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的起因和颜亮(化名)其人其事
颜亮,男,年生。年,18岁,进入上海机电工业专科学校读书。年下半年开始失眠,头痛,兴趣不足。白天在宿舍里睡觉,上课无精打采。平时爱读哲学书籍,看马、列、毛等著作,但是一直盯着某一页,不看下去。他也写文章批评杨献珍(-,中国思想家)的“合二而一”理论,但是文章的书写水平一般。平时表现孤僻,不关心学校集体活动,生活被动,个人生活不肯自理,学习成绩下降。老师屡劝无效,认为他不正常,故由学校的班主任老师陪他来我院门诊。门诊医师认为他有精神病,收住入院。
住院后,家属也来看望过,无异议。他在病房里的表现也如学校。病房讨论后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单纯型”。并决定以胰岛素休克治疗。
经过一个疗程约60天左右的治疗,结束后,人显活泼,主动,精神状态恢复到以前正常状态。表面上看不出异常,故予以出院。
因他入校读书的学历时间较短,学校要予以退学。其父遂写信给上海市委,称其子无精神病。因是学习“毛选”、批判“合二而一”的观点等,被学校故意打击报复,并与精神病院串通,强制住院,诊断成为精神病的。
该信刊登在上海市委的内部参考上,题目名为“学府怪事”。并广泛流传,轰动一时,影响极大。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也被点名批评,并追查此事的发生根据和责任。
当时,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的领导十分重视,反复组织全院医务人员上下讨论,回忆整个诊断全过程,查找诊断的问题、为“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等进行深入分析;还认真检查有无诊断扩大化、与*治背景有无关系、当事者有无*治目的等均予以调查、讨论。
当时社会上的状况特点是:1,凡事要突出*治;2,大力提倡学习马列著作;3,批判杨献珍的“合二而一”哲学观点;4,批判苏联修正主义国家把精神病院作为“克格勃”的工具、用作关押异己分子的场所。
在这些背景影响下,问题就严重了
而且顔亮在入院时,事前未征得家属同意,而医院治疗的。他本人经胰岛素休克治疗后,恢复常态,过去反常的精神状态都不见到。故有关领导认为其家属言之有理,严厉批评其所在学校,医院也受波及。医院的院长当然首当其冲,有关医师也受到影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班主任老师、校长和教导主任均反复受批斗。顔亮本人当时在形势推动下,以革命小将身份参加文革运动。十分活跃。年以后,他参加工作。
年,他旧病复发,明显反常。怪异行为,举不胜举。其父仍坚持认为,此时是的表现精神病状态。以前则不是。
后来,颜亮本人一直在我院及区级精神卫生中心门诊、住院。中间也曾结婚生子。后来已是慢性状态。其妻患有“精神发育迟滞”,曾生育一子,患“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分裂症”。医院疗养,医院了。
二,当时对几种特殊情况所使用的诊断名称:
年,中国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名称,其主要内容是参照苏联标准而制定的。年,全国精神病防治会议再定出诊断标准,现在可称为CCMD-1。
在年的分类标准里,其中有几个特殊的诊断名称:
1,属于精神病范畴,但不能肯定是哪一种疾病时。用“状态”来标注。
有三个是通用的:(1),兴奋躁动状态;(2),幻觉妄想状态;(3),木僵状态。
2,不能肯定有无精神病:当遇到此情况时就用此称呼。
3,无精神病:在否定有精神病时就用此称呼。
三,医院提出十大“过渡诊断”:
在颜亮事件的影响下,医师们对难以明确的精神疾病,如何下诊断,十分为难。粟宗华组织专家反复讨论后,提出使用“过渡诊断”,共10个,称为“十大过渡诊断”。
