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是在中学时期,当时我还是个只顾埋头苦学的普通女孩,家境条件不好,天赋异禀也乏,但心里仍载着远方梦想。所以,当我看到莉丝在艰难困境中奋发图强的求学历程时,我发自内心地觉得她太坚强了,她的故事太励志,又太震撼人心了。
如今,好多年过去了,我早已成年,褪去了曾有的青涩和莽撞,逐渐变得成熟和笃定,但内心依然会被出身环境和自我教育所束缚。因此,当我再回过头去看这部影片时,我感受到的不再只是励志,更多是关于如何掌控个人命运的深度思索,以及生活意义的探寻。
我们所有人生的谜语都可以从书中、电影中,或者从别人的真实故事里找到答案,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抹光亮和那道出口。
不管出身环境有多糟糕,
都不要缺失爱父母的能力,并赋予其积极性意义
莉丝是一个出生在美国贫民窑里的女孩,从小遭受原生家庭的磨难,承受她这个年龄阶段不该有的压力和悲痛。
她的母亲酗酒吸毒成瘾,且患有精神分裂症,为了满足吸毒的强烈欲望,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翻家倒柜地找钱,对年幼的莉丝姐妹粗言暴打,把家里折腾得一片狼藉,不得安宁。
可除了莉丝,没有人会在乎母亲的感受、关心她的安危。外出找母亲的那晚,莉丝过马路差点被车撞,吃着被别人倒在垃圾桶里的剩物,心里还时刻担心着父母,生怕他们出事。
当母亲被警察强行打麻醉针时,她的心像被刀刺了般胆惊,受无言之痛;当双手发颤的母亲被人拖到警车上时,围在一旁的街坊邻居在议论嘲笑,只有莉丝能真切地体会到母亲承受的巨大痛苦;当母亲被每况愈下的病情折磨得消耗殆尽时,莉丝像照顾生病的小孩一样守在母亲身边。
莉丝的父亲也没为家人承担过什么,尽管他曾接受过教育,但却选择了浑噩的生活,对家事不闻不问,还因吸毒被关进了收容所,他甚至不知道莉丝早在8岁时,就习惯了在路边乞讨,并把讨来的食物放到冰箱里。
当他懊悔自己作为父亲的失职时,莉丝依然笑着对他说:
“我爱你爸爸,当我小的时候,你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有趣和最有思想的人,因为你的缘故,我懂得了发现另外的出路。”
莉丝是一个在困境中依旧满怀爱的女孩,她也总能从一个积极的角度,回忆父母陪伴她的好时光,找寻父母身上的某些闪光点,即使她从未感受过父母的关心和疼爱,但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出身的卑微而抱怨父母,反而从小学会了承受,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原谅和包容,以及拥有爱父母,爱他人和爱这个世界的能力。
在莉丝的内心深处,她明白,并不是父母不想成为负责任的好父母,只是普通的他们再没有什么能给予的了,而她愿意接受父母本来的样子。这是莉丝最独特的地方。
我们会惯常地认为,一个出身背景不好的孩子,很容易感到自卑,缺爱和缺安全感,由此慢慢孤立自己,遇事消极悲观,做事瞻前顾后,将自己包裹在一个狭小的躯壳之中,变得敏感而脆弱。
但莉丝没有成为这样的人,尽管她自己敏感的安全感被从身体中抽离了出来,可她依然去直面,去经历所有生活带给她的磨难和考验。她是一个真实,勇敢,乐观,坚强,自信的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的出身环境远不如莉丝的糟糕,但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像她这般地理解和体谅自己的父母,爱和感恩之心更是常缺。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由于原生家庭不好,我总会认为是父母的错,为什么他们给我创造不了更好的成长环境、提供不了更好的生活保障?每当父母打电话对我嘘寒问暖,千叮万嘱要照顾好身体,别熬夜,出行注意安全时,我却常不挂在心上,老觉得不耐烦,平时也很少主动跟他们谈心交流,或空出时间给予陪伴。
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好像缺失了爱的能力。直至后来,我才愈发明白,他们能给我的,其实已是各自能力范围内的全部。后来,当我试着与父母进行深入沟通时,许多埋藏已久的困惑和心结也随之慢慢化解开了。
原来,不是我们不值得被爱,也不是忽视了爱,而是很多时候,我们从未主动表达过爱,也从未认真感受过爱。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是我们掌控不了的,譬如原生家庭,我们没办法选择,也无能力决定,但我们可以赋予它积极性的意义,从父母的身上去吸取失败的教训,并努力塑造未来生活更好的样子。
两年前,我跟导师去北京参访了几家知名教育企业,午间到西单图书大厦看书休憩时,刚好看到对面有位小女孩在写作业,她身穿一条清新淡雅的碎花裙,桌旁放着一部手机,还有一小摞的学习资料。当时看到她那般认真和专注的学习模样,我不由得心生羡慕,羡慕父母为她创造了优越的成长环境。
可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羡慕只是我们内心所存在的一个不真实的幻想,只有把羡慕变成现实,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事。
如果我们的父母没有生存于好的环境,他们也没有给予我们好的环境,那我们是否可以更加努力点,为自己的下一代创造好的环境呢?决定一件事情怎么样,取决于我们赋予了它什么意义,这是我们选择的结果。
因此,当我们面对不好的、甚至糟糕的出身环境时,不妨多一份坦然的心态,多赋予其积极性的意义,不要过于悲伤或抱怨,明白凡事必有成因,也许父母在他们那个生活条件之下,能为我们做这么多事已经很不容易了。
记得电视剧《》里有句台词,触动了多数人:“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所以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对不起。”
