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的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
在临床中可以利用影像的手段进行快速诊断,以便于对症治疗。
心电图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测手段,其变化快,且准确,能够精确了解心肌的情况。如:
(1)ST段抬高反映心肌损伤;
(2)病理性Q波反映心肌坏死;
(3)T波倒置反映心肌缺血。
除此之外,判断心肌梗死还有检验学指标也起到作用,如:
1.血清蛋白标志物,可以快速反应心肌损伤。
(1)肌红蛋白分子量最小,且起病后2小时内升高,12小时内达到高峰,24~48小时恢复正常。
(2)肌钙蛋白I或T(cTnT、cTnI),最为灵敏,可作为确诊标志物,起病后3~4小时升高。肌钙蛋白I14~20小时达到高峰,7~14天恢复正常。肌钙蛋白T10~24小时达到高峰,5~10天恢复正常。
2.血清心肌酶标志物:
(1)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CK-MB),病发时通常在3~8h出现升高,达峰时在发病后9~30h,于48~72h恢复至正常水平。
(2)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LD、LD1),病发时,可在8~12h开始升高,48~72h达到高峰,可持续7~12天。
(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广泛存在于心脏、骨骼肌、肝脏和肾脏等脏器中,故检测其值特异性较低,一般临床已不常使用。
3.血常规:
发病24~48小时后白细胞计数升高(10~20)×/L,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