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具有不断发展、逐渐加重的趋势。从临床进程来看,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持续进展,一种为间歇发作。前者用药物治疗的效果差,症状持续存在,常年不愈;后者用药物治疗的效果好,经过急性期的治疗,病人的精神活动大多能够达到正常水平,但病情容易复发,并且随着病情的延长,复发的次数越多,治疗就越困难。
以上两种进展形式最终都有可能导致“精神衰退”——使人处于一种能吃能喝、躯体健全却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干的“无欲状态”。一般表现为不愿意与外界交流、不欲工作、生活懒散等,这是精神分裂症最可悲的结局,也是医务人员及家属想要加以避免的。
影响精神分裂症结局的因素很多,现总结出十大不良的因素:
①有家族遗传史;
②起病年龄早(16岁以前起病者,特别是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
③起病缓慢;
④发病前无明显精神刺激;
⑤病前性格有缺陷;
⑥持续病程较长(一般在五年以上);
⑦发现较晚或治疗不积极;
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⑨在精神分裂症分型中属于单纯型;
⑩家庭和社会支持不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③④两点与一般人理解的刺激越大、起病越急,病情就越重的印象刚好相反。目前药物治疗精神疾病仍然是第一措施,但是治疗效益仍然受限。
对于早期或症状相对简单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在难治性精神疾病的治疗上倍感无力,虽然抗精神疾病药物有经过改进,但大量、长期的服用药物会导致镇静、嗜睡、内分泌失调、体重明显增加等副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患者后期会拒绝服药的重要因素之一(排除自知力缺失的患者)。但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精神疾病治疗的核心目的始终是帮助患者控制或消除精神症状,恢复自知力和正常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许多人或许对于手术治疗精神疾病不是很理解,其实精神疾病也是一组脑功能性疾病,它是由于大脑边缘系统情感环路中异常传导的神经核团传导或递质分泌异常引发的一组疾病。传统的药物治疗也是通过调节递质分泌来控制精神症状的,但是在长期的服药过程中,抗药性及机体对药物的吸收能力等条件会形成疗效受限,手术也因此有了存在的意义。
脑立体定向手术主要是通过微创的方式,通过手术计划系统和影像学技术,以扣带回、伏隔核、杏仁核为主要靶点,结合患者的核心精神症状对情感环路中异常传导的神经核团进行多靶点神经调控。
由于采用的是微创技术,因此手术的安全性非常高,水肿、感染等风险相较传统的开颅手术不足1%,且DTI、MRI、CT等影像学技术互相融合定位,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引导医师在手术过程中避开大脑的功能区和智能区,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伤害。
术后即可看到患者较为明显的改观,幻觉妄想、无故伤人毁物等各种比较明显的症状都能得到明显的控制或消除,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使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