每个父母都是曾经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将成为日后的父母。而父母,他们也是在不断的学习和体验中以习得成熟的能力,只是在这修炼间,很多过失不可避免。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多体谅父母,倘若治愈和改变不了他们,那就先把自己疗愈好,照顾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沟通与表达情感,让自己拥有这份爱的能力,进而创造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被自己的过去束缚一辈子。
面对生活的不堪与磨难
内心始终坚定信念,清楚自己该做什么
上小学时,莉丝在班里是个“有味道”的孩子,她没洗过澡,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身边的孩子们一边活蹦乱跳地玩耍,一边嘲笑她是个傻瓜,只有她小心翼翼地静坐,不动声色,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清醒和自持。
听课时,老师的话似乎传不到她的耳边,像掉在了地上一样,但却没有一丝回响。因为她觉得自己很难堪,根本融入不了那间小小的教室,自尊心时刻被悬着。
当老师走到她桌旁伸手收她的卷子时,她立刻回应:“不,我要做,看起来没那么难。”彼时,她的眼神里充满着忧伤,但又极为坚定。
莉丝幼小的身躯里住着一个成熟的灵魂,她不在意自己外在的穿着,对其也没有什么要求,但她却拼力读书学习。
可莉丝家里穷,买不起书读,得益于邻居的帮助下,这才读完了在垃圾箱里找到的一整套《百科全书》。所以,哪怕她很少到学校上课,考试依然取得了满分的成绩。
反观现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相互之间攀比的心理严重了,有的孩子看到别人衣服穿得漂亮,食物吃得丰盛,玩具游戏过瘾,自己便急忙冲父母嚷嚷着要买,丝毫不考虑家里的境况如何,也体谅不到父母的辛酸和不容易。
以前人们经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现在,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却是早当玩,尤其是在一些偏僻的小村庄,如果有孩子拿智能手机,而且街里又有无线网,想必那些扎堆围观的孩子,多数是穷苦人家的小孩吧,如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只留给爷爷奶妈照看的留守儿童。
其实,没有哪个父母希望孩子经受像莉丝那般的生活苦难,但我们也得承认,莉丝身上散发出来的善良,懂事和好学等品质光辉,是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所缺失的。
后来,莉丝与家境同样不好的克利斯成为了好朋友,大概是同命相怜的缘故吧,让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相互抚慰。
但那时候,莉丝的母亲病危,父亲逃跑,爷爷也不肯收留她们,并对她们嘶吼动粗,便强行把克利斯赶走了。当时的莉丝虽沉默不语,心里却燃烧着一把烈火,她随即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迅速地离开了那个她憎恶的地方。
莉丝明白,自己说服不了固执蛮横的爷爷,说任何话或发再大脾气都不济于事,若不是看望妈妈,她又怎能会到爷爷家去呢?每时每刻,她都想逃离那个压抑得令人窒息的环境。
这时影片里有段旁白,戳痛了多数人的内心:“我们还用跟生活讨价还价吗?对我来说,就像跌倒了最坏的情况,并且不得不尽自己所能。我妈妈要死了,爸爸走了,但我坚信前面的道路会为我敞开。”
是啊,有时候,不是我们在跟生活抗衡,而是处于最低的位置上,必须学会自己向前推自己一把,然后一点点地触及外面的光和热。
王尔德曾说:“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那仰望星空的人,必定内心藏着生生不息的梦想和希望。”
莉丝是那个身处阴沟,但仍仰望星空的人。她一直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知,从小就知道自己要什么,渴望爬出自己出生的环境,渴望拥有更好的发展前途,渴望接触外面更好的世界。
早在15岁那年,莉丝就无家可归,开始了流浪生涯,夜晚睡在地铁里,白天乞讨在街头。她会和班级里的小混混一起畅玩,像一个正常的孩子奔跑打闹,露出天真的笑脸。但在别人打牌,吸烟或喝酒的时候,她却坐在远处独自看书。因为她太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内心始终坚定“一切会变得更好”的信念。
母亲死后,莉丝再没有什么可牵念的了,克利斯让她跟着去孤儿院,但莉丝坚决不去。那一刻,莉丝知道自己得作出选择,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她找到伊瓦,认真且坚定地说:“我不想做个傻瓜,我要去上学。”
为了让自己提前高中毕业,她刻苦学习,白天在地铁上读报、在楼梯间做题,在某个狭小而潮湿的后厨里边洗刷盘碗,边回顾墙上贴的知识,晚上还得挑灯夜战。就这样日复一日,她在2年内念完了4年的高中课程,最终考取了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
可见,一个内心有着坚定的信念,并时刻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的人,他(她)永远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迷失自己,也终将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但现实残酷的一点是,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在不停地观望、犹豫和随从中,渐渐迷失了真实而美好的自己。
比如,找工作时,你迷茫,心里没有一点方向,别人建议你做这个好,做那个赚钱,于是你信了,结果埋头熬了好几年,才愈发后悔当初做错了选择,选错了行业;谈感情时,你犹豫,但怕被人催婚,恐慌过了这个年纪就再也遇不到更好的人了,于是你将就了,心想生活就这样吧,差不多就得了,可多年后,当你发现和对方的感情越处越淡,日子越过越糟时,这时你才意识到自己本该可以追求更好啊。
