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小飞妈妈来说,眼前的情况显然是她没法接受的。昨天,她还觉得自己的儿子只是在青春叛逆;而今天,医生却告诉她小飞得了“精神分裂症”。
“怎么可能,我儿子的脑子一直都很正常,只是有时情绪会大起大落。近来他总觉得同学在非议他,我以为他只是还不适应现在的学习生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陈致宇的门诊,小飞妈妈懊悔不已。
她说,孩子在2年前就曾跟她说过自己不开心,想看心理医生,她一口拒绝了,没想到让孩子的病情发展到了如此地步。
10月10日是第26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共享健康资源,共建和谐家庭。
陈致宇医师表示,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变化阶段,更容易感受到压力与挫折从而产生精神、情绪问题。抑郁、焦虑、睡眠障碍,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社会、家庭、学校、医院等各方都应认识和正视这些问题,帮助身边“心灵感冒”的人寻求心理支持、救治救助,使精神卫生问题和心理危机能得到行之有效的早期干预。
孩子的精神问题有时披着“叛逆期”的外衣
切不可因“面子挂不住”而拒绝就医
“我当初就不该不听孩子的,他有段时间不开心说要找心理医生,我一直觉得这是小题大做,更何况好好的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我总不能接受……”
在门诊,小飞妈妈懊悔、悲伤、不能接受现实,而小飞显得冷淡很多。起初,他一直低头不语,偶尔看看窗外。在一步步沟通后,他才渐渐对陈致宇医师敞开了心扉。
他说,近大半年来,他无论走到哪里,身边的同学、老师、邻居都在议论他、嘲笑他、排挤他……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无望,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而事实上,这些其实都是他的“妄想”。
陈致宇医师表示,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一般有无意识障碍及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妄想、幻觉是典型症状。
“其实小飞在2年前就已经出现早期症状了,当时他感觉不快乐想要寻求父母、心理医生的帮助,却没有得到理解与支持,导致他后面都一直强忍着自己的不开心,长期以往就变得郁郁寡欢,加快了病情的发展。”
陈致宇医师表示,像小飞这样如果家长或者老师能早点意识到这个问题,通过早期干预就不至发展至此。在他的门诊,每天都会有几个家长带着像小飞这般大的孩子来找他,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大多出现了些问题,但通过早期心理干预都得到了较好缓解。
他给浙江在线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半年前他接诊到了一个高中生,来门诊时手腕上已经有多处割伤疤痕,家长生怕孩子哪天就没了。通过耐心沟通,他发现这个孩子是觉得生活没有乐趣,内心的郁闷和情绪无处发泄,所以找了这样一个方法。
于是,他就与孩子一起聊他的生活、学习、喜好,发现他对动漫非常感兴趣,但家长一直都不支持。“既然你喜欢动漫,那就大胆去做,不仅是看动漫,你也可以去画出来、去做出来。”陈致宇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方向,并与其父母沟通要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这半年来,孩子因为动漫绘画很出彩,参与到了班级的宣传中,让老师和同学都大为赞赏,他也渐渐融入到了班级生活中,情绪也稳定了许多,再也没出现割腕的行为了。
孩子抑郁不同年龄有不同表现
家校、医院等应多方共享健康资源
“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变化阶段,更容易感受到压力与挫折,一旦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缓解压力,则很容易发展为精神问题。”陈致宇表示,这时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医院等多方给予支持。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到32%。
青少年的抑郁和成人抑郁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成人抑郁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厌世,而孩子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表现,如学龄前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违拗、攻击或退缩行为;小学生出现不愿上学、成绩下降、身体不适等行为;青少年期女孩更容易出现进食障碍、男孩会出现躯体攻击、自杀念头、酒精使用、反社会行为,如偷窃撒谎等一些行为。
“当这些孩子表现烦躁、发脾气时,尤其是青春期孩子,很多家长都以为是孩子心理逆反,或者是作。”陈医师表示,等到孩子的症状影响到学习,或者脾气特别暴躁,甚至出现自伤行为时,家长才会想到带孩子看心理医生,其实这已经有些晚了。
心理医生认为,社会支持在青少年成长方面有非常大的作用,心理学有很多研究发现,减压的最好方式就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所曾耗时75年,对位男性进行追踪研究,得出结论:具有美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人更幸福。
为此,陈致宇强调,一个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动员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同时还需要这些人能充分认识到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用适当的方法让青少年幸福成长和生活。
孩子的心灵偶尔“感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老师、社会各方意识不到其严重性,导致有情绪问题的青少年被忽视,未能及时就医。他建议家长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