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说,每一次的咨询都是“小心翼翼”的。
这种“小心翼翼”是专业。一个人发生改变的契机总是不那么明显的,更不会提前预告,很多人走进咨询室是想要改变的,而只有专业的、专注的、细致的发现,才能抓住这些能让人改变的细节和瞬间。
这种“小心翼翼”是谨慎。“一个不小心”,可能咨询师就能改变一个人,可能就能给一个人希望,也可能给一个人绝望。
这种“小心翼翼“是温柔。心理咨询师接触的每一位来访者是世界上众生平等的人,但他们可能会比一般的人更敏感,更弱小,更需要帮助,这是一个需要理性,也需要温柔的。
这种“小心翼翼”是理想。有的时候会觉得心理咨询师也是不同于常人的,很多人从事这个职业更多的是考虑到别人,而非自己,心理咨询的路很难走,但是能多陪伴一个人,多帮助一个人也是坚定的理想。
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咨询师经历过的故事,你又有什么刻在心里的咨询时刻?
1.假装精神病人的学生
by心理辅导老师邹于利
那个17岁的女孩来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前三次咨询中,一直聊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我有怀疑她是不是有精神性的疾病。第四次咨询时,她说实话了,来咨询之前,她看过几本心理学的书,她照着病人的状态去扮演,她想被诊断为精神性疾病,然后学校就会让她退学——她不想呆在学校里。
我问她,既然她是这样的动机,为何又坦白告诉我?她说,因为发现我并没有嫌弃她,反倒很理解她,就跟我说实话了。
咨询进行了两三个月,她慢慢发生变化。她是被领养的孩子,挚爱她的母亲因病去世,跟父亲关系不好,跟同学无交往。随着咨询的进展,她开始为班级做事情,开始改善跟父亲的关系。
回想起来,变化的契机从“不嫌弃她,理解她”开始,而她的初衷其实是要一个精神病性的诊断。
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免费开放,可是,不经意间,免费心理咨询影响的可能是一个年轻人的一生。
做心理咨询越多,专业学习越深入,越懂得什么叫谨慎。
2.“您能不能便宜点?”
by心理咨询师唐树春
九月份的一天,一位没来得及预约的母亲,领着一个男孩走进我的工作室。她的面部表情和语速语调,都充满焦虑。
原来,孩子得了思觉失调症,正在服药,刚刚稳定下来,大夫建议同时做支持性的心理辅导,会比较有利于康复。她找了很多心理咨询师,可是不是因为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被拒绝,就是因为付不起咨询费而放弃。后来,经别人推荐来到我这里。
来访者家庭很困窘,有三个孩子,靠打工为生,孩子正面临升学。
在谈到咨询费用和签约的时候,这位母亲用无奈、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说:“老师,求求您,我实在没办法了。您能不能便宜点,或者我先欠着。您一定不要拒绝我,给我孩子好好看看,我会让他以后报答您的。”
这样的声音,经常在我这里响起。
在我的实务经验中,往往是越贫困的家庭,孩子出的问题越多,家长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孩子的学业,忽略对孩子其他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