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阿干
来源丨干货帮(ID:ganhuobang)
编辑丨阿干正文丨字14分钟
近日,微博有则热搜讲的是,一大学生入学第二年,因性格孤僻不合群,被学校团支书认定为精神病,医院。
大学生被强行送至精神卫生中心,呆了天,期间被灌药,电击治疗,殴打等,在精神病院经历天的噩梦,终于在天有机会偷偷到护士站拨通逃出来了。
根据院方的入院记录,这位大学生除了“病前性格孤僻”,其他项均显示正常。一个人若是没病,却莫名其妙地被送进精神病院,想想就很可怕。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对公民人身权利的践踏,也会让公众产生恐慌与不信任感。
其实有没有发现,这反应了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如果有个别不合群,特别孤僻的人,多半会被人划为精神有点问题的一类存在。
就像村上春树讲的一个故事:
一个有缺陷的孩子去学校上学,受到的不是大家的关爱和帮助,更多的是受到小朋友们的嘲笑和作弄。
大人们无法理解了,觉得这样可怜的孩子应该更加的和他做朋友才是。
但大人们没有发现,他们也和这群小学生一样,对和自己不一样或某些群体不一样的人是不会关心的,甚至是冷漠的。唯一的不同是,小孩子表现的更加明显而已。
对那些不合群的人
多一些关心,少一些猜忌
对于现在这个社会而言,就像网友说的,谁都有精神病,只是大家都是相同的,各自看不出来罢了。好像有一种被同化的感觉,每个人都如傀儡般过活。
只要你做了一件和大众不一样的行为,你就会被许多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
再过几个月就要过年了,我内心的第一个声音是,又要被催婚了。在老家,到了这个年龄还不结婚,就会被认为你这个人那那儿出了问题,很多猜疑的声音都出来了,有些理由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他们又怎么知道我不想结婚,我也想和其他同龄女孩儿一样结婚生子,但我就是不想将就,不想嫁给不喜欢的人。
我记得有句话是:“不合群是表面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孤独。”
文森特·梵高丢下手中的画笔用手轮枪结束了自己生命的时候,年仅37岁。
他生前穷困潦倒,只卖出一幅画作,而死后多年间,却成为了拍卖榜上最贵的画家之一。
他被家人认为是个十足的“怪胎”,是个精神不正常的疯子。
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才发掘自己在绘画上的天赋,直到死前从未停止创作……
他从未接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却为世人留下了幅耐人寻味的佳作。
他一生孤独无助,却用巨大的悲伤画出了对生命最大的热爱。
一个到死都没有得到别人认可的“怪才”,死后却被奉为惊世天才的大师。
梵高宁愿成为家人、世人眼中的“疯子”,也要追逐自己的梦想。这个世界,自由的人其实要担最大的责任,选别人少走的路的人,也要背负最沉重的枷锁,因为从来就没有不需要抵抗重力的飞翔。
就像一部电影里说的“人的一生要做出很多选择,但最困难的,是带着自己的选择生活下去。”
《活着》里有一段话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下:
“活着在我们中国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并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苦难,无聊和平庸。”
生命有且只有一次,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模范别人,去按照这个社会默认的规则去生活呢。如果你无力去改变也不想去改变,没有关系,但起码你应该尊重那些想要打破常规想要活出自己的人。
所以,对那些不合群的人,多一些关心,少一些猜忌吧。
为了合群而合群
终将沦为集体意志的奴隶
网上有个很火的段子:
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是在浪费时间。?
四人三个在玩游戏,你不玩,你不合群?
四人三人在打牌,你不打,你不合群?
然而人都是怕寂寞的?
你陪着他们玩陪着他们打?
一天,两天,一年,两年?
你以为合群了?
但却不知道青春不见了。
刚开始你可能只是为了不扫兴,就同意“合群”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但俗话说的好,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有三就会形成习惯。当所有的选择都是在迎合他人时,人生也就成一种惯性了。
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羊群效应”。
在一个集体中待久了,从众惯了,就会逐渐丧失自己的判断,沦为集体意志的奴隶。
正如李尚龙说的那样:骗别人很容易,骗自己更容易,可是骗世界有点难,无法决定自己的圈子,但是你能决定自己的理想境界,合群可以但不可盲目合群,那是堕落的开始。
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只是在被平庸同化。
为了合群而放弃思考,在群体中不负任何人,却惟独辜负了自己。
不是优秀的人不合群
而是他们合群的人里面没有你
知乎上有个话题:怎么看待「优秀的人往往不合群」这句话?
