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僵局与诠释附录精神分析对精神病的
TUhjnbcbe - 2021/4/6 17:15:00
寻常型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pf/a_4624562.html
分析师在分析精神病患时所观察到的移情现象弗洛依德强调严重的自恋病患——他所指的常是精神病患——无法被分析,因他认为精神病患无法形成移情关系,因此将弗洛依德的结论和其他分析师的经验做比较是必要的。分析师和精神病患之间的移情经验摘要费登强调精神病患可以和分析师形成移情关系,但这关系很不稳定。他有个重要的发现,即事实上精神病患非常渴望制造移情,不管是藉由健康的“部分自我”或病态的“部分自我”。我稍后会再详细解说这部分。布拉德强调精神病患的移情会严重摆荡,就像精神官能症病患一样,但会比较强烈,且常被小心掩饰,例如藏在无动于衷的面具下,或敌意的猜忌中,这使得许多分析师相信分析精神病患是不可能的。苏利文也强调精神病患有能力形成移情。他藉由他的人际理论与精神病患沟通,藉此了解病患的自我系统,他认为精神病患的自我系统常是崩解的。李奇曼描述精神病患对治疗师的严重猜忌和不信任,他们常企图涉入治疗师的个人生活及其世界。他早期批判一些企图用诠释攻破病患防卫系统的分析师,不过晚期,她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探讨病患和医师的关系,及病患对此关系的曲解。许多分析师也谈到精神病患的自恋移情。亚柏拉罕原先认为精神病患无法形成移情,直到一九一二年,他改变了这看法。他描述他某个病患的自恋自大状态。一九一三年后,他开始观察到精神病患的移情,一九一二年,他也注意到抑郁病患有能力建立足够的移情关系,使分析得以进行。若仔细阅读亚柏拉罕对病患的描述,会发现他必定对病患的自恋移情行为做了诠释,并导出了一些正向客体关系反应。另一方面,威尔德是第一个提出自恋移情的分析师,他不直接诠释自恋移情,而把它当作了解病患的工具,来帮助分析师更容易承受病患。皮尔斯?克拉克意识到精神病患中的自恋移情,但他建议不要诠释此种移情,而是根据所观察到的移情内涵,在病患的许可内,与病患互动,因此分析师必须仔细聆听并了解病患呈现的内容,不使用分析诠释,而以情绪同情的方式以确保病患内外和谐。史登恩提到一种移情状态,乃根基于病患未被满足或无法被满足的自恋需求,这些病患常把分析师当成神,视之为全能且万能。他发现,当分析师在病患眼中变成一个有敌意且残忍的客体时,其移情内涵便会贴近精神病状态。寇恩很仔细研究自恋移情,他观察到在自恋移情中,因为投射的缘故,病患常很难区辨自体和客体。他说明有种自恋移情内涵是,分析师在病患眼中成了其“部分客体”,就好像他是病患的排泄物。席尔斯很详细地描述精神分裂病患的移情内涵,她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移情表现出一种原始的自我组织,很类似婴儿生活在“部分客体”中的经验。史东恩强调歇斯底里病患的移情爱,与自恋移情中的原始现象不相同。有时候,当分析师和病患的自我混淆时,移情会变得特别自恋。杰克森强调忧郁病患的强烈移情所造成的问题,这类病患只活在分析师的氛围中,而隔离与其他人的关系。这类病患常会有强烈的自虐-虐待移情,有时候会威胁分析师,他要退缩到自恋的状态中。温尼卡一开始说他不用改变分析技巧就能分析精神病患,这意味着他分析了呈现在正向和负向移情中的精神病态现象。后来他改变其观点,认为精神疾病起因于环境的缺陷,这时他也同时改变了其分析技巧,强调分析师必须补足病患早年环境的缺陷。比盎、罗森费尔和希苟延续克莱恩所提出的早期分裂历程的见解,如投射-认同和妄想焦虑,藉由分析,了解精神病、忧郁及精神分裂病患。他们都提到在分析精神病患时遇见的精神病式移情。罗森费尔于一九五四年说道,诊疗室里发生的分析状态与病患慢性或急性移情息息相关,他渐渐观察到某种“移情精神病”。他强调当急性精神分裂病患用“爱”或“恨”接近客体时,他似乎就与这客体混淆了,史东恩、史登恩及比盎也强调过这个问题。以上引述的分析师们对于治疗与了解自恋或精神病式移情所的贡献,将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更完整的描述。亚柏拉罕对于治疗精神疾病有很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处理躁郁状态方面。早在年,他就谈到早发性痴呆或神分裂的病理学及其治疗,他注意到歇斯底里症和早发性痴呆有类似的内在冲突,例如,“想象性怀孕”。他也提到与性心理有关的强迫思考和歇斯底里怀孕是很类似的。