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神病,无论医生还是家属都想知道到底是什么病因让患者的大脑出现了问题,导致幻觉、幻听、情绪亢奋或自杀行为的产生。
其实,这些都与神经递质多巴胺的过渡分泌有关,多巴胺是寻求奖励行为、情绪反应、学习和运动等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虽然精神病在早期时可以用药物暂时的控制住病情,但是它们往往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已经知道抗精神病药物的有效性与它们阻断多巴胺信号传导的能力直接相关。然而,触发大脑中过量多巴胺并导致精神病症状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有研究小组对精神分裂症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前额叶皮层分离的神经元进行了多组学研究,并将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IGF2增强子的表观遗传激活可能增强与主要精神病相关的多巴胺合成。
这个IGF2基因的增强子中,有一组表观遗传标记可以加速多巴胺的产生,同时扰乱大脑的突触,而突触是负责健康功能的神经信息快速传递的中枢。其结果就是大脑的组织结构和化学平衡发生灾难性的改变,从而加剧了精神病的症状。
手术治疗比药物治疗更有效?和药物治疗不同的是,脑立体定向技术可以直接针对患者引发精神症状的神经核团进行靶向的多靶点神经调控,平衡神经核团的递质分泌,从而控制或消除精神症状。
小赵是一名病程较长的药物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幻听的症状。
有时候,小赵觉得自己不是母亲生的。同时存在着妒忌妄想,觉得父亲对自己态度很差,很偏心。在她的意识里,觉得自己学习能力特别强,特别是自己有特殊能力,可以跟动物对话。3年前她觉得生命无趣,喝农药自杀,今年2月份记忆力开始下降,食欲增强,同时出现妄想。
10年来家属带着小赵单独就医,采取口服药物治疗及行为纠正等治疗,但效果不佳。赵某时不时的认为自己没病而拒绝服药,导致精神病频繁发生。
为了得到进一步的治疗,其父母多方打听找到了任廷文主任就诊。任主任接诊小赵后,对她的具体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最终根据小赵的病情施以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
小赵在接受DTI引导下的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之后,恢复良好,术后语言清晰,逻辑思维正常,能正常与人沟通交流。原先幻视、妄想等症状消失,并且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并积极的配合医生接受治疗。
以往早期的脑立体定向技术设备比较简单,都是徒手定位,误差很大,如今为了确保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正常和手术过程的安全,任主任采用了先进的DTI技术。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与CT、MRI影像学技术融合定位,做到实时的、可视化、个体化的数字精确定位,其定位误差也缩减到了如今的±1mm。
同时,在DTI技术的引导下可以清晰的显示大脑功能神经传导束,展示具体的手术入路及路径,手术医师执行手术时可以避开重要的功能神经传导束,完整的保留患者的社会功能,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术后并发症风险。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