有个点赞很高的回答是:
“优秀的人,不是不合群,而是他们合群的人里面没有你。”
自媒体作者张涔汐,曾经有一场关于老雾的专访。有提到关于“圈层”这个主题的分析,内容如下:
不是你的人脉你够不着,因为你的认知上不去,就算你进了那个圈子,也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朋友。
就好比幼儿园的学生,你进了大学,大学的学生哄哄你还可以。但是你要硬跟大家比学业,你就只能搞笑了。
只有你的认知上去了,自我优化,你才有更高的圈子,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资源,更多的人脉。
这段分析真的是太赞了,也挺扎心的。他明确告诉你,其实就是你不够优秀,进入不了他们的圈层。
越是优秀的圈子,越是拼实力,成人的世界讲究的是势均力敌,只有实力匹配的朋友才会相互欣赏,才会走在一起。
所以,别再抱怨,优秀的人不合群了,因为你根本不是他们圈子的人。
只要你变得更优秀,不可替代,具有竞争力的时候,那些优秀的朋友自然会来到你身边,他们会尊敬你,欣赏你,与你共舞!
在独处中沉淀自己
你会活得更优秀
今年是我在北京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也是这20几年来,第一次完全的独立生活的一年,这一年也是我成长最快速的一年。
刚毕业工作时还和大学室友合租,那会儿觉得挺幸运的,还好不是一个人。但这2年他们陆陆续续的回老家发展了,最后剩下我一下人。
刚开始真的挺难受的。回到家没有一个人和你一起说话,没有人和你开黑打游戏了,没有人说今晚一起看个超恐怖的*片吧。周六日,没有人约你一起去吃大餐,一起去逛街了。剩下一个人,真的很无聊。
但好在,我的兴趣爱好挺多。这一年里,我终于把一直想学的游泳学会了,还买了毛笔字来练,也思考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虽然这一年孤独了点,但内心从来没有这么充实过。
上文讲到的梵高,他的一生是孤独的不合群的,但最后,他的成就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同样被人认为不合群的人还有牛顿、爱因斯坦、贝多芬、莫扎特、安徒生、康德、三毛、张爱玲等等,但是他们却为我们社会贡献了许多不朽的成就。
为什么这些不合群的人,反而会获得成功呢?
一、自我认知
每个人除了外在的自我外,还有着一个内在精神性的自我。而大多数人,都只是通过与外界地沟通,通过存在感去获取别人对外在的自我的认同,却忽视了精神上的自我。
那些“不合群”的人习惯独处,则更能正确面对真实的自己,或者说,更了解真实的自己。他们的内心精神足够强大,不需要他人的赞同,拥护,不需要通过他人来证明自己。
真正优秀的人,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也不在乎他人的嘲讽。“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二、懂得取舍
优秀的人没必要花精力迎合别人,花心思经营人际关系,因为时间会证明,谁才是对的。
优秀的人更喜欢独处,活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过多的参与社交活动,反而会耗费他们的精力。
“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有可能完全地成为他自己,而当他投身于人际交往时,他都将或多或少地失去部分的自我。”
三、独立思考
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思考才是让人持续进步的不竭动力,真正优秀的人,经常会给自己很多的独处空间用来检讨自我、思考人生。
所以说,你不必总是很合群,也别再为自己的不合群而焦虑与烦恼。真正优秀的人,不需要合群,因为这个群体对他而言可能毫无意义。
请记住:有思想的人在哪里都不会太合群!人最难得的,是有合群的能力,也拥有不合群的勇气。
愿我们都有勇气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也是对唯一一次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共勉!
—END—
*Reference:
1、《不合群,没什么大不了》by林夕微语
2、《一大学生被当做精神病送入精神病院?》by咸鱼屋
3、《不是优秀的人不合群,而是你不在他的圈子里》by张涔汐
今日干货
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