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病因重要,症状反应更重要关于中医诊治新
TUhjnbcbe - 2021/1/3 12:33:00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tslf/161127/5059033.html

近期,防控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成为人们面对的头等大事。西医已经明确其病因为新型冠状病*感染,但因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对症处理自然成为无奈之举。中医如何认识这一新的疾病?从病因看,目前有湿、寒湿或湿热等不同观点。究竟那个是标准答案?笔者认为都对,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说对是因为这些观点的得出基于武汉气候特点、地域环境及临床观察,都是客观实际的反应。说有局限性,是因为观察的患者不同、病期不同、体质不同、治疗不同,得出的结论应该并不全面。其实中医重视病因,更重视病因与人体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反应。病因与症状反应相比较,病因重要,症状反应更重要,这种反应影响着中医防治决策全过程。

邪气致病看反应

清代医家钱潢有句名言:“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致病邪气也即病因只有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体现出其致病性。同样的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有相同或不同的反应。如同为湿邪,如素体偏于阳虚,就会出现寒湿侵袭的表现,如平素内有郁热,就会出现湿热内阻的表现,这些都是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相互作用的不同呈现。从症状反应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治疗的思维模式,是古人在没有认识病原体技术条件下的发明创造。重视病因,更重视症状反应,这是中医认识疾病的特点,也是中医面对疫病时,不管细菌病*如何变异,都能灵活处置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从这一点看,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病因是湿*或寒湿或湿热,就不那么重要了。

治疗依据看反应

如何治疗本次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有的专家认为应该化湿为主,芳香化浊避秽,透表散邪,升降脾胃;有的认为应该散寒除湿,避秽化浊,而且应该以一贯之。这些从病因或症候反应得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反应了当前疫病证治的部分规律。但均按此处理,显然不能满足临床证候经常变化的治疗需求,或许根据症状反应及时确定治疗方案更为合理。近年来,因为得益于回归中医本原,重视经典传承,中医界形成了经方热。经方是南阳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方剂。该著作形成于东汉末年,当时疫病多发,死亡严重。在这种背景下锤炼形成的经方治疗体系,今天不但对一般病有良好的疗效,对大病疫病也完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经方治疗的指导思想是六经辨证,六经就是表、里、半表半里三个不同的发病部位,每个部位有阴阳二种不同的病理属性,再与八纲相结合,就从病位病性二个维度构成了六经辨证这种认识疾病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具体表现的不同,确定与病情相适应的经方。在表就用发散的经方如葛根汤、桂枝汤,在里就用清下的经方如白虎汤、大承气汤,在半表半里就用和解的经方如小柴胡汤等。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八纲,再辨方证,是已故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倡导的经方应用临床路径。如从六经辨证经方施治的角度审视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管理局最新发布的第四版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部分中医内容,所处方药就会有所不同。如寒湿郁肺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咽干,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从六经辨证看,外有表,里有湿,为太阳太阴合病,治以小青龙汤发表祛湿较为对症。如口干口苦,胸胁苦满明显,可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中期:疫*闭肺,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腻或*燥,脉滑数。从表现看已无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此时不可再用麻*发表伤津助热,大柴胡汤合时方甘露消*丹加生石膏和解清泻较为适宜。如此分析治疗即是《伤寒论》中太阳病篇第16条所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具体运用。尽管此次肺炎的证治有一定规律性,但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应更符合中医治疗原理。如此看来,此次肺炎的中医治疗应依症状反应的动态变化确定,不可偏执一法,更难言贯穿始终。

预防措施看反应

时下很多中医同道出于抗疫热情,拟订了不同的肺炎防治方案,或补气养阴,或清热解*,或补益清热并用,看似有一定道理,但效果如何,难以验证。以为加入清热解*药就可以对抗病*、预防肺炎的思维,是受西医对抗理念的影响,已经违背了中医学原理。清热解*的中药药性寒凉,如无热邪则有损伤阳气之虞,哪有大战未起先毁长城的道理。

那么如何预防更为合理?还是依据症状反应。如平素有内热表现如口苦、口干、口臭、便秘,适当服用清热泻火药;如有表虚表现如畏寒、易感冒等,适当服用益气固表的药物;如有脾虚痰湿表现如纳呆、便溏、苔厚等,适当服用化痰湿调脾胃的药物;如有舌胖大水滑、苔厚腻等水湿之象,就不能再用寒凉药,尽可能减少寒凉液体的输入与多属寒凉之性的抗生素的应用等。平素体健,无明显不适者,也不一定服用药物预防。中医重视正气的抗邪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饮食清淡,寒温适宜,情绪稳定,劳逸适度,睡眠充足,注意锻炼,都是维护、增强正气的方法。使机体阴阳气血平和,就不容易感邪,即便感邪也较轻易愈。当然了,疫病有其特殊性,疫邪有强烈的致病性、传染性,一味强调正气的作用,放大中药的预防作用均不可取。加强防护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预防措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病因重要,症状反应更重要关于中医诊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