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医消渴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依据,
TUhjnbcbe - 2021/1/1 17:56:00
北京哪能治好白癜风 http://www.wxlianghong.com/

骨病就用黑百通,皮肤有病活氧油!

病因包括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四方面,

病机包括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损及阳,阴阳俱衰;病久入络,血脉瘀滞;脏腑虚损,变证百出四方面。

消渴病因·壹·禀赋不足

五脏虚弱,尤其肾阴素虚

肾阴亏虚

水竭火烈

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

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

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尿多甜味

消渴病因·贰·饮食失节

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

损伤脾胃,运化失司

积热内蕴

消谷耗液,化燥伤津

口渴多饮,易食易饥,形体消瘦

消渴病因·叁·情志失调

房事不节或过于安逸

肾精耗损

阴虚火旺

上燔心肺,中灼脾胃,肾之开阖失司

糖尿病患者现状调查分析表明:

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消渴·病机

1、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2、阴损及阳,阴阳俱衰

3、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4、脏腑虚损,变证百出

消渴病机·壹·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肺:阴伤肺燥,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肾失其濡养滋润。

胃:为水谷之海,胃阴亏耗,上灼肺液

脾:为胃行其津液,脾阴不足,下耗肾阴

肾:主水藏精,为先天之本,肾阴虚则虚火内生,亦可上炎肺脾。

《临证指南·三消》:“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消渴病机·贰·阴损及阳阴阳俱衰

阴阳互根互用,消渴病情迁延,可阴伤及气,常见气阴两虚之证。

日久则阴损及阳,出现阴阳两虚,肾脾两衰的证候

消渴病机·叁·久病入络血脉瘀滞

阴虚内热,损津耗液,血脉虚涩

气阴两虚

脏腑失养

阴阳两虚

《血证论》:“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离,内有瘀血,故其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为渴,瘀去则不渴矣。”

消渴病机·肆·脏腑虚损变证百出

肺痨—肺失滋润;

胸痹心痛—心失濡养,血脉痹阻;

肢体麻木—血脉失养,经络不和;

视瞻昏渺、暴盲、耳聋—肝肾阴亏,不能上养耳目;

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瘀阻络脉,易感热*而发;

中风—肝肾阴亏,阴虚阳亢,燥热内炽,可炼液生风;

水肿—脾肾两虚,水湿泛滥;

烦躁神昏—阴液极度耗损,虚阳上浮而见;

危象—阴竭阳亡,昏迷、肢厥、脉微欲绝等。

消渴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三多一少主症为依据;

2.并发症为重要线索;

3、辅助检查为确诊手段。

三多一少为主要依据

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20/d),尿量增加(~ml/d),夜尿增多。

多饮——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

多食——易饥,食量超出常人,常感疲乏无力。

消瘦——日久,甚至早期。

尿有甜味

并发症为重要线索

部分患者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常以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水肿、关格、肺痨为首发症状;

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鉴别诊断·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

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见多食,多尿,消瘦及血糖偏高等消渴的特点。

鉴别诊断·瘿病

瘿病中气郁痰结、阴虚火旺的类型,亦可见易饥多食,消瘦等症,类似消渴病的多食、消瘦,但其颈前肿大、眼球突出、心悸及多汗等症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及血糖偏高等症。

消渴并发症的治疗

证候表现尚多属于本虚标实。

本虚有:气阴两虚、心血亏虚、阴阳两虚;

标实有:瘀血阻络、痰浊不化、水湿泛滥、热*壅积等。

宜标本兼顾,在上述证候辨治的基础上,根据并发症的不同特点予以治疗。

1.肺痨、胸痹心痛、心悸、水肿、中风

在治疗消渴的基础上,参考相关章节治疗。

2.视瞻昏渺、暴盲、耳聋:

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方用杞菊地*丸、石斛夜光丸、明目地*丸加减;

3.疮*痈疽:

治以清热解*、消散痈肿,方用五味消*饮;

4.脱疽(糖尿病足):

阴伤气耗、阴寒下注,经脉阻滞所致。

治疗宜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用温经散寒、破血通络之品。如阳和汤,麻*、附子、细辛、路路通、地龙、穿山甲等。

