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藏医药造福全人类
药师佛与中医—索达吉堪布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演讲来源丨智悲佛网
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中医药创新系列学术讲座第31讲暨院庆6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四川喇荣五明佛学院著名堪布学者索达吉堪布以《药师佛与中医》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索达吉堪布生于年,年舍俗出家,前往四川喇荣五明佛学院,传法教言与出版书籍累计超过上千万字。此外,索达吉堪布还将《弟子规》《观无量寿佛经》等汉文典籍,翻译成藏文。从年起至今,受邀在哈佛、华盛顿、哥伦比亚、耶鲁、南加州、普林斯顿、斯坦福、悉尼、墨尔本、奥克兰、多伦多、约克等大学以及港大、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近百所著名学府演讲。
“以下是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来到中医科学院,利用这个下午的时间和大家交流。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医科学院,感觉这里非常殊胜,因为这里有这么多医学工作者在学习、研究中医的传承和理论,同时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经验传递给有缘的人,这极其难得,值得赞叹!
在座的很多人都从事医生这一纯洁、高尚的职业,其实我自己也曾梦想过成为一名医生。三十多年前,我在初中毕业时去了一位藏医亲戚那里看病,于是有机会现场看他为别人治疗。这让我对从医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意乐,中考的时候甚至想辍学从医。虽然“辍学计划”最终没成功,但那次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因为我曾经非常想当医生,所以对学习中医、藏医、西医以及印度医学的人倍感亲切。虽然我最终没能从医,但我仍然安慰自己:表面上我是一名出家人,但实际上我也算是一名“医生”,因为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努力地给别人讲佛法,治疗人们的心理疾病。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和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治病救人。
当人们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向往和梦想时,哪怕职业、文化背景不一样,也仍能在交流中找到共鸣。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中医的想法。
藏医、中医,惺惺相惜
首先想和大家分享藏医与中医的相似之处。我在佛学院学过一些藏医课程,因此对藏医有一定的了解。其实,“望闻问切”并非只是中医的诊断手段,藏医的理论和实践也离不开它。例如,藏医和中医都可以通过把脉来诊断五脏六腑的病情,也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眼睛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
此外,藏医和中医还都擅长用草药治病。藏医们常说:“对高明的医生来讲,山上所有的草都是药,各种各样的疾病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治疗方法。”此外,藏药的采集、处理方式也跟中药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比如,都可以采用阳光直晒或者阴干的方式处理等等。
大家都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但其实很难说有多少人真的对中医有信心。事实上,如果我们想学好一门学问,首先就要对它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用功,才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对于世间的人、事、物,我们可以从局部的角度去观察,也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藏医和中医就是从整体的角度来了解人的身体。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像这种“人天合一”的道理,很难被西医理解。这句话看上去简单,却指出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我们的身体是一个世界,内心是一个世界,天地万物更是一个庞大的世界,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能会导致身上产生各种疾病。由于西医仅从局部角度去观察人的身体,因此很难了解其背后复杂的因缘。
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因缘和结果,但除了极个别的人以外,世间很少有人真正掌握这样的因缘法则,就像很多学者说的那样:“真理往往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这在当今时代尤其突出,因为人们的身边时刻充斥着各种信息,但像藏医和中医这样宝贵的理论却不一定受到大众认可。
为什么你的病总也治不好?
