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只有小学文化的沈从文经过徐志摩的推荐,在中国公学教书。他第一次站在讲台时,因为紧张一直说不出话来,艰难地稳定了情绪后,沈从文在黑板上留下了几个字
:“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等我十分钟。”
这堂课是沈从文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讲台下面,坐着他未来的妻子-张兆和。
最初,张兆和对沈从文是并无好感的。沈从文学历低,长相普通,出身农家。她出身优越,曾祖父张树声曾与李鸿章一起创建淮军,张家是当时合肥四大家族“龚张李段”之一。
张兆和的父亲张吉友是富三代,从小锦衣玉食,坐拥良田万亩,长大后经商,培养了四个秀外慧中的女儿,人称“合肥四姐妹”。
作家叶圣陶曾经盛赞道:“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沈从文在学校执教时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张兆和。
多年后,沈从文的儿子谈到父亲对母亲心动的原因,有一回,沈从文走在学校的操场上,张兆和迎面走过来,吹着口琴,神采飞扬,走到操场尽头处,还不忘潇洒地甩一甩短发,少女张兆和的青春活力给沈从文下了深刻的印象。
沈从文确认了自己的心意后,对张兆和发起了勇敢的追求。生性腼腆的沈从文在他的文字中却并不腼腆,也或许只有写文章的时候,沈从文才能完全地舒展自己的内心。
他不断组合着最美的文字来打动张兆和的心,论写情书的功力,大部分人都比不上文学天才沈从文。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表白之一。文字纵然很美,但张兆和最初是不以为然,甚至备受困扰的。
作为学校的校花,追求她的人太多,张兆和一个都没看上,还和姐妹一起为她的追求者编号“青蛙1号”、“青蛙2号”“青蛙3号”……
青蛙好歹还有可能变成青蛙王子。沈从文却被编为了“癞蛤蟆13号”,可怜他一片痴情,就连青蛙都当不上。
随着沈从文的情书就像雪花一样不断飞来,张兆和纵然修养极佳,也不堪其扰,她抱着一堆情书找到了校长胡适,请他阻止沈老师骚扰女学生的行为。
喜欢做媒的胡适偏偏要帮沈从文:“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
张兆和并不喜欢沈从文的顽固,她反驳道:“我顽固地不爱他”
无论张兆和和沈从文都是极为顽固的人,一个顽固地不爱,一个顽固地爱,但终究好女怕缠郎,张兆和在沈从文坚持了几年的情书攻势下,败给了这个顽固爱着她的人。
她的倔强不如沈从文,也正是这次妥协为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了伏笔之一。
胡适曾经劝沈从文放弃张兆和:“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爱你,你错用情了。你千万要坚强,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此人太年轻,生活经验太少……故能拒人自喜。”
胡适的眼光一向精准,张兆和虽然后来和沈从文做了夫妻,但终其一生,两人都不了解对方,貌合神离。
年,沈从文近日来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只因张兆和对他不再冷脸相向。
张兆和在私下告诉朋友
:“自己到如此地步了,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
沈从文苦追了她四年,张兆和对沈从文的定义仍然是“我虽不觉得他可爱”,只因为感动而答应了对方。
乘胜追击的沈从文去了苏州,找到了张兆和的父亲提亲。张兆和的父亲向来喜欢文化人,不以金钱论英雄,因此答应了将女儿许配给沈从文。
年寒假,沈从文去拜访前民国总理熊希龄时,认识了另外一位让他心动的女子高青子,但此时的沈从文已经和张兆和订婚,他最终克制了这份心动继续蔓延。沈从文后来在作品中谈到
,“一个人刚好订婚,不凑巧又发现了感情上的知音”,只能相见恨晚,叹息造化弄人。
沈从文如愿迎娶了女神张兆和后,便是梦想照进现实,进而被毁灭的过程。沈从文是文人,有其天真任性的一面,例如不管挣多少,都喜欢花钱如流水。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家后的张兆和对沈从文的大手大脚很不满,多次批评沈从文是打肿脸充胖子。
沈从文对于张兆和结婚后不再喜欢打扮自己也颇有怨言。另外,张兆和从来不喜欢看他的作品,这多少让沈从文有些伤心。
高青子则是沈从文的书粉,对沈从文的每本书都十分熟悉。两相比较,沈从文的心逐渐在向高青子靠拢。
婚姻的琐碎逐渐消磨了沈从文对妻子的感情,进而感觉到压抑。
他对高青子的克制也逐渐松动,在张兆和怀孕生子的过程中,沈从文出轨了。
良心不安的沈从文最后选择了向妻子坦白这段婚外情,希望得到张兆和的原谅。张兆和却在一怒之下,直接带着儿子回了娘家。
两人后来虽然和好,但沈从文出轨造成的感情伤害已经深深刻在了张兆和的心里,很多夫妻没有离婚并不是因为感情好,只是懒得离婚而已。
年,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后,沈从文前往云南执教。张兆和带着三岁的大儿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留在了北京。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遇见了当图书馆员的高青子。沈从文在高青子的温柔体贴下,再次沦陷了。
出于对张兆和的内疚,沈从文开始频繁写信要求妻子带着儿子来到昆明和他团聚,沈从文全然不顾从北京到昆明的漫长距离,这一路战火,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小孩,处境会有多艰难。
他只知道一定要让张兆和来,当张兆和在信中拒绝沈从文的要求后,沈从文发出了质疑:“你到底是爱我给你写的信,还是爱我这个人?”