急性期也可见热*壅盛,可用仙方活命饮,四妙勇安汤。

还可配合外用药,如三*汤,生肌玉红膏。

5.肢体麻木(末梢神经炎):

气阴两虚,精血亏耗,肢体经脉失养

在基础治疗之上,要注意益气养阴养血活血,疏通经络,常用*芪六一汤、四物汤,酌加鸡血藤、络石藤、威灵仙、穿山甲、白芥子等。

实验研究证实有效的单味降糖药:

玉米须,芍药甙,山茱萸,葛根,人参,知母,桑叶,*精。

临床应用有效的单味药:

苦瓜、天花粉、麦冬、绞股蓝,苦瓜含片、*连素,桑枝颗粒冲剂等。中成药临床和实验研究较多。

中药降糖的机理:

促进糖的利用;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改善组织细胞的胰岛素抵抗性。

中医消渴(糖尿病)的字面意思,和古代医家医书的介绍

消渴的消字

尽、散、息、灭、衰、弱、退等多层含义。

《说文》曰:“消,尽也,从水肖声”。段注:“未尽而将尽也”。

《广韵》曰“:消,灭也;尽也;息也”。

《玉篇》曰“:消,息也,尽也”。

《医经籑诂》谓:“消,消散也;消灭也;削也,言减削也,消弱也”。

《释名·释疾病》“消,弱也,如见割削筋力弱也”。

《字彙》“消,衰也”。“消,退也”。

《正字通·水部》曰:“消,又消渴病。俗作痟”。

《玉篇·疒部》曰“:消,痟渴病也”。

消渴的渴字

有与水相关的多种意思。如指水液干涸性质的疾病或急、非正常走向之意。

《说文》曰“:渴,尽也,从水胃声。渴竭古今字,古水竭字多用渴,今则用竭字矣”。

《广韵》曰:“渴,水尽也”。

《字彙》“渴俗又作口干欲饮之义”。

《玉篇》曰“:渴,频饮也”。

《广雅疏证》曰:“渴,今同竭,尽也”。

《假借义正》曰“:欲饮也渴,尽也,解同竭”。

《释名·释丧制》曰“:日月未满而葬曰渴”。

《柳宗元·袁家渴记》“楚越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

1.《素问·奇病论》首先提出消渴之名。

2.《*帝内经》

病名:消瘅,肺消,膈消,消中,消渴

病因: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

病机:内热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形瘦

治则:禁食膏粱厚味、芳草、石药等

预后: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3.原文:《素问·腹中论》强调“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等,指本病应禁食燥热伤津之品。

4.金匮要略的认识

1.立专篇《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进行论治

2.病机:胃热、肾虚

3.有效方剂: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5.隋唐宋代医家的认识

《诸病源侯论》并发症为痈疽和水肿。治疗上“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

《千金要方》强调生活调摄对消渴的治疗意义,首次提出节制饮食、劳欲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

《外台秘要》最先记载了消渴病尿甜的症状,并以此作为判断本病是否治愈的标准,同时论述了“焦枯消瘦”是本病的临床特点,主张“食欲得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及“即需行步”,不宜“饮食便卧,终日久坐”;

《太平圣惠方》明确提出三痟:即痟渴、痟中、痟肾,栽方首。

6.金元医家的认识

刘河间、张子和等发展了三消理论,提倡三消燥热学说,主张治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要。

《三消论》是论述三消燥热学说的专著;兼次症可见聋盲疮癣痤疿或虚热蒸汗、肺痿劳嗽等。

《丹溪心法·消渴》治之应:“养肺、降火、生血为主”,此后形成了以养阴为主的治疗体系。

7.明清医家的认识

戴思恭《证治要诀》明确提出了上、中、下之分类。

王肯堂《证治准绳·消瘅》对三消的分类做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李梴主张重视补脾益肾

赵献可提倡以治肾为本

周慎斋强调调养脾胃

*坤载

等认为消渴之病成之于肝

陈修园

强调以燥脾之药治之

西医的糖尿病与本病基本一致。

声明:转载文章,版权问题请联删;治疗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骨病就用黑百通,扫

有困难找祥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消渴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