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妹妹。
我好好过,你慢慢来,但一定要来,我等你。01
最近,一个新闻震碎无数人的三观:
在浙江农林大学,有一位女大学生,在网上公开自己的“卖淫日记”,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非常露骨。
而目前关于这事的瓜,都已经被删得七七八八,但我有保留截图的习惯,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
首先,必须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这事不是谣传,是真的,学校已经出来证实过。
只是学校表示该名女学生有精神病。
但到底是不是真的精神有问题?我们可以从她的日记里,略窥一二。
在这位女大学生的日记里,从今年的10月20日,她写道:
自己和一名理工男发生了性关系,在酒店,床一直摇摇晃晃。
第二天,也就是10月21日,女生又约到了足球队队长。
她写道,很帅,身材很好,是目前约到的男生里聊得最开心的一个。
——这里可以看出,她应该约过很多个。
接着又在同一天,10月21日,她还约了一个又胖又壮的男子。
她跟男子说,自己缺钱花。
男子跟她说,他有人脉,也乐意帮助她。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女生自称自己的卖银生涯开始了。
两天后,也就是10月23日,女生说这天晚上是第一次做生意。
这晚,女生在短时间内接待了三个人,但是在价格上,女生感到不太满意。
卖了一段时间后,女生在日记中又写道:
自己做这些事已经被女朋友发现了,女朋友不认可她出来卖银,然后紧接着又发生了很多坏事情。
——此处的“女朋友”不知是指女性朋友,还是真的女朋友。
到了11月4日,女生写道,自己已检查出阴道炎。
于是,事情就在那个时候,全网爆发了!
网友们纷纷怀疑女生有艾滋病,与多人发生性关系,是在报复社会。
这同样导致部分男生开始测试HIV。
然后,女生在当天(11月29日),对此事发文作出如下回应:
直到目前,网上的评论分两极化:
有不少人表示同情:
也有很多人表示恶心:
而我的态度,就是可以理解,但不值得同情。
02
先说说为什么理解她?
是因为她之所以会变成样做,她的原生家庭有很大责任:
据称,这名女生的母亲,是小三上位;而她的父亲,则是终日不务正业,还出轨。
女生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被虐待多年;而女生自己,则是曾经遭受过性侵,但是没有人管。
所以她从小没有安全感。
而我们的一生,都要经历两个家庭,第一个就是我们从小成长的家庭,第二个是我们成年后自己组建的家庭,原生家庭就是我们的第一个家庭。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真的非常深。
还记得前不久很火的《安家》吗?据说这部剧是改编自年播出的日剧《卖房子的女人》。这部日剧当年我也看过几眼,对比之下,影响最深的就是那句台词: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饰演的女主角房似锦是一个卖房子的中介,她在工作上强势、不近人情,就好比她为了赚钱费尽心机去卖房,甚至不惜抢同事的单,这些小举动是不讨喜的,于是导致她在整部剧都是一个很不合群的人设。她靠卖房年入百万,尽管收入不菲,可生活依旧低调节俭,每天穿着与她年龄不符的职业装,早上总是要吃2杯豆浆,4个包子,而且吃相很难看。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慢慢明白,在她强势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苦衷,她最大的软肋就是她的原生家庭。房似锦这个名字,起初我还觉得父母是希望她以后繁花似锦,所以才起这个名。可那天她与同事徐文昌聊天时,提到了自己的童年。她是家里的老四,刚出生时母亲嫌弃自己是女儿身,差点被扔进井里淹死,后来没死成。在家又排行老四,所以她的真名叫「房四井」。那时候家穷,不让她读书,十六七岁就喊她出去打工,赚钱给弟弟买房娶媳妇。她从没得到过关爱,工作这么多年,母亲一打电话,只有要钱,从几千到几万再到万,完全把自己的女儿当成提款机器,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房似锦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工具」罢了。或许正是这样一个物质与爱双重缺失的原生家庭,在她看待问题的价值观上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烙印。她为了赚钱不惜得罪同事,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即便身上很有钱却还是省吃俭用、抠抠嗖嗖,因为她知道:她不光养活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像“吸血*”般的家庭,明知道是无底洞,却还是甘愿填补,用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在房似锦身上,大家或多或少又看到了樊胜美、苏明玉的影子,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让原生家庭影响了自己的人生。樊胜美30岁了,没有存款,她在上海没少挣钱,可爸爸生病需要10万,她却一分都拿不出来。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年她赚的钱全给哥哥买房了,不仅如此,每月还要出钱养活哥哥一家人。钱全都给别人了,结果自己过得一塌糊涂。*演的苏明玉,父母重男轻女,为供哥哥读书卖了她的房间,因为没钱不让她读清华,二哥结婚买房,父母从她身上节省下一部分钱。好在遇到贵人,足够努力,足够拼命,过上了让人羡慕的生活。即便这样,谈起原生家庭时,这依旧是苏明玉的阴影。03但是,理解归理解,我却很难产生同情。
