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经典案例及病
TUhjnbcbe - 2020/12/25 12:45:00
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796518.html

HI~我是学渣简小单(′?ω?)?:

简小单又来科普自恋型人格障碍啦~

小单在学习完之前的两篇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文章(解读自恋型人格障碍、元认知人际疗法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戳后跳转原文)之后,觉得大长知识呀~但是,小单很好奇,生活中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那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人格特征呢?

于是,小单找来了这篇关于案例和病因分析的文章,希望它可以对大家理解自恋型人格障碍更有帮助呢~

另外~文末奉上彩蛋哟\(^o^)/~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案例和病因分析

作者

张菁宸

编辑

学渣简小单

简单心理版权所有,转载请务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特征-

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The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FifthEdition,DSM-5)中是这样诊断自恋型人格障碍的。

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

期待自己被认为是高人一等的,即使自己并没有什么成就来证明这一点

对自己的成就和才华过分夸大

关于成功、权利、才华、美丽或理想伴侣的幻想占据自己的头脑

认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只有跟自己一样特殊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持续地需要外界的赞美之词

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赢得的

期待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优待,并且别人自动地服从自己的这种期待

利用别人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会也不愿意认同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嫉妒他人,也认为别人会嫉妒自己

行为高傲、傲慢

-案例故事-

(或许一些活生生的例子能够帮助你理解这些诊断标准)

No.1完美到绝望的B女士

B女士今年24岁,在一个生物技术实验室做研究助理。在两次几近致命的自杀尝试后,她开始心理治疗。

她跟治疗师说自己是实验室里成就最高的人,精细到极致,一直都严格按照最高的科学标准来把项目做到完美。但是,即使现在自己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还是担心自己会出错。

她内心深处对于绝对完美的追求,裹胁着自己极端严苛的自我批评,让她一直徘徊在痛苦的边缘,总是担心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是否能够达到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标准。她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研究和准备实验以博得自己导师的认可和支持。

最近一段时间,自己每天的心情像是坐过山车一样:激动、野心、欲望、自责、自怨、怀疑、担心、害怕等等情绪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在面对新任务和新项目时,这种感受尤其明显。

她已经丧失了自己清醒的头脑,甚至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是就开始想到自杀。通常她会摄入大量的酒精来缓解这种状态,但是她还是需要回到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有两次,她非常害怕自己能力减退,失去自己在实验室的名声和地位,死对于她来说似乎是最好的解脱之法。

No.2想要争取却停滞不前的M先生

50多岁的M先生是个非常成功的金融投资商,但是三十年前妻子就一直以离开他为要挟逼迫他去看心理医生。在妻子的最后通牒下达后,他终于走进了治疗室。

M先生认为自己是个目标明确,注重承诺,成功导向的人,但同时他还需要一些特殊的生活经历(例如:竞技航海、婚外情)来平衡自己内心的黑暗,而这种黑暗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困扰他了。

他也会忍受不了别人的前后不一致,做事不仔细,他知道自己是个缺乏同情心,活在自己世界里与世隔绝的人。但最重要的是,他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强烈的空虚感,并且他为自己没有达到心目中的满意和成就而感到痛苦。

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优秀的丈夫,虽然自己很爱自己的孩子们和外孙们,但他依然有一种疏离感,想要逃离这一切,又会因此而感到愧疚。这一切都好像自己不应该得到这些,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他深陷其中,无法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他渴望治疗师可以给自己一些帮助。

No.3想要所有“最好”的D先生

D先生是家族事业里的行*助理,他总是希望自己拥有最好的东西:最好的车、最好的工作、最好的亲密关系。凭借自己对行*语言的精通,他给自己的职位想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虽然他在公司的表现一般,但好心的父亲依然给他保留职务,对他的行为视而不见。

