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神经系统疾病与精神疾病
TUhjnbcbe - 2020/9/22 12:20:00

一、癫痫

癫痫(epilepsies)是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阵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脑内异常放电的部位和范围不同,临床可表现为反复发生的运动、感觉、意识、行为及自主神经等功能的不同障碍。每次发作或每种发作称为痫性发作,目前已知有数十种不同的发作形式。过度疲劳、饥饿、饮酒、情绪激动、过敏反应等可诱发痫性发作。根据调查,癫痫发病率约为0.5%,男性发病较女性多,男女之比约1.7∶1。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其发病的类型与表现和年龄有明显关系。本病的预后取决于发作类型、病程长短、病变性质和药物的效能等多种因素。

(一)病因

按照癫痫发病原因的不同,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大类。

1.原发性癫痫

亦称特发性癫痫,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或青春期,多与遗传因素有关。

2.继发性癫痫

亦称症状性癫痫,继发于多种脑部病变和代谢疾病等。

(1)脑部疾病:

包括:①颅内感染,如多种脑炎、脑膜炎、脑猪囊尾蚴病、脑型钩端螺旋体病;②脑的发育畸形、脑积水与各种遗传性疾病伴随的脑发育障碍;③脑血管病,如颅内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④颅内肿瘤;⑤中*性脑病;⑥脑外伤,包括产伤、挫伤、出血等。

(2)各种缺氧性疾病所致的脑损伤:

如心肺疾病、窒息、休克等。

(3)代谢紊乱和中*:

如先天性代谢病、尿*症、铅中*性脑病、一氧化碳中*、药物中*(如异烟肼、咖啡因)等。

此外,许多内外环境因素也与癫痫发作有关。女性患者在经期和排卵期发作频繁,睡眠不足、疲劳、饥饿、便秘、饮酒、情绪激动、过度换气以及各种一过性代谢紊乱和过敏反应等,都能激发癫痫发作。

(二)病理生理

任何正常人都可因为电刺激或化学刺激如惊厥剂而诱发癫痫发作。因此,正常脑可能具有产生发作的解剖-生理基础,易受各种刺激而触发。一定频率和电流强度刺激脑产生的发作放电在刺激停止后仍持续放电,导致全身强直性发作。减弱刺激参数后可能只出现简短后放电。若有规律地重复刺激,后放电期间和扩散范围逐渐增加,直至这个原来为亚阈值的刺激引起全身发作。最后,不给任何电刺激也可自身出现发作。

脑产生发作的可能机制:①脑内抑制性机制,特别是γ-氨基丁酸(GABA)突触抑制减弱;②兴奋性突触机制增强,特别是N-甲基-D-天氡氨酸(NMDA)受体介导的谷氨酸反应;③内源性神经元爆发放电,通常为电压依赖性的钙电流增强。有些局限性癫痫似乎主要是由于丧失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海马硬化可能是由于在存活神经元间形成了异常的返归兴奋性连接而导致癫痫。原发性全身性失神癫痫可能是由于脑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钙电流增强而发生皮质弥漫同步棘-慢波活动。

(三)诊断

1.以反复突然发作运动、感觉、行为、意识和自主神经等脑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等先兆症状,每次由惊恐、劳累、过度换气、月经失调等诱发。

2.脑电图检查可见棘波、尖波或棘-慢复合波等痫性放电波形。脑磁图(EEG)、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可帮助检查癫痫灶的定位。

3.经抗癫痫药物治疗可控制发作。

4.结合病史、体征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可发现原发疾病。

(四)影响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与癫痫的发作、治疗和转归都是密切相关的。

1.精神刺激

是癫痫的促发因素。可能的解释是,突然强烈的刺激造成脑内神经递质的暂时失调,以后又形成固定的兴奋灶,引起癫痫反复发作。

2.人格的改变

长期的癫痫发作可导致部分患者发生性格变化甚至人格改变。这样的患者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感情易冲动、好斗,易发生自伤或毁物伤人。这种性格特点不仅影响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也不利于治疗,在某种情况下还会诱发临床发作。

3.悲观忧郁

癫痫患者由于疾病的久治不愈,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产生自卑感,导致情绪抑郁,这种心身状态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4.社会和家庭的态度

无论是受到歧视、缺乏关爱,还是受到过度照顾和袒护,其结果都会使患儿(患者)与集体疏远,产生孤僻心理。癫痫患者在成长、教育、社交、婚姻、就业等方面都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会引起患者的精神抑郁、焦虑、自卑,甚至绝望、自杀。

5.智能障碍

可由癫痫的原发病变造成,如脑炎、脑外伤、脑血管病等。大部分是由于癫痫的反复发作引起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变性坏死所致的脑损伤造成,越是低龄的患儿或长期频繁地发作和发作持续的时间越长,智能障碍的程度也越严重。不同的癫痫发作类型对智能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五)生物反馈法治疗