他强调强迫思考是许多病态最主要的特征。年,他研究歇斯底里和早发性痴呆(即精神分裂症)之间的不同,而做了以下的结论:“因为我们把所有的移情感觉都和性连结起来,便必然得此结论,即早发性痴呆(精神分裂症)摧毁了性移情的能力,例如,对客体的爱。”他认为:“早发性痴呆(即精神分裂症)的否定主义是反对移情最彻底的一种状态……。当试图分析此类病患时,再次观察到他们缺乏移情的状态,因而不考虑用精神分析来治疗此类疾病。”亚柏拉罕描述病患对于客体的兴趣及渴望,但他说当他们得到后,这客体就不再对他有任何作用。在讨论这类病患对客体缺乏兴趣和升华力时,他认为精神分裂症的性心理特质显示这类病患已回到早期的“自我性欲阶段”,而且其病症就是自我性欲行为的外显。亚柏拉罕对精神分裂病患的许多观察都已得到证实,例如,精神病患满脑子都是被“自我性欲”激起的自慰幻想。一九一三年,亚柏拉罕在报告他所分析的一位患有妄想症之精神分裂病患时,他改变原先的观点,不再认为精神分裂病患缺乏移情能力,他说:“病患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很快就证明他有能力建立移情关系。”一九一六年,他又报告另外一位精神分裂案例,他说:“这类病患可以接受精神分析,就像精神官能症病患可以接受精神分析一样。”以上这两个案例都是在消除了病患的许多压制后,才有相当的进展:“许多病患的谈话内涵非常接近意识层,在某些状况下,他们则能完全不带抗拒地表达。”一九一一年,亚柏拉罕又报告六个接受他分析及研究的案例,他们都处在躁郁状态。他很快就在这些病患身上发现移情现象,其中有一位已经身处重郁状态二十年。在报告此案例时,他对此病患的治疗只进行了两个月,“但是,在接受治疗期间,这病患不曾出现忧郁状态,倒是呈现两次躁的状态,不过还是比之前轻微许多。”另外一个案例则显著呈现精神分析的治疗效果,这段治疗只持续四十次。第六个案例则在进行了六个月时,就已几乎成功完成治疗。他说这些治疗显然有“很好的结果”,结案六个月后的追踪显示,这些病患的病症并没有复发。亚柏拉罕提到,要与这些病患建立移情关系,通常很困难,因为他们身陷忧郁,逃离了这个世界,然而,他在报告某个案例时强调,简单诠释病患生命中某些特定事件并协助他们做连结,他便能成功“与病患在心智世界中建立关系,这是他过去不曾做到的”。在另一个案例中,他讶然发现,在克服许多抗拒后,他成功解释了一些主导病患思考的想法,并观察到诠释带来的效果。治疗初期的进展及其后的疗效端赖忧郁产物的去除。在分析进行的整个过程里,他明显观察到病患的进展与诊疗室里分析的进展密不可分。他建议,对于那些在躁、郁之间有一段空档期的病患,精神分析最好在这段空档时期开始。整体而言,亚柏拉罕知道这个研究很有限,但他对此篇论述仍然非常乐观。他说:“精神分析可能带领精神医学走出心理治疗的疑云。”一九二四年,亚柏拉罕对躁郁病患做了进一步的细微观察。特别有趣及重要的是他对病患在诊疗室中的行为,及病患在分析师诠释后的反应的意见:例如,“我们都知道抑郁病患根本无法接受分析师对其思考方式的批判:当然,其谵妄思考使他们努力抗拒分析师的干扰与介入。”亚柏拉罕说有一次,当他尝试做诠释时,某位病患说他没听见分析师说的话。他又描述另一个有自恋移情的病患,此病患常以高傲或瞧不起分析师的神态走进诊疗室,并以优越的态度质疑精神分析。另一位病患则常在傲慢与“习惯性自卑”之间摆荡。他认为患有抑郁症的病患有能力建立足够深的移情关系,使分析师能尝试治疗他们,除非病患能真与分析师建立移情关系,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九一一年,他强调这些病患有能力对分析师的诠释做反应,他观察到某些病患对他人及所处环境的自恋、负向态度,以及他们对这些人及环境的极度愤怒会降低,这是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不同于弗洛依德的观点,亚柏拉罕发现,不管躁郁症病患在接受分析期间的自恋行为有多强烈,他都有能力建立移情关系,而且只透过分析师的诠释,就能产生相当程度的改变。一九三五年以前,仅有少数分析师尝试治疗精神病患。他们最关心的是病患的自恋状态所造成的问题。威尔德()试着为治疗“自恋精神官能症”找到理论及实务的根基。他假设精神疾病可能源自边缘人格,或隐藏在边缘人格中,他可以观察到由边缘人格转化到精神病的过程。他提出“自恋压抑”一概念,并认为“自恋压抑”是使欲力退缩转向自我的根源,也是发展出精神病的基础。他进一步提出另一个观念:“本能联盟”,它结合了自恋和“客体欲力”,这些人“在现实中将自恋和客体欲力连结起来,防止病态精神症状的形成”。威尔德用案例来说明其理论。