沈从文在面对张兆和时,内心总是纠结而又自卑,这份敏感也被张兆和感觉到了,她在回信中提到:“你说的这些话,我不爱听,以后不许你讲。你脑筋里想的全由于太忧郁的缘故,以后再写那样话我不回你信了。”
因为沈从安的不安,张兆和最终答应了丈夫的要求,带着两个孩子千里迢迢,一路奔波从北京到昆明。
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当身处昆明的张兆和知道了沈从文和高青子旧情复燃后,心灰意冷。纵然沈从文决定和高青子一刀两断,她仍然带着孩子和沈从文分居。
年,和沈从文纠缠8年的高青子退出了这段三角恋,嫁给了一个工程师。
沈从文的态度让高青子看不到希望,也让张兆和绝望。
抗战胜利后,两人回到了北京,仍然维持着分居状态。沈从文有时会去张兆和家吃饭,看孩子,但不被允许留宿。
他为自己的出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年,郭沫若发出一篇雄文批判沈从文是“桃红色作家代表”,称其思想反动。沈从文为此饱受困扰,郭沫若口才出众,影响巨大,把沈从文搞得灰头土脸。
解放后,沈从文面临政治压力,选择了两度轻生,但都没死成,后经诊断,沈从文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无论是事业的停滞不前,还是婚姻的一地鸡毛,都深深打击着沈从文。
沈从文躺在精神病院休养期间,张兆和并未去看望丈夫。不仅是张兆和不理解沈从文,就连两人的儿子也不理解沈从文。
他们不懂为什么母亲可以跟上新社会的步伐,积极争取进步,沈从文却消极面对。
后来的沈从文也对此反省
“这些年来,精神方面显得有点懒惰,有点自弃,有点衰老,有点俗气”,
晚年的沈从文是孤独的,张兆和始终游离在沈从文的精神世界之外。50年代,沈从文想要继续写小说,张兆和却认为这是“不进步”的表现。
在新社会中积极进取的张兆和曾经劝五十多岁的文人沈从文去参军,沈从文只能哭笑不得。
终其一生,这两人都始终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年冬,68岁的沈从文被下放前,张兆和的姐姐张允和前来看望自己的妹夫,沈从文在谈话过程中突然从怀里掏出了一封信,他告诉张兆和:“二姐,这是三姐(张兆和)给我的第一封信。”
说着说着,沈从文就哭了起来,人越老越像小孩,无论苦笑都不再隐忍。
年,沈从文去世。张兆和参与了丈夫的作品整理工作,她在这个过程中对沈从文有了新的认识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这个追问,张兆和不知道,沈从文恐怕也不知道。
结婚是真正的考验,有夫妻为此成了怨侣,也有夫妻情比金坚。
沈从文在十年动荡结束后,和张兆和生活在了一起,回顾两人在晚年留下的许多合影,可以感受到始终笑语盈盈的沈从文应该是幸福的。
他对张兆和始终是爱的,也只有因为爱,才会让他面对张兆和时产生自卑,敏感等复杂的不安全感。
晚年的张兆和却已经想不起他了,当别人拿着沈从文的照片问她,这是谁,她摇摇头:“有点熟悉,但记不起来”
哪怕得了老年痴呆症,或许潜意识里,张兆和是想忘了沈从文的。
毕竟,她曾说过“我顽固地不爱他”
这是一对前世的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