虽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但是这位女士对待自己的童年遭遇,选择的是放纵堕落,卖淫甚至破坏他人感情,并把一切问题都推给了原生家庭。
我很难用支持与认可的态度去同情她,因为这很可能会让其他有同样遭遇的人,重蹈覆辙,觉得这样做没错。
原生家庭确实会对人造成很大影响,但原生家庭并不能决定你的一生,更不是你自我堕落的理由。
毕竟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完美原生家庭。
心理学家唐映红说过:“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进入成年期,个体面临着自己选择自身成长人生历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轨迹和状态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
周周认识的一个人就是如此,这里暂且称呼他A先生吧,他最喜欢跟别人抱怨他的父母:
比如工作一般,他认为是父母不够有钱有人脉,否则随便找个人给点钱就能让他拥有一份高薪且轻松的工作;
他今年30岁了还没谈过恋爱,介绍的几个姑娘都说他没情商,而他觉得没情商是父母从小没教导过他;
还有他性格懒散,缺乏担当,非常依赖父母,这是因为父母就没让他独立做过什么事,是他们扼杀了他的成长。
每次谈起类似的话题,他都能滔滔不绝的分析好多,父母当年的什么教育方式给他带来了什么影响,导致他现在这样。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他工作一般是因为初高中他沉迷打游戏,偷着瞒着父母也要打,考不上大学又没有专业技能,当然工作选择的余地就会很小;
他情商低,他说父母没有教导他,但实际上父母说了,只是他听不进去也从来不改,他认为父母只会批评打击他,又给他带来了创伤;
他觉得父母扼杀了他的成长,但实际上他去外地工作过半年,每月都问家里要钱。
有什么事都是父母替他做了,他只会指责他们这不对那不好,从来没想过父母的辛苦,更没有感恩过父母的付出。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但是把什么事都推给父母,认为走到这一步不是自己的责任,全都是原生家庭的错,这种思想才是导致他一事无成的真正原因。
04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句话——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是奥地利心理学阿德勒的名言,的确,原生家庭的创伤会跟随人的一生,并且在以后的岁月里时不时就会跳出来干扰你的情绪。
但不是每个有童年创伤的人都会跟A先生一样,你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才是导致你现在或痛苦或幸福的最本质原因。
就拿《都挺好》里的苏明玉来说:
她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母亲就没给过她什么爱,父亲只会懦弱无能的旁观放任。
如果按照A先生的逻辑来说,她应该过得比A先生更惨,但是苏明玉变成一个自怨自艾的人了吗?
没有,她自立自强,拼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所以,你现在什么样,除了有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更重要的还有你自己对自己的影响。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原生家庭这件事呢?
意识到,并进行自我修正。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些问题,而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我们无法选择和回避的,唯一能做的,是改变它的影响比重。
以我自己来说,最该感谢的还是书籍,当然会有外在的学校教育、朋友交往、社会历练等等。
但所有途径都必须是以“意识到”这个为前提的,然后你才会慢慢了解原生家庭,在你生命里留下了怎样光明与阴暗的印记。
比如由于父母关系不好、进而对婚姻的不信任感,比如家庭条件优越,导致对贫困者缺乏理解与悲悯。
所有行动的第一步,都是思想变动。“意识到”已经是件特别了不起的事儿了,无论是意识到影响的“好与不好”,它至少让我们产生了自我修正的基础。
你可以选择更努力点,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闪耀,这样即便原生家庭不能给你幸福,你仍然可以一个人强大,强大到不惧任何困难,强大到治愈曾经的伤痕。
别让原生家庭成为你的“免死金牌”,也别把智力上的懒惰当作你个人不作为的借口。勇敢一点,对那些过于沉重的爱说不,也跟给予我们那些爱的人一同成长。
周周希望你可以做“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苏明玉,而不是做“一切都是父母的错”的A先生。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END—
我就知道你“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