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神棍,没有热血,只有冷冰冰的叙述与争执。”
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凶手,都是天生的坏胚子吗?
他们极尽残忍的作案手法,只是迷失心智后的精神癫狂吗?
社会的氛围与恶性的犯罪之间,难道就没有一点关联?
带着这些疑问,学界与业界精英联手作战,在FBI内部成立秘密小组,他们遍访基层干警、丧病囚犯、资料档案,一招嘴炮走天下,图的就是弄个明白。
名导大卫·芬奇一出手,就革了传统探案剧的命。
他主导的这部美剧《心灵猎人》(Mindhunter),舍弃了犯罪片最爱的视听奇观,转而闲庭信步地玩起了现实主义,专注地探讨起反社会者的内心。
它既不是《双峰》《真探》式的神棍剧,靠着宗教玄学缉拿真凶;也不是《犯罪心理》《别对我说慌》式的神探剧,靠主角光环大秀技能点。
不搞怪力乱神,不玩热血探案。
《心灵猎人》的世界里,没有斩妖除魔的英雄,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曲折,有的只是冷冰冰的叙述与争执,小人物的摸着石头过河。
除了钟爱的变态题材,深度参与的大卫·芬奇,这回在影像上也是不遗余力,他将阴冷萧瑟的作者风格进行到底,仅靠唠嗑就钩住了观众的心。
一本正经的追凶之旅早已不再新鲜,回溯犯罪动机的路却是精彩纷呈。
保持住耐心的你,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最终会发现,黑暗的尽头是迷人的真相。
生于70年代连环杀手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们也是社会的产物。
70年代的美利坚,动荡阴影未散去,社会创伤没愈合。嬉皮士们将维持秩序的传统道德搞乱;“水门事件”的东窗事发,让*府代表的父权权威,从此一落千丈。
这时冒出的一批罪犯,以邪教教主查尔斯·曼森(残忍杀害导演波兰斯基的妻儿)为例,毫无理性地疯狂作案,花样翻新地置人死地,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安。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家伙一而再、再二三地举起屠刀?
他们的存在,只是生来爱好杀人的疯子行径,还是在用极端的犯罪去释放某种社会压力?
以往的探案剧,往往都是架空历史的神话,社会现实只是一个背景。而到了《心灵猎人》里,“社会”却成了故事的重要元素。
一方面,学界大牛Wendy姐,深感现实的不安氛围,整天想着建立一套犯罪心理学理论,将这些奇奇怪怪的连环凶手,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常年以实证为纲的FBI,被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奇案整懵逼了。因循守旧的他们,终于开始转变方向,从心理动机入手,开拓一条新路。
搞行为科学的硬汉Bill,初生牛犊的青年教师Horton,被天命选中的这对搭档,借走基层之机,参与地方案件,访问在押的名罪犯,为Wendy带来了第一手资料。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何况这几位都是人精级别的好手。当理论结合实践,他们对连环杀手的内心抽丝剥茧,离“防患于未燃”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他们渐渐发现,人们口中的“疯子”,其实都只是社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