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6月18日发布了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被列入其中。由于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把游戏障碍列为一种成瘾性疾病,这意味着游戏成瘾或将正式成为一种精神疾病。
游戏成瘾症状的判断如下:无法控制地打电玩(强度、频率、时长等都要考虑在内),越来越经常地将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不断增加打电玩的时长。
第四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更引人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有课题组曾在年和、年分别进行两次采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等成瘾行为有加剧趋势。
很多中小学生的家长都对孩子的“游戏沉迷”感到苦恼!
一位央视少儿的微博粉丝私信小编说,他的女儿最近迷上了网络游戏。刚开始,这位爸爸并没有在意,他觉得让孩子在学习之余玩会儿游戏没什么,顺便还可以缓解压力。然而,实际情况却变得越来越糟,女儿对于网络游戏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学校借同学的手机玩,回到家要爸妈的手机玩,说她也不听,讲道理也不理,这位爸爸很是头疼。
为什么孩子对网络没有“免疫力”?
我们无法阻止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能完全把孩子沉溺游戏的“罪过”算在日益高大上的网络科技和电子产品上。但我们也得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对网络游戏沉迷?
1、在现实生活中,尊重和自我实现难以得到满足处于成长期的未成年人,对于人际交往的需要十分强烈,而网络游戏的虚拟性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孩子交往的需要。在现实中尊重和自我实现越是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陷入网络游戏的程度越深。一项调查显示:在沉迷网络倾向偏高的未成年学生中,有将近50%的人认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失败者。一些中小学生表示,在网络游戏中,自己可以做老大,有一帮人追随自己,很有成就感,而在现实的学校里,自己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没有任何存在感,所以在网络游戏中,能够实现理想和现实的心理平衡,满足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缺失的自尊需要。
2、与父母关系不亲密,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与孩子是否网络游戏成瘾有密切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能抑制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展,而且父子关系的效应显著大于母子关系。亲子关系比较好的家长,会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主动询问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耐心聆听孩子的困惑并提供情感上的帮助,让孩子被关心和爱护围绕;而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则不会有过多的互动,一些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更容易受到父母的冷落,“与其跟他生气,不如置之不理”成为一些家长常用的做法,这样更会给孩子沉溺网络游戏以可乘之机,削弱他们与人交往的动力。
3、家长错误“示范”,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实际上,现如今手机不离手的家长也比比皆是,有些家长是把手机作为工作的载体,而另一些家长却是自己先沦陷在网络中。孩子的良好习惯都是受大人的熏陶培养起来的,如果在孩子面前,家长经常对着手机哈哈大笑,自然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好奇。一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不多,大把时间用在了手机上,孩子正处于模仿学习的重要阶段,当然会选择性地“继承”家长的行为模式。所以,不能一味怪电子产品,而要反思家长自身的教育方式和典范作用。一句话:投入更多的亲子时间是将孩子从网络游戏中拔出来的最有效的办法。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一方面,在家庭中,父母应该积极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在沟通中保持开放、民主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被重视、被喜爱的,从而获得自尊需要的满足,而不是通过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获得认可。另一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亲子关系中父亲的投入。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对于父亲都是依赖的。传统的中国家庭一直延续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生活,而父亲多扮演严厉的教育角色,与孩子沟通较少;然而,父亲的角色在子女成长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父亲应该多与孩子交流,改善父子间的沟通方式,增进父子间的信任与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