他跟几个女生约会过,他把她们视为完美自我的延伸,但是如果自己的家人不喜欢她们或者她们跟自己发生分歧,他就会立刻跟她们解除关系。

之后他渐渐喜欢上了吸*,因为这会给他带来一种强烈的兴奋感,他可以傲视一切,享受这种处于巅峰的喜悦。

在家人的逼迫下,他来寻求治疗。在这里,他也需要最好的病房,最好的治疗师,不过他很快就换掉了自己治疗师,请了私人医生,他相信自己的薪水足够支付私人医生的所有花销。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病因分析-

弗洛伊德

通常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自己对病情并不自知,但是自己的很多行为让周围的人无法跟ta好好相处。很多理论也试图解释这种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

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最早应该追溯到弗洛伊德在年发表的文章OnNarcissism(关于自恋)。在这篇文章里,弗洛伊德介绍了本源性自恋(PrimaryNarcissism)和继发性自恋(SecondaryNarcissism)的区别。

本源性自恋是所有人类婴儿都会经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婴儿会认为自己就是自己宇宙的中心,需要外界环境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当婴儿意识到自己无法控制父母,而是需要依附于他们时,这个阶段就会慢慢过去。

通常情况下,婴儿会放弃对自己无所不能的盲目幻想,开始在情感上寻求跟父母的依恋,但是当婴儿没有把这些情感投注到抚养者身上,而是投注到自己身上时,这种病态的继发性自恋就发生了。这通常发生在俄狄浦斯阶段之前,孩子大概三岁的时候。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看,自恋型人格障碍发源于儿童早期,这也是在长大后很难治愈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之后,科胡特和科恩伯格也对自恋的原因进行了阐释。他们赞成弗洛伊德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根源追溯到原生家庭的紊乱,尤其是儿童三岁前亲子关系的建立,但是他们并不赞同弗洛伊德具体的阐述。

科胡特

科胡特认为有两个过程对于儿童顺利度过原发性自恋至关重要:一个是父母的反应(例如:父母的赞同和表扬),一个是把父母理想化。

通过这两个过程,孩子获得更加真实的关于自我的感受,也树立了个人理想和价值观。但是,如果父母没有很好地给予孩子反应,也没有让孩子对他们产生理想化,孩子就会被困在这个发展阶段,从而变得傲慢而不切实际,同时还依赖于他人的赞同来获得自尊。

科恩伯格

科恩伯格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根源于孩子对于冷酷而毫无共情能力的父母的防御机制。

孩子面临情绪上的饥渴,并且对于这种情感剥夺性的父母十分愤怒,他们只能退回到父母所看重的一部分自我中,那部分可能是长相、智力或是某种特殊的才能。孩子让这部分完美的自我充分膨胀,任何缺点都被隐藏在这部分“完美”的自我当中。这种优点和缺点的分离,使得孩子在极端的傲慢与极端的空虚感和无价值感之间徘徊不定。

无论是哪种解释方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无法跟他人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自恋者长大后会对自己有种夸大的高人一等的感觉,但同时他们心理上对他人有强烈的依附感,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认可。

社会角度

还有一些研究者试图从社会角度解释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发生。在二战后的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被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这可能与一些社会因素有关。如*府部门和大型公司都在用管理风格来对领导进行评价,而非客观的工作表现,因而促使更多的人用“印象管理”的方式以求得一个好印象。

社会对于金钱、地位、成就的过分追求,谦虚和自制不再是被人们提倡的良好品质;大众媒体中充斥着名人富足的生活方式,很少报道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教堂等宗教场所的减少,孩子们逐渐失去融入集体的意识,而更加强调个体性。

参考文献:

Ronningstam,E.I.,Weinberg.().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progressinrecognitionandtreatment.FocustheJournalofLifelongLearninginPsychiatry,11(2),-.

Mclean,J.().Psychotherapywithanarcissisticpatientusingkohutsselfpsychologymodel.Psychiatry-interpersonalBiologicalProcesses,4(10),40-47.

Russ,E.,Shedler,J.,Bradley,R.,Westen,D.().Refiningtheconstructofnarcissisticpersonalitydisorder:diagnosticcriteriaandsubtypes.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11),-.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恋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经典案例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