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因素对健康有何影响?
精神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应包括对精神健康和躯体健康的影响。近30年来,人们越来越注意到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医院精神疾病专家张顺教授通过大量调查和试验资料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刺激可以引起和影响躯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种作用主要通过神经生理、神经内分泌和免疫机制进行。该理论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验证。
(1)神经生理机制:任何社会心理因素刺激都作为一种信息而传入大脑,而大脑皮层调节着全身各器官的功能。当输入的信息主观上认为是恐吓和侮辱的信息,就会引起恐惧、焦虑和愤怒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会对大脑功能起到不利影响,以致引起功能失调。
(2)神经内分泌机制:人体内分泌系统有一种机体适应环境的生理防御机制。受下丘脑控制的垂体所分泌的激素(附图5-2),能调节肾上腺、甲状腺和性腺等分泌激素的活动,进而产生各种行为改变。精神紧张的刺激所能改变体内的激素水平,因而影响所有的代谢过程。如这种刺激反复、持续发生,上述激素持续增高,就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
(3)免疫机制: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紧张刺激会通过下丘脑而影响它控制分泌的激素,从而使免疫功能降低而致病。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参与,这类心理活动对疾病本身有着重要的影响。临床上有一大类躯体疾病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这类疾病被称为心身疾病。其中较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甲状腺机能亢进、月经紊乱、难产、全身瘙痒症、多汗症、荨麻疹、斑秃等。
精神病的病因是什么?
目前大多数精神病的发生尚未找到肯定的、明确的病因。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遗传与素质因素作为远因,又有生物性或社会心理因素作为近因或促发因素。在病因不明的功能性精神病中具有这些因素,多数缓起的精神分裂症中以远因为主,可能找不到明显的近因。医院精神疾病专家张顺教授发现在情感性精神病发病中,有半数以上可以发现社会心理因素或生物性因素作为近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精神病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在不同的精神病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素质因素:这里所说的素质主要是指心理素质,这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经验二者共同形成的个性特征。这一特性在容易导致精神疾病发生、具有潜在的患病趋势时就称为精神病易患素质。这种易患素质表现在气质和性格上。
所谓人的气质,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特征,他表现在对客观外界事物情绪体验的Poste快慢、强弱,表现在隐、显,以及动作的ptUt灵敏与迟钝。平时我们所说的“脾气”,大概就是气质的俗称。古希腊和占罗马的医生根据日常观察和人体体液的多寡把气质分为4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俄国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则根据基本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及灵活性,认为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动物和人行为中的表现,他提出了4种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强不均衡型、强均衡型、强均衡迟钝型、弱型。古今中外大批专家就经过长期大量的病例观察分析后认为,同样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的个体,胆汁质者(或强不均衡型)易患神经症(癔病、神经衰弱等)和躁狂抑郁症;抑郁质者(或弱型)易患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多血质(或强均衡灵活型)和粘液质(或强均衡迟钝型)者对致病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不易患精神病。
(3)理化、生物性因素:全身性的特别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中*、外伤、癌症、缺氧、血管病、变性疾病等,以及高温中暑、放射性损伤均可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人脑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出现精神障碍。这类精神障碍在精神病分类中属于脑器质性或症状性精神病。这些可以引起精神障碍的疾病,常见的有各种脑膜炎、脑炎、脑外伤、产伤、窒息、脑梗塞一氧化碳中*、慢性酒精中*等。
(4)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即应激或精神刺激与某些精神病的发病有直接关系。
(5)机体的机能状态:指疾病发生当时机体所处的生理与心理状态。它本身不是发病原因,但是不良的机能状态可以诱使疾病发生,例如饥饿、过度疲劳日夜战斗、睡眠缺乏、精神持续紧张的机能状态,均极有利于诱发机体感染、工伤与交通事故,以及反应性精神病。儿童期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的机能状态,青春期内分泌系统,心理与生理功能急剧变化的机能状态,女性行经、妊娠、分娩期因为内分泌功能变化生理功能明显改变的机能状态,更年期性腺功能减退、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的机能状态与老年期各种躯体机能逐渐衰退、防御与代偿机能明显削弱的机能状态都能成为某些潜在的精神障碍开始显现的时机,成为整个机体维持内稳态的防御系统被突破的薄弱环节。儿童神经症、青年期的癔病、经前期紧张病、月经周期性精神病、产褥期精神病、更年期的精神病、老年性精神病等的发生,均与不同性别、年龄的特殊杋能状态密切相关。
媒体编辑:斯琴同拉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