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穿不上鞋的脚不是脚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包含着
TUhjnbcbe - 2021/1/1 10:30:00

与现代医学诊治躯体疾病的各临床学科不同,现代精神病学的分类和诊断体系是建立在现象学(phenomenology)而非病因学(etiology)或病理学(pathology)基础之上的。因此,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绝大多数精神疾病的诊断没有类似病理学诊断的“金标准”,显得既另类,又容易出现难以评判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诊断矛盾。在现代精神病学的早期,精神科医生们采用的是经验性诊断标准,即使是对同一个病人,不同年资、不同学派的医生可能会做出完全不同甚至是相互排斥的诊断。最典型的事例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Cooper等人(年)进行的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两地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差异比较研究(US-UKDiagnosticProject)。他们发现,采用观看病例录像的诊断方法,美国的精神科医生将一些英国同行诊断为躁狂症、抑郁症或人格障碍的病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因而他们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比英国医生更多。这表明,以往的经验性诊断导致诊断不一致的问题既影响对病人的治疗,更影响同行间的交流。

以此为契机,全球精神病学界大致达成一个共识,即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要有可操作性的且为大多数精神科医生所接受的诊断标准。于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WHO和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先后分别制订了精神疾病的分类体系和每种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即ICD-9和DSM-III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并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精神科医生采纳和应用。然而,这样的操作性诊断标准尽管大大增加了精神科医生之间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一致性,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有不尽人意之处。其中,一些按照经验性诊断模式诊断为躁郁症的病人,按照操作性诊断标准却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或者反之,按照经验性诊断模式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又可能不符合操作性诊断标准。这种现象在曾经习惯于使用经验性诊断模式的高年资医生中较为常见。有时,这样的诊断矛盾造成治疗决策和临床教学的困难,尤其是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与原诊断临床表现反转的时侯,医生甚至都不能说服自己。

如果从理论思维的层次来看待这种操作性诊断标准与临床实践冲突的事例,可能有助于理解这样的现象。

如果我们认为,就宇宙而言,地球是这个宏大自然界的产物,就地球而言,地球上的所有的无机物、有机物和生物,也都是自然界或者说是“天然”的产物。同样,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体的所有器官及这些器官发生的生物活动包括精神活动也都是自然界的产物。正如人体是自然界的产物一样,人身体的每一部分,譬如脚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但是,若是经过人的有目的的劳动,将自然界的产物改造成对人有实际应用价值,那么,这些产物就已经是人造的产物,如人们用于御寒的衣帽鞋袜就是人造的产物。由于人的脚大小不一,所以人们就需要制造出不同尺码的鞋,以适应不同大小的脚。然而,有些人的脚确实很难有与之匹配的鞋,如有多趾畸形的人,他的脚与市售的鞋就很难匹配。

与脚和鞋这对“天然”与“人造”产物相似,精神疾病和相应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也是一对“天然”产物和“人造”产物的组合。假如有人认为能穿上某一尺码鞋的脚才是脚,穿不上相应尺码鞋的脚就不是脚,那就会被人嘲笑为“滑天下之大稽”。但若以精神疾病定义和诊断标准来“套”精神疾病,也有同样的逻辑缺陷:以“人为”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来界定某种疾病,符合某一定义和诊断标准的精神疾病就是该种精神疾病,不符合该定义和诊断标准的就不是该种精神疾病。因为,病人是不会按照教科书、诊断标准得病的,总有一些病人的病情不符合该病的诊断标准,成为所谓“不典型”病例。而对这部分病人机械地采用严格的操作性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就不可能将他们诊断为该种精神疾病,就如同把穿不上合适尺码鞋的脚说成不是脚。在精神科的临床工作中,医生们对许多表现较为复杂的病例就会感觉到迷惑:这些病例到底该不该诊断为某种精神疾病?例如,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有时就不完全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而更接近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尽尽管现代精神病学界也在努力破解这一困境,但迄今为止尚无系统性的改变。我认为,造成精神疾病诊断这一困境的原因至少有三:第一,精神疾病并非纯粹而单一的生物学病因所致疾病,用适用于生物学疾病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认识、理解、解释精神疾病就必然存在相应的缺陷。精神疾病表现千差万别,而且还会出现用现有知识难以解释的症状转换,并非均一、恒定且可测量的现象,用相对刻板的症状组合作为诊断标准,就必然造成误诊或难以做出确切诊断的现象。第二,现行的采用以现象学标准诊断精神疾病的模式,更重视外在表现而轻视内心体验的诊断价值,使不少现象上相同,内心过程相去甚远的症状被当同一症状描述、定义、诊断。例如在儿童少年期病人常见的自笑这一症状就有多种不同的心理过程。有人是因为此时情绪低落,通过回忆以往快乐经历而调节心情;有人是因为应对其认为自己被人视频监控的妄想思维内容,展示其“不在乎”或“蔑视”的姿态;有人是沉醉于“白日梦”的快乐“梦境”中不由自主地微笑;还有人处于恶劣心境时,希望通过改变面部表情而调动积极情绪。这些自笑,外在表现相同,但内心体验和思维活动却各有特点。第三,由于精神活动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儿童少年期的患者与成年期患者即使是患生物学原因(假定有这样的原因)相同的精神疾病,其表现也会打上鲜明的年龄段的烙印,而不可能用相同的症状标准来诊断。而现代精神病学恰恰是对儿童少年期患者与成年期患者使用几乎完全相同的诊断标准来诊断,忽略了精神活动发展水平不同的本质性差别带来的疾病表现的差别。

作为结语,我想说的是,精神病学是一门不能用纯粹生物医学阐述的学科,精神疾病也就不能用纯生物医学观念来认识、诊断。

由此可见,精神科医生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穿不上鞋的脚不是脚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包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