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主要表现在:阳性症状(妄想与幻觉,与现实脱轨),阴性症状(尤其是意志减退、情绪表达减少、社交退缩),情感症状和认知缺陷(图1)。
阳性症状可通过治疗缓解与复发,而阴性症状与认知症状更倾向于迁延为慢性,并造成社会功能受损。据WHO报告显示,精神分裂症是导致青壮年致残10大主要致残病种之一。
患病率发病率
1患病率
年对我国7个地区进行调查,发现城市总患病率8.18‰,时点患病率6.71‰;农村总患病率5.18‰,时点患病率4.13‰。发达国家资料时点患病率在8‰左右。年以后,各国报道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研究结果详见表1。
2发病率
据WHO估计,精神分裂症的年发病率为0.22‰左右。年以后,各国报道的精神分裂症发病率研究结果详见表2。
据WHO于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4%。以此估计,全球目前约有万精神分裂症患者。我国卫生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年我国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约万,其中精神分裂症约万。以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计算,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居首位。根据WHO推算,我国到年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至我国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病因治疗
1病因
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研究将涉及临床遗传学、分子遗传学、脑影像学神经发育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多个领域。在此不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进行详述。
2治疗
支持心理治疗,改变患者社会生活环境,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进行有效干预。急性阶段以药物治疗为首选,慢性阶段则是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更要加强心理疗法。
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发展史
上世纪50年代氯丙嗪的发现及其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应用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拉开了新的帷幕,此后很快涌现许多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如氟哌啶醇、洛沙平和三氟拉嗪等。不过,这些药物的疗效无明显进步,有些药物还表现出比氯丙嗪更强的不良反应。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科学家发现氯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表现出卓越疗效的同时不会出现锥体外系反应而备受医学界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