他坚信,在精神疾病刚发作时,若能运用退隐到自我的欲力,使本能与升华以某种兼容于现实的方式结合,而且倘若此结合能与“客体欲力历程”有关(后者又能透过分析获得),那么,我们或许能找到方法来治疗已发作之精神疾病。他将治疗这些病患的治疗课题描述为“自恋的升华”。在讨论移情时,威尔德提到,能有效建立起来的移情都与自恋有关。他尝试澄清,治疗意图的主要特质是针对尚未演变成“自恋固着”的人格,也就是比较健康的“部分人格”做介入。治疗必须仰赖这“部分人格”。从实务来看,治疗开始时会经历一段很长的被动期,分析师在这段时间要找到治疗的介入点。一般而言,分析会与自恋移情一起发展,分析师必须跟紧病患的自恋状态,避免因病患的理想化自恋而受挫,把重点放在满足与现实有关的自恋需求。威尔德提醒我们要注意自恋病患的自我认知,及他能在分析中分享自己的心智能力:“面对精神分裂之类的精神病,理解其防卫机制是协助病患复原的有力工具,甚至比治疗精神官能症还有用。自我认知使病患将早期被分割掉的不同部分连结起来……。光是协助病患了解其病因,就足以治愈他,是罕见的案例。”威尔德是第一位谈到自恋移情的分析师。他显然并未用它来作为移情诠释的基础,而是以它作为了解或容忍病患的工具。当威尔德讨论精神病的防卫机制,将彼此隔离切断的倾向时,不得不使我们想起当代精神分析所主张的,不同自我之间的分裂,以及对分裂机制的诠释,诠释处在精神病或边缘精神病状态病患的防卫机制是当代精神分析用来治疗精神病态自我的主要技巧。一九三三年,克拉克也对于治疗自恋精神官能症及精神病症有许多贡献。他认为自恋是阻挡任何治疗方式的主要障碍,它也阻碍自恋精神官能症者的重新适应。他主张:“使用一般分析技巧帮助这类病患有益于我们学习许多自恋所呈现的状态,然而却无益于我们治疗自恋病患。”他在这篇论述中谈到他的自恋固着理论,以及如何藉由心理治疗来处理并克服自恋困着的现象。他观察到自恋自我的发展并未超越婴儿时期渴望爱的保护和支持之阶段,而这类病患比起非自恋病患显得需要更多的依赖。他的理论指出,虽然自恋病患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发展其自我,但是他们会渐渐企图从退缩状态中出来。他坚信治疗师必须能满足自恋病患的需求。换句话说,治疗的角色应该是“温柔,完全给予的母亲”。实务上,这意味着治疗师要放空自己,倾听并理解病患呈现的素材,他们更多是以情绪同理而非分析诠释来处理这些素材。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病患的合一感。作者认为建立了这样的关系后,也为日后一般移情分析打下基础,然而透过这“支持性技巧”,自我便有机会以自己的速度恢复原先中断的成长。文中他曾问道:“这样被动且完全给与的分析师会不会只是强化病患的理想化,而不能增加他对现实的检核力,以及他把能量用来升华的能力。”为了平衡这样的困境,克拉克建议,分析师提供的自恋认同必须渐渐加上现实的层面。他强调,自恋移情一旦建立,治疗的程序就与分析精神官能移情非常相似。“自恋的壳必须穿破,以便显露出真正的脆弱,及底层的恐惧和依赖。”克拉克提出几个精神病案例做说明,但他未谈及这些治疗过程中,任何显著的改善。他的理论和方法与后来有兴趣治疗精神病患的分析师的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李奇曼早期试图治疗精神分裂病患,温尼卡晚期对治疗精神病患提出的理论和建议。威尔德与克拉克对自恋移情的观点有某些了解,然而他们对于病患在诊疗室中的自恋态度或行为并没有太多兴趣,这部分亚柏拉罕有详细的说明。他们都建议分析师改变其行为,以配合自恋病患对爱、支持和满足的要求,以便营造并维持自恋移情。史登恩()谈到一种根基于病患未满足及无法满足的自恋需求的移情,这类病患常把分析师当作神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使他们觉得接受分析是件很安全、很快乐的事,好像在极乐世界里,然而都没有任何洞察。史登恩强调,这类病患对于分析师的扭曲知觉是非常具体的,因此必须很谨慎地处理病患对分析师的负向移情。当病患眼中的分析师转变成充满敌意或残忍的客体时,病患的移情内涵常会趋近一种精神病态。因为分析师所代表的好、坏客体被全能化了,所以任何有批评味道的话都会严重干扰病患,分析师一旦变成坏人,病患很容易就退缩回去。史登恩观察到,在自恋移情中,病患从未认同分析师,而是藉由投射历程,把理想自我投射出去,再反过来认同此自我概念。他特别强调病患投射到分析师身上的“理想好”与“极度坏”的图像都带有全能的意涵。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僵局与诠释附录精神分析对精神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