我们该如何认识众生的种种身心疾病?按藏医的观点来讲,众生有四百零四种病。有些人可能看过《佛说佛医经》,这部佛经中宣讲了许多病因,如四季变化等等。我认为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其中的观点。藏医的《四部医典》中又将这四百零四种疾病分为四类,其中有一百零一种是前世的业力病,无论如何医治也无法痊愈;有一百零一种是源于即生中一些非人或*神的迫害,可以通过祈祷、佛事来遣除;又有一百零一种可以治愈,但如果放任不管,则会致命;还有一百零一种病,即使没有治疗,也不会有大碍,比如简单的感冒等身体上一些小小的不适。
不容小觑的神奇“安慰剂”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现代人有很多病都和心有关。佛教中讲,众生的病分为身病和心病。身体上的种种疾病可以依靠手术、服药等手段治疗,而心病,如贪、嗔、痴、骄傲、嫉妒等负面情绪以及抑郁症、自闭症等等,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束手无策。
其实,医生既要医身,也要懂得医心;而对心的治疗,有时不需要太多的医学知识,一些简单的疏导都会对病人产生积极的作用。
大家都听说过“安慰剂效应”。虽然医学界和大众都对它抱有一定的质疑,有很多人认为这种现象非常少见,但不管怎么样,它在某些情况下的确管用。积极的信息能在人的心里产生正面力量,消极的信息能产生负面力量。所以,医生在诊断过程中的语言、表情也非常重要。有经验的医生在和病人沟通时,一般都会有些善巧方便,但有些年轻的医生就比较直接,有时会把严重的病情直接告诉病人。这样可能会让病人难以接受,心里倍加痛苦。
前段时间,我去看望了一位宗教界人士。当时他的心脏病非常严重,身体也很虚弱,医生说只剩一个月的生命,如果不及时手术,情况会更加危险。一般来讲,宗教界人士都有一些所谓的修行境界,对病痛的态度和其他人有点不同。他说:“我不怕死,因为生命总有一天要结束。既然医生说我只剩一个月的时间了,那我就抓紧时间准备身后事吧。”我向医生了解了一下他的情况,回来后和他讲了一些乐观的方面。在那之后,我感觉他的身体状况好了很多。可见,“安慰剂效应”的确很重要。在帮助病患时,医生的语言会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必要善巧地与病人沟通。
心病还需心药医
前面也提到过,现代人的疾病多多少少都和心有关系,因此,养心也能医病。藏医和中医都认为:上等人养心,中等人养气,下等人养身。心可以引发出非常强大的力量。《正法念处经》中说:“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颜色净故,端正无比,一切众生,爱乐瞻仰。”如果我们的心很清净,周遭的一切都将是过眼云烟,我们不会特别执著。其实,万事万物都瞬息万变,没有任何事是恒常不变的。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心就会处于清净的状态,身体的气脉明点也会顺畅,这类似于中医所讲的“阴阳和合”,进而身体健康,相貌庄严。
我们有时也能从人们的状态中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内心脆弱的人在面临失业或失恋的痛苦时,内心烦躁、混乱,而且面目丑陋,一事无成。所以,在生活中保持清净心非常重要,这也是佛教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中医都是潜在的禅宗大师
我觉得西医和中医给人的感觉很不相同。好像很多西医说话、写字、做事情都特别快,给人一种急急忙忙的感觉,而很多中医往往带有一点禅宗的味道,不管是说话、走路还是写字、喝茶,都处在一种宁静的状态中,这自然也能让病人轻松一些。所以,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首先应该使自己的心清净,这样不但令自己身心自在,事半功倍,也会给病人带来一些利益。如果你的心没有得到调伏,没有得到自在、平衡,不但自己会苦恼,工作也不一定会非常顺利。
我听说“中医”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中国的医学或者汉地的医学,另外一层意思指中庸,也就是要保持身体、心灵乃至天地万物之间的平衡。这在佛教里也被称作中道,即不堕于左边,也不堕于右边。其实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保持平衡,比如,我们不得不吃饭、喝水,这是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但我们不能暴饮暴食,否则就会引发疾病。从更广的范围来讲,世间有很多犯法的人,大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行为偏激,比如因极度强烈的嗔恨而杀人等等。
以佛教的观点来讲,痛苦源于不认识内心的本来面目,行为放逸。放眼望去,我们生活中的感情纠葛、家庭纷争,乃至种种社会问题,的的确确都源于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换个角度来看,世间的种种快乐,恰恰是依靠调伏自心,行持中道而得。
既要全球化,更要坚持本土特色
我认为藏医和中医的目的,都是将身体调理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并逐渐让内心得以平和清净。从这个角度来看,藏医和中医对内心焦躁的现代人非常有价值。因此,我们应该研究这些流传千年的宝贵文化。
有人认为藏医和中医都是陈旧、古老、过时的东西,但实际上,它们蕴含着非常宝贵的价值。可能是受到西方文化,尤其是所谓的成功学、经济市场等潮流的影响,许多人都将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抛之脑后,可能几十年后,这些就彻底被人们遗弃了。我们藏地就有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包括藏医文化,但现在的年轻人却不了解它们的价值。汉地也一样。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都有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导致传统文化被逐渐遗忘。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