人生的道路上,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杂音,太多的借口和理由让我们松懈或放弃目标了。有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遵从过自己内心的声音,便盲目跟从别人做了当时自以为正确的选择。而后在苟且的现实中,过得不如人意,垂头丧气,或疲惫无措的时候,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我们会经历很多的挫败,遭受很多的苦难,承受很多的压力,但不管怎样,唯有锤炼出一颗强大的内心,明白当下的自己应该做什么,才能更从容不迫地向前走,从而迎来更好的生活。
莉丝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
给了我们普通人什么样的成功启示录?
回顾影片中莉丝与悲惨命运抗争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很多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这就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即决定每个人成功的突破之道,都离不开四个成功因素:时代背景+成长环境+个人努力+外界机遇。
1.时代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人们选择的方向
时代背景是不可选择的,它又涵括了历史,文化等背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不同的地域和国家在文化方面是存在差异的,时代不一样,人们接触到的事物,信息,资源,包括人也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影片从一开始就交代了莉丝所处的时代背景: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窑。尽管莉丝遭遇了不幸的家庭境遇,置身于一个近乎颓废,麻醉和混乱的生存环境当中,但她依然拥有民主自由权,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果敢地去追求幸福和自由,最终实现自我梦想和价值。
那么,大趋势环境发展到现今,我们要比莉丝幸运很多,因为如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和谐,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时代又给我们普通人提供了很多的成长机会。
前段时间,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有讲到:“在中国,无论你身处哪个位置,你都不能说自己没有机会。什么是好的时代?就是走在街上,我们不敢小瞧任何一个人。”
在老一辈人的眼里,他们会认为只有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将来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可现在的时代变了,过上理想生活的途径不只是上学读书这一条,当然,读书改变命运仍然是绝大多数普通人努力的方向。
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具备一项核心的技能,这个技能可以解决别人的需求,满足这两个硬性条件,不愁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2.成长环境的不同,影响了人们做事的方式
成长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你是怎样的人,你就会接触怎样的人,你接触怎样的人,也会成为怎样的人。
不可否认,我们的出身环境是无法控制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成长环境是可由自己选择的。比如影片中的莉丝,她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家庭环境,没办法改变父母的样子,但是她可以选择不同的朋友,邻居和导师,从而融入一个更快乐,温暖和充满文化涵养的成长氛围。
那好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怎样的发展优势呢?
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塑造不同的思维方式+持续不断地向上成长,以及帮助建立自信心。
一个人的自信度,对事情的底层认知,会使他发挥巨大的潜能,做真正适合自己的事,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做事的方式和效率,并且随着个人的不断成长,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比如,在经验资本或财富积累层面。但前提是,你必须得找到一个利于自己做这件事的成长环境。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考研,但目前存在很多困惑,那就尽量多去请教考研成功的人,或者找这方面有经验的老师,他们会给予你一些建议和指导。与此同时,也要尽量融入一个有备考氛围的环境,比如自习室,而不是寝室,因为这些人和环境都会在潜意识中影响你的行为,影响你做事的方式。
同样的道理,在职场上,在生活中,假使我们陷入了一种舒适区,而它又极大地阻碍了自己的成长,这时不妨换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以改变当下不满意的生活状态。
3.努力和机遇的叠加,加快了人们成功的速度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但在如今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很多人的努力往往缺乏一定的方向和目标性。
现在多数人普遍患有“知识焦虑症”,总觉得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匮乏,为了跟紧社会发展的节奏,便盲目地报各种培训课程,大量学习各个领域内的知识,自以为这是进步者该有的努力姿态,到头来却没精通一项真本事。
这个时代,最稀缺的是专才,我们更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