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协同发力
TUhjnbcbe - 2025/8/14 9:47:00

本文转自:内蒙古日报

7月4日至5日,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二十次常委会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会上,张和平、栗世芳、张竞、张军、邱志刚、李卫东6位政协委员、智库专家围绕“加强科技、人才工作,提高科技贡献率”作大会发言,本报对大会发言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把优质的菌种资源抓在自己手里

乳酸菌菌种及其发酵剂和益生菌制剂是发酵乳产业的技术核心,被称为乳业的“芯片”。目前,我国发酵乳生产所用乳酸菌发酵菌种85%依赖进口,这不仅使产品成本高,更重要的是长期下去必将制约我国乳业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菌菌种和相关加工技术。呼和浩特是中国的“乳都”,伊利、蒙牛乳业目前已进入世界乳业十强,正在向着“世界乳都”迈进,技术创新势在必行。

针对我国乳酸菌资源缺乏系统研究的现状,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年起,历时20年,从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的26个国家采集自然发酵乳制品等样品份,从中分离、鉴定和保藏乳酸菌株,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为优良菌株的开发利用提供丰富多样的乳酸菌资源。年7月,被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为提高乳酸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年启动了“万株乳酸菌基因组计划”,计划到年完成10万株乳酸菌分离株的基因组数据库建设,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乳酸菌基因数据库。

目前,依托自有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开发的原创性益生菌菌株在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转化。

因此,建议政府对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在我区建成国家级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把优质的菌种资源紧紧抓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组建“内蒙古绿色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强化高端人才政策的落地落实,并在我区培育一家乳酸菌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全国领军企业。

创新引才模式提高科技人才贡献率

留学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留学人才是留学人才群体的核心和骨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采取有效政策措施,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工作,是应对人才竞争,提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刚性需要。

目前,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人才总量不足,领军人才匮乏,特别是在领军人才的对外引进与对内培养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为此,建议摸清人才家底,对我区现有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情况进行详细梳理和深入分析,并与发达地区进行比较,找出我们的短板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服务措施。在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政策时,既听取来自大学、研究机构的报告,也要听取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呼声和意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包括编制及待遇,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环境,让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体制外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得到相应待遇,鼓励人才进入到实体经济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要形成工作合力。组织、人社部门的人才招引工作与科技、发改、工信、环保、能源等具体行业主管部门形成联合引才闭环行动。把人才引进带动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绩效考核指标,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全力培养我区本土院士。要创造人才用武之地。立足地区经济长远发展,着眼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给人才更多的产业发展支持。通过畅通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以及政府优先采购等方式方法,大力支持与鼓励本土企业科技创新、做大做强。

要立足实际,创新人才引进和使用渠道。在经济和科技发达地区及海外出资建立“飞地研究院”,或者是海外研发基地,让科技人才在原地工作,科技成果归属内蒙古,创新引才模式,提高科技人才的贡献率。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结合我本职工作,建议加大对共性科技服务平台的支持,共性平台是开展共性研究的基础条件,是吸引科研人才的梧桐树,是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必要条件。硬件和软性的共性技术平台代表着行业的前瞻领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校企合作的最大场景,要善于识别并持续投入。希望政府尽快出台优势产业稀缺科研平台的运营和资金支持政策,统筹优势产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

其次,要重点支持头部企业率先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优化重点产业引导基金和科技扶持资金的分配方式,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培育壮大竞争力强的创新主体,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头部企业、旗舰企业,具备技术、人员、资金等创新保障能力,同时也在供应链、服务保障、全球研发布局等领域具备明显优势,相比中小企业更具备实现科技创新的可能。

再次,要深化重点领域的创新合作,支持建立产研用联合体,加大对创新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解决高校院所科技应用场景不足、成果转化慢的问题。要建立容错和评估机制,无论是专项科技扶持资金还是引导基金,建议在投前审批标准明确的前提下,在项目验收和基金退出时有一定的容错机制,同时对于重点项目实行阶段化评审,对重大项目可预见的风险提前做出应对。

最后,人才政策方面要注重实效。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全国乃至全球争夺人才。为吸引全国优秀人才来我区,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要避免宽泛低效。政策制定部门要明确政策的实施细则和落实部门,确保科技人才政策能够落地落实。引进的外部人才,要充分保障其事业的必备条件,包括充足的项目专项经费、团队、职衔、荣誉等。我们除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