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其他躯体疾病,精神疾病的诊疗更复杂特殊,该类疾病的治疗需同时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
精神疾病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但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缺乏客观的分子分型生物学指标。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讲求「科学性」——结合临床经验,合理运用临床指南与共识,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策略以外,还需根据每一例患者的个体化差异,与患者及其家属形成治疗联盟,以多学科合作治疗的方式使患者保持较好的依从性,维持治疗的连贯性和长期性,此为患者管理的「艺术性」。
8月28~31日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精神医学大会(CSP)上,绿叶制药集团分别举办首届亚太精神科大会、卫星会、专题会三场高品质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就亚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现状及诊疗发展、精神疾病患者的真实病例分析、以及患者管理方法展开深入讨论,共话精神疾病治疗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获得参会医生的高度评价与积极支持。
首次参加CSP大会,绿叶制药连续举办三场学术会议,致力于成为精神疾病治疗领域临床医务工作者最信赖的伙伴,促进临床治疗经验的交流,学术进展的分享,助推临床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也希望能为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患者带来更多创新药物,帮助患者减轻疾病困扰,提升生活质量。
亚太专家热议学术前沿及诊疗策略发展方向
首届亚太精神科大会
8月28日的首届亚太精神科大会上,来自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位精神科医生与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精神健康领域的学术前沿知识以及诊疗策略发展方向。会议议程以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为重点展开,各专家学者围绕前沿学术进展、最新临床诊疗方案、以及临床病例分享进行深入探讨,涵盖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各阶段的发展与挑战。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副主委、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中心主任方贻儒教授、香港大学精神学科教授、香港精神卫生协会主席Dr.LoTakLam、台湾阳明大学精神学科教授苏东平教授担任本次大会主席团。
据《亚太地区精神卫生综合评价指数》报告,亚太地区中,精神疾病在整体疾病负担中的占比高达9.3%,是伤残所致寿命损失的第二大因素。而该疾病的就诊率和诊断率整体呈低水平,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在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占比分别超过50%和90%。专家呼吁,推动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社会知晓率是亟待解决的广泛问题。
与会期间,专家们针对在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疾病领域的治疗靶点、临床试验进展、以及潜在突破性的治疗方案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讨论和研究。同时,与会医生通过病例分享,相互学习诊疗经验和病人类型。此外,与会专家还就缓释剂型进行了交流,并表示如何通过更方便、亲和的给药方式帮助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进一步改善预后,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
临床大咖现场会诊双相障碍真实病例
现场专家与参会者展开病例讨论从左到右:江开达教授、彭代辉教授、刘铁榜教授、王化宁教授、姚志剑教授双相障碍是精神疾病中发病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类精神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症状波动大、识别困难,导致其漏诊率高、误诊率高、治疗难度高。8月30日的绿叶卫星会上,主办方邀请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江开达教授、医院李涛教授、医院刘铁榜教授、医院姚志剑教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彭代辉教授、空*医院王化宁教授、医院陈瑜主任通过网络视频连线问诊一例真实的双相障碍患者,并在现场对病例展开讨论。
视频问诊中,19岁患者汪某表现出起病年龄早、人际关系敏感、心境摆动明显、存在反复自伤行为、自杀风险较高等特点。临床大咖们各抒己见,就双相诊断与鉴别诊断、抗抑郁药物在双相治疗中的使用、以及双相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等话题交流各自的问诊观察及治疗思路,现场演绎精神疾病治疗的「科学与艺术」。
专家们提到,双相障碍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被误诊为人格障碍的非常多见,若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可能是单纯的情绪问题,也可能存在人格障碍,需注意鉴别二者。同时,临床上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双相障碍,但部分患者对药物不敏感,甚至会加速情绪波动,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自杀事件。因此,在选择治疗策略时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