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是一组严重的、持续性的难治性疾病,曾被誉为“精神顽疾”。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患者,其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会有些不同。而评判精神病患者的严重程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评判:
1.患者的主观痛苦程度
精神病患者的主观痛苦程度因年龄和疾病类型而不同。与成年人相比,年龄稍小的患者的主观痛苦程度往往与其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不完全一致。
2.社会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
社会功能损害程度涉及患者的病情情况与治疗方法。同时也能反射出他们的功能水平与相同群体,特别是同龄人群体的差距。
一般情况下,早期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程度不是很深,生活基本可以自理,这类患者,可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来延缓病情发展。而难治性精神病患者——医院确诊、遵照医嘱足量、足程服用药物仍然无效的患者,其社会功能也基本损害比较严重,多数患者生活无法自理。
3.患病后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和烦恼程度
精神病人给其他人带来的痛苦和烦恼程度与第二点的社会功能损害程度有很大联系,同时也和他人的在意程度有关。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易怒、暴躁、攻击性强,可能会无意间伤害到他人,造成两个家庭的痛苦。
4.自知力丧失和现实检验能力的损害
精神病患者与其他疾病不同的本质性差别之一就是对待疾病状态的认知和态度。精神病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疾病或异常状态缺乏客观、理性和切合实际的认知,也缺乏相应的求治积极性,这种现象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为“自知力丧失”。
而现实检验能力损害最重要的标志便是出现显著的幻觉、妄想等症状,致使患者对虚幻的知觉信息和受到严重歪曲的思维内容缺乏辨识能力,接受完全背离现实的信息,并受此支配和影响,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甚至是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
不同程度精神疾病患者如何进行治疗
病程较短、医院精神病院确诊的患者,可以通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缓解病情。病程在3年及以上,经足程、足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精神病患者可采取微创手术治疗。我院脑科中心任廷文主任指出,难治性精神病患者,经过微创手术治疗后,也可以实现临床治愈。
为什么精神病人手术后可以临床治愈呢?这要从其发病机制来分析和寻找答案。
1.精神疾病的可能发病机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人脑的神经核团通过分泌神经递质,来调节与控制正常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脑内相关神经核团通过分泌多巴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来调节控制人类的精神活动。
(2)精神疾病是脑功能性疾病,它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中央隔区、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额束等)的神经递质异常分泌、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研究证实,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是精神疾病发病的重要基础。
(3)精神疾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其致病相关因素有出生缺陷、先天遗传、个性特征、体质因素及社会环境刺激因素等。
2.根据精神疾病的可能发病机制,手术治疗精神病的理论基础如下:
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基本机制:通过刺激和毁损边缘系统神经核团的微小结构,调节其神经递质代谢,达到控制和改善精神症状的目的。
3.支持精神外科的理论基础,有以下二个方面:
(1)情感环路理论:人脑边缘系统,一般是指Pazez环路,即情感环路。这是脑内与情绪、情感活动关系最密切的结构。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射频毁损或者DBS调节边缘系统上相关的神经核团功能,阻断某些神经元间的联系,可减轻或消除精神症状。
(2)神经递质理论:神经递质代谢失衡是引起精神活动异常的原因之一。人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微创手术以边缘系统上的神经核团为靶点,调控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变化,以去除精神疾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异常行为,从而控制精神症状。
精神外科——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根据精神病患者症状灵活选择多靶点,设计适宜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化治疗方案。该技术以“3+x”靶点定位为核心,“3”代表三个经典的精神外科手术靶点,即:扣带回、伏隔核、杏仁核,它们是情绪、情感调节环路中最重要的三个节点。
基于亚核团理论、精神病发病机制中的递质调控学说、受体功能亢进学说,以及以往的临床实践,选择性地部分毁损阻断,能有效控制症状;“X”代表根据患者核心症状,再选择其它相应靶点,以达到最佳疗效。
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技术借助DTI、MRI、CT等影像技术的融合,确定神经核团——手术靶点位置,真正的做到“有的放矢”多靶点神经调控,其疗效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效控制或消除绝大部分顽固性精神症状;
(2)恢复自知力、自愿接受治疗;
(3)提高服药依从性和敏感性,逐渐减药直至停药;
(4)逐渐恢复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交等功能,回归社会。
总而言之,精神病虽复杂难治,但是经正确的治疗方法后是可实现临床治愈的。有疑问的家属可添加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