对癫痫的特异性生物反馈法是直接的脑电反馈。既然癫痫病常伴有脑电波的变化,那么能否使用脑电波作为特异性的信息进行反馈训练,让患者能够有意识地控制某些异常脑波的出现而防止癫痫的发作呢?Sterman等人于年对此做了实验和研究,发现正常人在安静时可以在中央头皮区引出被称为SMR的节律,这是一种12~15Hz的而又不同于α和β节律的独立的脑电节律,α和β节律可以重叠在SMR之上。通过对动物实验和临床的观察,发现SMR在肌张力降低或运动抑制时明显,而当活动增加时又能阻抑它的出现。因此推测SMR可能是一种抗惊节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放松节律。癫痫患者恰恰缺少这种SMR节律而代之以病理性的脑电波活动。

二、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cerebralvasculardisease)是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高血压伴发的动脉病变;此外,尚有心脏病、血液病、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外伤及各种脑动脉炎等。临床上脑血管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最常见,又可称为脑血管意外、卒中,包括出血性的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慢性脑血管病发病隐袭、逐渐进展,如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等。

(一)病因

1.血管壁病变

最常见的是动脉硬化,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动脉硬化两种。此外,还有动脉炎(风湿、结核、结缔组织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先天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血管损伤(颅脑外伤、手术、插入导管、穿刺等)、肿瘤等。

2.心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如高血压、低血压、各种心脏疾患致心功能障碍(如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等。

3.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液流变学异常

①血液黏稠度增高:如高脂血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②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恶性肿瘤及服用避孕药等均可造成高凝状态。

4.其他

①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附近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致脑供血不足;②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如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等)进入脑血液循环。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发作期

根据患者梗死、缺血部位的不同,可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1)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的典型症状是患侧视觉障碍和病变对侧偏瘫及感觉减退。

1)大脑前动脉:

病变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瘫痪,其他尚可见精神改变、失用症、嗅觉障碍、面部中枢性瘫痪、排尿障碍,失语症少见。

2)大脑中动脉:

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偏瘫、对侧感觉障碍、对侧同向偏盲(三偏症状)。病变在主侧大脑半球时常出现失语,累及非主侧大脑半球时可伴失用症、失认症、体象障碍等症状。

3)大脑后动脉:

由于后交通动脉和软脑膜动脉的侧支供应,大脑后动脉阻塞的临床症状较轻。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主要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同向偏盲、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眼肌麻痹,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四肢瘫痪。

1)延髓:

主要由椎动脉供应。延髓腹内侧动脉阻塞时临床表现为对侧上、下肢瘫痪,对侧上、下肢躯体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变对侧舌肌麻痹,称为延髓前部综合征;延髓外侧动脉梗死,表现为眩晕,说话含糊不清,吞咽困难,病侧软腭声带瘫痪,病侧小脑共济失调,病侧面部和对侧肢体痛觉减退或消失,眼球震颤,病侧Horner征,称为延髓外侧综合征;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综合征的部分或全部症状者,称为延髓外侧联合综合征。

2)脑桥:

主要由基底动脉供应。临床表现为病侧展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及对侧上、下肢瘫痪,有时可伴病侧凝视障碍,称为脑桥旁正中综合征;如果两侧均发生病变,出现四肢瘫痪,展神经麻痹、昏迷、两侧瞳孔缩小、眼肌瘫痪、高热、呼吸障碍;个别患者表现为闭锁综合征。

3)中脑:

主要由基底动脉供血。中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常见为,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伴对侧偏瘫;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病变侧步态呈共济失调;双侧中脑梗死较为严重,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四肢瘫痪,两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2.后遗症期

脑血管疾病患者若没有得到及时抢救,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期,神经元细胞就可能发生不可逆性坏死,留下失语、偏瘫、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三)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对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期有较好的疗效。

1.认知功能障碍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循环作用有助于重组或再塑中枢神经功能。通过重建神经网络和神经反馈回路达到修复损伤区脑功能的目的。认知功能是脑的高级功能,包括定向、记忆、注意、语言、概括、计算、判断与解决问题能力等,因脑梗死所造成的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则可导致较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可能与下列有关:仪器的反复机械刺激促进脑内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全身血液循环加快;调节脑缺血区神经递质水平,抑制其过量引起的神经*性作用,以利自愈。

2.偏瘫

(1)下肢负重反馈训练:

在偏瘫的康复训练中,由坐位到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为两个重要的训练环节。患肢负重的大小决定患者能否开始行走,以及步态是否正常。偏瘫患者以往以健侧为重心起坐、站立及行走,患侧下肢负重能力的下降和伸肌的痉挛加重造成患者易于形成偏瘫步态,并容易跌倒,乃至失去独立行走、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应用下肢负重反馈训练装置,以调节左右下肢所负重量为训练内容,将施加于足底的重量变换成容易采集的声音信号和仪器表上的指针信号,使患者主动地努力达到要求的所负重量,以恢复患侧下肢的持重能力和平衡能力,矫正步态。

(2)关节角度反馈训练预防和矫正膝过伸:

膝过伸在偏瘫患者中较常见,以往的预防性训练以及矫正性训练常很困难,且需较长时间。长期严重的膝过伸易于出现损伤性关节炎的症状和步态异常。我们应用关节角度反馈训练装置,以调节患侧膝关节的伸展角度为训练内容,使患者在步行训练时适度地伸展患侧膝关节以预防和矫正膝过伸。

(3)身体倾斜角度反馈训练:

偏瘫患者的坐位平衡通常分为Ⅰ级:静态平衡;Ⅱ级:自动态平衡;Ⅲ级:他动态平衡。我们应用身体倾斜角度反馈训练装置,以调节身体倾斜角度为训练内容,进行偏瘫恢复早期的坐位平衡训练。具体方法:患者取坐位,将身体倾斜角度传感器固定于肩部,在进行Ⅰ级平衡训练时,角度的设定由小到大,当患者不自主地倾倒(多向患侧倾倒)至所设定的角度时,仪器将用声音报警。这时,让患者向相反的方向(健侧)用力保持平衡以避免倾倒。在进行Ⅱ级训练时,让患者主动倾斜身体,以便努力达到所设定的角度。

(4)手杖负重反馈训练:

对于年老者和患侧下肢功能恢复较差的患者,为充分发挥患肢的潜在能力,我们应用手杖负重反馈训练装置进行步行训练。该仪器是以调节患者施加于手杖长轴方向上的压力为训练内容,其重力传感器位于手杖的远端。当患者施力于手杖上的力量达到所设定的目标时,仪器将用声音报警。这种训练方法可应用于持杖步行平衡功能较差的患者以及过度依赖拐杖的患者。

(5)肌电反馈训练直接抑制痉挛肌:

在偏瘫的痉挛期,上肢多表现为屈肌的肌张力异常增高,下肢多表现为伸肌的肌张力异常增高。在以往的训练中,体疗师多以促通技术减轻抗重力肌的过高肌张力,并训练肌张力低的拮抗肌群以间接地对抗重力肌的痉挛。我们应用肌电反馈训练装置,以调节肌电活动为训练内容,不仅可以提高肌张力低的肌群的活动,如肩胛带的有关肌群,而且还可以预防和矫正肩关节半脱位和直接抑制肌张力高的肌群,达到主动、有效地控制肌痉挛。具体方法:将肌电接收电极置于痉挛肌腹,让患者尽量放松,确定其放松值,然后设定训练目标让其进一步放松,当患者达到目标时仪器将用声音报警,这样患者就知道怎样做才能放松,达到训练的要求。

三、神经症

神经症又名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的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患者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患者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或其组合可见于感染、中*、内脏、内分泌或代谢和脑器质性疾病,称神经症样综合征。

(一)病因

神经症的发病原理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个体神经系统功能减弱与不健全的性格特征有关。

(二)分类

目前神经症的分类主要有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的神经症。

(三)诊断标准

1.神经衰弱

指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表现为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感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这些症状不是继发于躯体或脑的疾病,也不是其他任何精神障碍的一部分。多缓慢起病,由于长期精神紧张、疲劳等应激因素引起。偶有突然失眠或头痛起病却无明显原因者,病程持续或时轻时重。症状标准如下: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症状为主,特征是持续和令人苦恼的脑力(如感到没有精神、自感脑子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持久、记忆差、思考效率下降)和体力易疲劳,经过休息或娱乐不能恢复。神经衰弱表现的症状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①情感症状,如烦恼、心情紧张、易激惹等常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有关,感到困难重重,难以应付,可有焦虑或抑郁,但不占主导地位;②兴奋症状,如感到精神易兴奋(如回忆和联想增多,主要是对指向性思维感费力,而非指向性思维却很活跃,因难以控制而感到痛苦和不快),但无言语运动增多,有时对声光很敏感;③肌肉紧张性疼痛(如紧张性头痛、肢体肌肉酸痛)或头晕;④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醒后感到不解乏,睡眠感丧失,睡眠觉醒节律紊乱;⑤其他心理生理障碍,如头晕眼花、耳鸣、心慌、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阳痿、早泄或月经紊乱等。

2.焦虑症

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焦虑症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凡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躯体疾病的焦虑应诊断为焦虑综合征。其他精神病理状态如幻觉、妄想、强迫症、疑病症、抑郁症、恐惧症等伴发的焦虑,不应诊断为焦虑症。

3.恐惧症(恐怖症)

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患者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其诊断标准如下: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4.强迫症

指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患者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以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其症状标准如下: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①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②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③上述的混合形式。

(2)患者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

(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患者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5.躯体形式障碍

是一种以持久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为阴性,医生的解释也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疼痛感优势观念。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但患者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本障碍男女均有,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其诊断标准如下: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躯体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①对躯体症状过分担心(严重性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但不是妄想;②对身体健康过分关心,如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过分关心,但不是妄想;③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为阴性且医生给予合理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四)生物反馈治疗

从Freud到现代的精神动力学派的精神病学家认为,神经症是由于压抑的心理冲突所引起的。一般认为,这类患者多有自卑、对自己苛求、夸大困难、患得患失、惶惶不安、依赖性格,特别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对于内脏的功能也过分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经系统疾病与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