着一切都烟消云散,当半夜12点慢慢走过,一切都一如既往,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也没有停电,父亲显出很失落的表情,他以为的,甚至是他期待的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他为此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没有派上用场。

直到后来,塔拉上了大学,从知识里得知父亲是患了“双向情感障碍”,也就是躁郁症、偏执狂和精神分裂。

塔拉

父亲在她八岁那年,便不让家中所有的孩子上学了,他认为公立学校都是洗脑,是政府引导孩子远离上帝的阴谋,没有什么比依赖政府更令他厌恶了。于是,他除了拒绝让孩子们接受教育以外,不让他们在家看书,生病了也不让他们就医,而且依赖神的帮助,用母亲的草药治疗一切病痛,哪怕就快咽气了,也是神的指令。

我真心佩服这位父亲对于他心中信仰的虔诚,但又同时感觉生活在这种偏执狂家中孩子的日子是有多么难熬,还有他的妻子,又如何能忍受这一切,而且如此顺从,迁就与包容他的一切,尽管从来都是母亲在撑起这个家。

虽然父亲的一切在我们看来都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又很难让人相信这一切没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存在。

倔强地重生:在自我怀疑与对家庭的恐惧中努力走向远方,只为逃离与遇见不一样的天空

塔拉的母亲是大山里的草药师,她本不属于这座大山,但是她对于父亲的这种忠诚让人很难确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即使塔拉不想见父亲,只想在城里见见母亲,她不同意,要见就必须见他们两人;父亲抱怨一切,而母亲一直在忍受他的暴脾气与无理取闹;父亲逼着她去学助产士,也就是山里的接生婆,尽管母亲害怕不愿意,但也在父亲的游说下硬着头皮去做;尽管这个家里的所有开销与经济来源都是来自于母亲的工作,但父亲永远是一家之主,而母亲都是一味地顺从,哪怕后来靠着她的事业成为了“大山之王”,也依然是父亲说了算;父亲不被允许的,母亲绝对不会做,除了在地下室悄悄让他们看仅有的几本书;我一直在想,母亲对于父亲的这种容忍度,是无条件的爱,还是屈于现实的力不从心?丈夫永远排在第一,孩子第二。我似乎很难找到答案。

七个孩子,似乎每个人都想从这个家里逃离出去,然后再也不回来,他们无法容忍这样的父亲,可哥哥们在长大后又似乎带着父亲的影子生存,要么暴脾气,要么同样让孩子不去公交学校上学,从事的工作也都是跟随父亲所学的一技之长。

在七个孩子当中,后来有四个留在了父母身边,靠着父母生活,三个走了出去,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却又同时失去了一些什么。

要想与曾经告别,蜕变出一个崭新的自己,是要经受住太多的痛苦与脱胎换骨的决心,人总是在选择一些的同时失去一些,在这得失之间很难说清哪种更好,唯有在自己所选之路上好好前行,做到不后悔,不愧疚。

塔拉在经受了父亲的偏执,哥哥肖恩长时间的欺负与恐惧中,毅然选择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条路虽然难走,但没有什么比她在家里所受到的不被理解与尊重更难的路了,那么,向知识之路前行又算什么呢。只要有一颗坚定的心与饱经风霜的曾经,那么,前方所有自己选择的路都变得好走了很多。

虽然,在这条路上也曾迷茫,想放弃,自卑,如梦一场,但是,无数的曾经与现实都在提醒着她,唯有向前,唯有继续在路上,你才能真正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

家是起点,也是终点,可没有什么比回家之路更艰难与让人难以决定

塔拉八岁停学,跟随母亲做草药,帮父亲经营农场,在废料场做着男人干的活,在父亲眼中,除了脸之外的任何皮肤都不能裸露在衣服之外,否则便是放荡的女孩,更不能穿紧身衣与膝盖以上的裙子,不可以化妆,上大学前没用过任何香皂之类的清洁用品,上完厕所,也不会想到去洗手,按父亲的话说,又没有尿在手上。

16岁以前,父亲的思想便是他的全部,她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都来自于这个在他心目中高大的父亲,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照做便是,从未产生过任何怀疑与抵触。

