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书院助学公益讲座期
学习为什么成为了苦役性教育、自杀等关键议题
不做有*的中国式父母
创造功能良好、有趣好玩的家庭
王小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前资深媒体人,曾任法国PSYCHOLOGIES中国版《心理月刊》专题总监,十分心理联合创始人。
正道书院各位群友晚上好!感谢正道书院以及金少武老师和阿德老师的邀请,让我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持中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执照并执业的心理咨询师,在此之前做了多年心理编辑和记者,同时,我也是正道书院的粉丝,进群也有几年了,和大家一起见证了书院在助学公益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坚持,我也非常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支持书院。
不过在书院这里做这样一个讲座,我还是有一定压力的。我也听过书院一些专家学者老师的讲座,非常地专业,然后我在这里做一个心理学议题的分享,面临着怎么样讲,讲多少,讲深讲浅的一些困难,我想今天我就抛砖引玉,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书院的群友包涵。
我今天带来的主题是《理解成长中的青少年》,是从我个人的视角,我曾经做过的记者调查,以及我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和我的同行们在临床中所接待的青少年个案,比较概略地提出我个人觉得可能比较重要的议题。其中有一些对于现象的观察,也有一些可能的心理学视角的成因剖析,由于心理咨询伦理的保密要求,今天不会涉及任何一个具体的个案。如果我提到了一些事件,基本是公开的社会新闻,以及我作为记者时的授权采访。
今天的主题会涉及到三个层次,一个是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发展的一个个人观察;第二部分是学习以及自杀自残等青少年的关键议题,这一部分,本来在海报中还包括了性教育这一块,但是在我组织内容时,我意识到它还是有一定的敏感性,怕给书院带来麻烦,再三考虑,我还是去掉了这一部分,所以今天只讲学习为何是苦役以及青少年自杀这两个部分的议题;最后一个部分的内容,是为了孩子健康长大,一个家庭和一对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时间上,由于我在今天早晨的9点10分会有一个与来访者的会谈,所以九点钟的时候我就必须结束啦,我希望我能够把握好,在主讲内容结束后,在后面留一些时间,和各位书院的群友在这里就一些青少年议题或者其他的议题,做一些互动。但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和书院的群友们共同探讨。
第一部分大众是水,心理学是船
由于这是第一次在这里分享心理学的主题,所以我还是想花出一部分时间和大家回顾一下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毕竟心理学是舶来之物,我就讲讲我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在近15年时间里,对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我看到的和我所体验到的。
我从年就开始做心理媒体。所以,某种意义上,也许我可以说自己是心理学在中国发展和在大众中普及的一个见证者。那个时候,除了一些专业的心理出版物,几乎同时诞生了两个面向中国大众的心理类媒体,一个是央视的《心理访谈》,稍微有些阅历的朋友,可能还记得当年坐镇节目的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和杨凤池老师,那很可能也是中国大众第一次从电视媒体上看到心理学家的样子,当然,这两个心理学家也非常儒雅,都非常受中国观众的欢迎;另外一个媒体,就是我当时就职的纸媒,心理月刊,一本法国背景但是也做了很大程度的本土化的心理自助杂志。
这两个面向大众的媒体对于心理学在中国的普及,都是可以写上一笔的。为什么我说可以写上一笔?是因为当时心理学在中国是太小众的存在,心理学还有点神秘甚至是污名化,“心理学”这三个字一说就是跟精神病挂钩的,就一个正常人是不需要心理学的。一些读者曾经告诉我们,在公交上或地铁上读这本杂志的时候,会卷一卷封面,把“心理”二字给盖住,省得吓到旁边的人,害怕他们以为自己是精神病人。
我们当时做心理媒体的环境就是这样。虽然如此,《心理访谈》和《心理月刊》在当时都是很受欢迎的媒体。很多人看节目,很多人读杂志,曾经有一次我做了一个调查,就是《孩子眼中的父母离异》,我采访的那些孩子见证以及专家,也被央视请了过去,让他们上电视聊这个话题。
大约过了五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再去做记者田野调查的时候,感觉就已经不一样了,心理学在大众眼中,就已经基本去病理化了,就可以接受了。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去采访李子勋老师,关于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他说,如果心理学是船,大众是水,那么以前,我们是只有船而没有水,船就只能搁浅,但现在,已经有足够多的水,能够让这条船远航了。
如今又十年过去了,可以说,到今天,中国大众已经很接受心理学了,心理学已经成为一艘航空母舰这样的规模,真的是蓬勃发展,可以承载和满足大众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了。非常遗憾的是,李子勋老师,这位深受中国大众尊敬和喜爱的心理学家却已经英年早逝了。
心理学和普通人的关系是怎样的?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也就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设计者,他这个实验主要是为了证明一个好人是如何被环境影响和带坏的哈,这位津巴多大师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心理学是距离个人幸福最接近的一门科学。
我个人很喜欢这句话。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能够在中国普及——至少让大众知道了,在各种各样的个人自助或者成长的工具中,心理学是可以选择的其中一种;同时,在遭遇生活困境甚至陷入个人危机时,我们还有一个选择,可以去做心理咨询,我去找个心理咨询师,我去做做咨询,我去做做分析,我在一段咨访关系中去修复我的创伤,去重塑我的人格,这样我可以更好地生活。
同时,一个人因为自己的个人问题去做心理咨询,也不再是一个必须遮遮掩掩的见不得人的事情。拥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和精神分析师,甚至是一个人有能力的标志之一。也有大量的实证证据表明,心理咨询对于来访者是有一定帮助的,很多时候可能让一个人拥有更舒适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面对同样的工作与生活的处境,TA能够组织更积极更成熟的应对方式,以及工作与生活等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等等。当然,正如医学有其局限性一样,心理咨询也有其局限性。
心理学的普及最受惠的,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因此得以拥有更好更民主的父母、父母给予了更多的爱与自由,以及对于生命和选择的自主权。心理学影响了我们如何养育孩子:从抚养模式到如何对孩子说话,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