粟宗华在大会上公开解释说,就好像是一条河的两岸。这一边是正常的,那边是不正常的。当从这边游向对面、还在河的中间时,这种状态是属于正常、还是不正常呢?因此,在诊断上应该有一个过渡诊断,介于正常和不正常之间。
年2月份,由医务科正式发文,颁布使用“过渡诊断”名称,这十大“过渡诊断”是:
1,兴奋状态;
2,幻觉状态;
3,猜疑状态;
4,木僵或亚木僵状态;
5,抑郁状态;
6,强迫状态;
7,癔症发作状态;
8,神经衰弱状态;
9,失眠状态;
10,痴呆状态。
四,十大“过渡诊断”提出后的使用情况:
年2月正式提出“过渡诊断”,在门诊中广泛应用。一般还是順利的。以后出现下列情况。
1,渉及有无病假问题;
2,涉及工伤、劳保及经济纠纷等问题;
3,涉及刑事法律责任问题。
当面临的问题不严重时,就由“门诊办公室”人员作口头解释。因为门诊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有一定临床经验和知识,解答问题较为合理,故对方能够接受,回去后自行解决相关问题。
当面临的问题较为严重时,就由门诊主任组织1-2位医师进行复查确诊(相当于复检诊断),俗称小鉴定。
以上方式就一直维持下去,因为不涉及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发病率统计,基本上也就合理维持存在着。
五,粟宗华提出“过渡诊断”后的情况:
年6月,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随着运动的发展,粟宗华也受到了冲击。开始要主要是被“大字报”批判,批判他的西方学术观点。
年1月开始。遭受大会批判,正式“靠边站”,医院的领导作用了。其主要受批判的内容是“反动学术权威”。
年开始对其心理治疗理论进行“大批判”(指理论上进行系统分析批判)。其中也包括对他提出的“过渡诊断”提出批判。称其为“实用主义”,“没有医学科学依据”等,作为他的一大学术问题。
年粟宗华逝世。
粟宗华获得平反。但对他的这个学术问题,并未作深入准确讨论。
六,应正确看待粟宗华的“过渡诊断”:
1,粟宗华提出的“过渡诊断”,是一个权宜性策略。此策略提示病人有精神症状存在的可能,但限于种种原因,又无法确诊。该类称呼可以进一步确诊有精神病,也可以退一歩否定有精神病。在不明朗疾病的情况下,是一种办法。诚如郑瞻培教授所言,是既保护了精神科医师,不必匆忙下个不确切的理论;也维护了来精神科就诊的来访者,不必匆忙地被戴上各种精神病的“帽子”(标签化)。
2,大部分精神疾病的诊断,因为缺乏客观的、切实肯定的科学依据,目前的诊断结论仍是依据精神科医师的临床经验作判断的。作为社会的人,其表现除了生理特征外,还有心理-社会的特征。当然,误诊率也高。在许多情况下,要做长时期随访才能确诊。这时,使用“过渡诊断”是确切的。
3,对于可以确诊病人,如存在相关重大问题时,暂时使用过渡诊断还是合理的。
4,在精神疾病早早期(指发病前期及发病初期)时,因为精神症状不明显、不典型。难以下明确诊断,使用过渡诊断是可以的。
5,在门诊时,尤其是初诊病人,因为诊疗时间受限(通常为20-30分钟),不可能迅速确诊,需要用“过渡诊断”作为临时过渡一下。
总之,粟宗华提出的过渡诊断还是合理的。有科学根据的。现在作回忆分析,应该予以肯定。
七,粟宗华提出“过渡诊断”后所存在的不足:
粟宗华于年初提出的“过渡诊断”,临床上是可行的。但遗憾的是随之“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没有进行后续研究,而是遭受到一系列的批判。在“文革”结束,又已经时过境迁,无法再深入讨论。成为常用习惯用语。
因此,医院的门诊、住院病例数,推测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也难以从这类对象中发现疾病的特征和规律,只能单方面从科研抽样的调查中得到数据。
如果能定期对这类病例的“过渡诊断”进行随访、分析,重新得出准确的结论,那粟宗华提出的“过渡诊断”,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科学思路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