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南开大学史伟超课题组揭示手性聚乳酸在液液相分离中的热力学机制
TUhjnbcbe - 2025/7/30 17:31:00

聚乳酸,一种生物相容且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在食品包装、药物递送及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分子链结构多样,包括左旋聚乳酸(PLLA)、右旋聚乳酸(PDLA)和内消旋聚乳酸(mPLA)三种手性形式,尽管它们的化学组成相同,但空间手性有所差异。以往,关于手性聚乳酸的研究多聚焦于其结晶行为,且通常假设不同手性的聚乳酸完全混溶。然而,近年来有研究对聚乳酸的相容性提出了挑战,尽管缺乏直接的相分离实验证据和深入的热力学理论支撑。

为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南开大学史伟超课题组通过调整聚乳酸混合物的分子量,研究了其在双乳液中的相转变行为。他们发现,手性聚乳酸对映体之间存在微妙的排斥相互作用,这一发现为液-液相分离和结晶之间的热力学关系提供了新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高分子领域权威期刊Macromolecules上,标题为“PolymerChiralityModulatesPhaseTransitionsatLiquid-LiquidInterface”,详细介绍了实验方法和理论分析。

在研究中,微流控技术被用于制备以聚乳酸溶液为油相的双乳液液滴。通过控制溶剂的缓慢挥发,这些液滴经历了不同的相转变过程,最终固化成形态各异的微胶囊结构。对于PLLA/mPLA的混合物溶液,当分子量较低时,PLLA与mPLA完全混溶,形成同质结晶并驱动双乳液发生形变,产生具有单一成核的纺锤形微胶囊;而随着聚乳酸分子量的增大,PLLA和mPLA的混溶性逐渐降低,发生液-液相分离,从而形成以mPLA为壳、PLLA为附着球晶的眼球状微胶囊结构。这一系列实验结果不仅揭示了手性聚乳酸在液-液相分离中的热力学机制,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验依据。图1展示了不同分子量的PLLA/mPLA/DCM双乳液液滴的相转变过程和微胶囊结构。在低分子量范围内,PLLA通过同质结晶驱动双乳液形变,从而产生纺锤形微胶囊。而随着分子量的增加,PLLA与mPLA的混溶性逐渐降低,发生液-液相分离,最终形成眼球状微胶囊,其中mPLA构成壳层,而PLLA则形成附着球晶。对于PLLA/PDLA外消旋混合物的双乳液(图2),在较低分子量时,PLLA与PDLA分子链快速成核生长,形成由立构复合晶(SC)组成的球形微胶囊。当两种组分的分子量都较高时,PLLA/PDLA溶液首先经历液-液相分离,形成双连续或“海岛”状的PLLA和PDLA富集相域。随后,在两相共存的相边界处,立构复合晶开始形成。最终,各相域内分别结晶出PLLA和PDLA的同质晶体。固化后的微胶囊呈现出复杂的多相共壳结构。图2展示了不同分子量的PLLA/PDLA/DCM双乳液液滴的相转变过程和微胶囊结构。在低分子量范围内,PLLA与PDLA通过立构复合结晶形成球形微胶囊。然而,随着分子量的增加,液-液相分离逐渐主导微胶囊的形成过程,最终产生多相共壳微胶囊。

为了进一步探究聚乳酸溶液的相转变行为,研究者们绘制了高分子量PLLA/mPLA/DCM和PLLA/PDLA/DCM溶液的三元相图(图3)。他们发现,聚乳酸混合物中的液-液相分离主要归因于分子链中不同对映体单元的手性差异。利用blob溶液模型和Flory-Huggins理论,研究者们计算出PLLA和PDLA链段在DCM溶液中的相互作用参数χ=,表明L-和D-统计链段之间的排斥能仅为kT(其中kT为热能,室温下约为1×10-21J)。这一计算结果显示,当聚合物的分子量低于30kg/mol时,PLLA和PDLA分子链是完全混溶的。但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尽管液-液相分离在热力学上是可能的,但它与结晶过程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存在竞争关系。特别是在PLLA/PDLA混合物中,快速的立构复合结晶会掩盖液-液相分离的过程,这可能是难以观察到相分离现象的原因之一。只有当分子量足够大时(例如,对称体系的分子量大于71kg/mol),液-液相分离才可能优先于结晶发生。图3展示了PLLAk/mPLA66k/DCM和PLLAk/PDLAk/DCM溶液的三元相图。其中,DCM作为聚乳酸的良溶剂,在相图中起到关键作用。黑色曲线代表液-液相分离的共存线,而橙色和绿色线则分别对应PLLA和PDLA的同质结晶。值得注意的是,紫色线描绘了PLLA/PDLA的立体复合结晶区域。此外,黑色和红色图标分别标出了手性聚合物的高浓度(HC)和饱和浓度(SC)。

该研究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手性聚乳酸混合物在双乳液界面处的相转变行为。完整的相图揭示,L和D对映体链段间的弱排斥能是导致手性聚乳酸发生相分离的根本原因。这一发现不仅解答了长期以来关于手性聚乳酸混合物混相性的疑问,更为利用手性聚合物通过液-液界面相转变来调控微胶囊结构和性能提供了设计指导。这类多相态微胶囊在药物递送等领域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南开大学史伟超课题组正以高分子物理为核心,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欢迎具备高分子物理、软物质物理或高分子化学等教育背景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申请人加入我们的研究团队。特别是对于有聚电解质研究、散射技术或精确嵌段共聚物合成等方面科研背景的申请人,我们将给予优先考虑。我们拟通过“申请-考核”的方式录取优秀申请人,申请人的科研基础将通过面试交流进行考察。有关申请的具体要求及进展,请参见南开大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开大学史伟超课题组揭示手性聚乳酸在液液相分离中的热力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