直到她遇见了一个叫“教育”的东西,在她的身体里产生了莫名的火花,与她以往的认知发生了颠覆性的碰撞,她开始一度不能确定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如果认为父亲是对的,那现在所受到的所有教育又是什么;如果现在是正确的,那在她心目中父亲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那么,唯一的,最好的解释,也是她宁愿相信的原因便是,她自己疯了。

在这种异常矛盾的思想下,心灵上的碰撞会造成她身体上的不适,她开始放弃所有的努力,认为她这样的人不配拥有当下的好运,也不配被愿意帮助她的人青睐,最好的选择,便是放弃前行,而回到巴客峰,原来属于她的世界里去,回到废料场去,或许那才是她一生的归宿。

当然,如果她真的人生倒带,那么我们也无法看到眼前的这本回忆录了,一种精神的力量支撑着她,让她必须改变,无论多么艰难都必须走下去,否则,她只能成为废料场里那个肮脏的女孩,过着可以预见的人生,像姐姐那样十八九岁便寻一处当地人嫁了,然后生很多孩子,继续在大山里过一辈子,孩子们的未来也正如哥哥们一样,一代一代地重复。

塔拉的人生似乎又是幸运的,当她在不顾一切的努力之后,剩下的便交给命运,这或许正是我们所说的:“尽人事,听天命。”

然而,塔拉的每一个关键路口都会遇见她命中的贵人相助,无论是去剑桥读硕士,还是申请继续开展学业的助学金,亦或是到哈佛,再到博士毕业,这一路走来,塔拉遇到了太多帮助她的人,可是,在这每一份帮助后面,却是对她才华的无限肯定与不愿埋没金子的正义之心。

之后的塔拉很多年没有回家,直到外婆的去世,与那些她平生并未怎么接触过的亲戚在一起时,她看到了那些在她生命里熟悉的陌生人,她渴望回家却又害怕回家。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是温馨的避风港,而对于她,是恐惧与疲劳,还有那个只能让她对命运妥协才能归去的地方。

可是,那沉重的父爱呀,有多少人在年少时能理解这份爱,更多的是排斥与抗拒。正如塔拉在离开美国去英国剑桥时,他父亲送她在机场的那番话: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爱是什么?幸福又是什么?

经过艰难的过程,27岁的塔拉博士毕业,写下了这份回忆录,那些如烟的往事,很多已经模糊,更多的是她已经学会了埋葬过去,放下过去,那些折磨她很多年的仇恨与愤怒,在她人生向上的每一步里都化为轻轻的云烟,消散而去。

这些蜕变在无形中产生,在她所受到的每一次教育里,在她将过往与心灵进行碰撞时,都在发生着质的改变。

她重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再是被父亲或别人灌输的零散知识,而是来自于自己对世界和历史的认知。而这一切的来源,都是她所受到的正规的、系统的、高等的教育。

那么,爱是什么,幸福又是什么?

它们是你无论飞得多远多高,飞向何方,都总能找到归家的路,可以分裂成两个被认可的自己一样的人,去承担着自己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父母永远的女儿,是有学术研究的博士,是朋友们的倾诉对象,也可以是为社会做贡献的一份子,它是可以扮演不同角色,而非统一的形象。

幸福则来自于对自我的认同感,无分对错,而是在亲人与爱的面前,如母亲般的包容,只有是否适合自己与内心获得的满足感,还有一路有你时刻挂心间,不离不弃的陪伴。

结语

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轰动,连续80周在《纽约时报》获得畅销榜第一名。看过的人无不极力推荐身边的朋友去拜读,相信它定能引起你内心的振动与触动你心灵想做而迟迟未敢做的决定。

比尔盖茨倾力推荐,其实不用他推荐,只要向听说过或看过它的人一打听,是百分之两百的推荐与值得看的好书。你会震撼一个人的经历,也会钦佩一个人的决心。更多的是想拥有如她一般想改变现状的勇气与求知欲。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偏执狂的大山家庭走出8岁停学,自学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