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阿娇ldquo自曝rdquo童年
TUhjnbcbe - 2020/12/23 12:42:00

安全感是蜗牛的壳,是人的自我保护网。别让孩子从小就带着破碎的壳,不敢去面对真实的世界。

——小暖妈

最近看了一部温暖的韩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本来是冲着欧巴金秀贤去的,没想到被里面的角色治愈了。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生艰难、拒绝爱情的精神病院护工文钢太,和一个有心理缺陷不懂爱情的童书作家高文英之间的爱情故事。金秀贤饰演的文钢太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哥哥有自闭症,从小妈妈就更偏爱柔弱的哥哥,几乎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哥哥。下雨天的时候,妈妈拿着伞保护着哥哥走,丝毫不管后面的钢太。睡觉的时候,妈妈抱着哥哥睡觉,永远是后背对着钢太。妈妈偶尔抱着钢太的时候,就是告诉他:妈妈对不起你,但是你要记住,你的一生都要保护哥哥。妈妈生你,就是为了让你照顾哥哥的。妈妈被意外杀害后,钢太开始带着哥哥,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他就像一个外表温暖的木偶一样,表面上永远在微笑、和蔼,不跟任何人发脾气。可熟悉他的人都能看出来,他眼睛里有说不完的忧伤。人生的悲剧,在童年就已经写好。如果说一个孩子需要的爱是一个杯子的话,那么他心里的杯子是空的。长大之后,他带着空空的杯子,面对自己的世界。不管外界的环境实际是不是安全的,他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不安的。一个人的安全感,就像蜗牛背上的壳,他们感知的世界,就是背上的壳。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用“隐形的壳”去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像文钢太,他小的时候希望抱抱妈妈的时候,得到的永远都是忽视。那么他们的“壳”就认为别人都不注重他的感情。有了爱他的人,有了足够安全的环境,他内心依然不能安稳。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内在的小孩,缺乏安全感的人,心里的小孩永远都是伤痕累累的。一个人安全感缺失的原因,主要与早年经历有关。而我们的孩子,正在经过他们安全感的重要塑造时期。虽然童年安全感缺失后天也有弥补的可能,可它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父母的这几种行为,就是在“剥夺”孩子的安全感。①本身缺爱的父母,容易养出缺爱的孩子人的攻击性来源于力比多受挫,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其实内心充满了攻击性。他们的攻击性要么压抑,要么释放。而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往往选择在外面压抑攻击性,回家对更弱小的孩子释放攻击性。有的父母会用精神或肉体摧残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摧毁欲;也有的父母会选择用情感绑架的方式,威胁孩子顺从。与此同时,为了掩饰自己攻击孩子的举动,他们可能会用很多借口来作为掩饰——我这是为他好;谁让他不如别人;他不好好学习我才惩罚他的……父母安全感的缺失,让孩子为他们间接买单。孩子会觉得,如果不顺从父母,我就是糟糕的,不值得被爱的。孩子一边反抗着父母,一边憎恶着自己的反抗欲。矛盾之间,他们找不到真实的自己。长大之后,他们依然建立不起与他人的联结感,即使身边有人爱他们,他们也无力接受。②被“初恋”伤害过的孩子,不敢爱别人每个人一生最先“爱上”的人,就是父母。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很大层面决定他们跟世界的关系。如果收到的是漠视,那种缺失感、断裂感会让他们很难认同自己,很难感受到爱。因为他们体会到的爱,是漠视是分离是疼痛。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他们对待爱的方式就是“我先拒绝”。他们就像沙漠一样,渴望爱的滋润,可是当爱来临时,他们又留不住。他们背上的“壳”,感知到的世界就是断裂的。他们只有一个人孤独的时候,才能获得安全的感觉。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丧偶式育儿”,父亲的缺失,就很可能造成女儿“失恋”。女儿的安全感被无形打破,她们很难好好地爱人,也很难正常地接受爱。③对孩子的“敌意”,让孩子安全感下降有一句掩饰性很强的话,就是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看起来是这样,可实际上父母对孩子的敌意,比任何人都浓重。曾奇峰老师说过,父母与孩子边界不清的时候,潜意识层面与孩子处于融合状态,意识层面就表现出与孩子疏离。比如说,害怕与孩子亲近,不敢表扬孩子。总是对孩子说“你不如别人家孩子”“你哪里都不够好”的时候,孩子价值感降低,觉得自己比别人差,那么安全感也就降低了。其实我们都知道,“别人家孩子”根本不存在,可孩子却一直活在“假想敌”的强大中,他们不敢认可自己。哪怕别人身上有一点比自己强,他们都会觉得敌意满满,或者对自我严重否定。人群中熙熙攘攘的人,谁也不知道哪个人内心是空空的。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们也会正常长大,甚至由于灵*的孱弱和敏感,他们会更加灵敏,可能会事业有成。可他们内心深处的水深火热,却是他们伤痕累累的见证。今年5月阿娇离婚了,在很多人眼里,这次离婚是她的成长。她身上有缺乏安全感的顺从,也有缺乏安全感的抗拒。这一切,与她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她一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她颠沛流离。幼儿园到小学,转过六所学校,她没有想过去交朋友,因为知道自己很快就又要走了。这样的环境,让她内向,缺乏安全感。没有得到太多爱的她,渴望被爱。前夫赖弘国经常飞去找她,增加了很多彼此交流感情的机会,她就觉得是“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好的人”。她对待感情的方式,更多的是迁就和顺从。前夫收入比她低,为了维护前夫的尊严,她会放弃自己喜欢的牌子。就连婚礼的事情,都是前夫只负责想,她就去办了。但是实际上,在亲密关系的相处中,阿娇很快就退缩了。前夫表示,在婚前派对中阿娇就突然变得冷淡,表示自己不适合婚姻。没有爱的时候渴望爱,哪怕是用略显低微的姿态。有了爱之后又逃避爱,用冷漠来保护自己。马斯洛说,心理安全感指的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人,表面上是光鲜亮丽的“正常人”,却丝毫没有安全感。有钱,有爱人,都不能让自己从内而外地感受到满足。那么,人的安全感从何而来?《安全感》一书中指出,安全感来源于这七个地方。记忆的自动提取——小时候的热爱、悲伤、愤怒、恐惧,在无意识领域叠加。自我的人格构建——代表着父母威严的超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人会自我指责,自我攻击,从而安全感的基础崩塌。重要他人——与生命中重要的人彼此信任,感情共振。情绪关联——经常发生的事情作用于潜意识,也就是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能刺激到他们的恐惧,比如一哭泣就会挨打。关键的时期——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都能得到满足,孩子的成长过程,是被充分尊重和接纳的。依恋关系——与母亲的互动得到充分回应,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母亲、被世界爱着的。而母亲本身不缺乏安全感,会促使孩子产生安全型依恋。家庭亲密度——从小生活的环境,父母的关系是稳定而健康的。当我们了解到了缺乏安全感的一些表现,和安全感的来源之后,也就能知道如何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了。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没有%的安全感,也没有绝对完美的教育环境。我们只能尽可能地,给孩子建立生命早年的安全感,成为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只要记住建立儿童安全感的四个原则,就可以了。①多和孩子相处高质量陪伴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孩子在家庭中基本心理需求能被满足的时候,他们就能追求自己完整的生命价值,自然也就有了安全感。即使长大后遇到挫折,他们的内心也是安全而稳定的。②帮助孩子表达感情和忧愁孩子其实是很擅长“胡思乱想”的,家长的很多不经意对话,都会引起孩子的怀疑“这会发生在我身上吗”“我会不会被抛弃”?家长多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阿娇ldquo自曝rdquo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