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汉实验:假病人实验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罗森汉(DavidRosenhan)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罗森汉招募了8个人,加上他自己共9人来做假病人。8个“假病人”由1名研究生、3名心理学家(包括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马丁·塞利格曼)、1名儿科医生、1名精神病学家、1名画家、1名家庭主妇组成。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假扮成精神病人去美国各州的12所精神病院求诊。经过5天简单培训(不洗澡、刷牙、刮胡子等,尽量显得邋遢,如何藏药物等)。医院后,所有假病人都说相同的指导语(伪造了假名和职业),他们说自己能听到“轰”和“砰,砰”等声音,除了这个“幻听”症状外,所有被试的言语和行为完全正常,医院的信息都是真实的(约定,一旦医生要其住院,就马上表示幻听症状消失,表现正常言行)。结果,除一人外被诊断为“躁狂抑郁症”外,其余8人均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9人平均住院“治疗”19天,最长52天。
塞利格曼
住院期间,被试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够被释放,直到医务人员认为他们已经恢复正常才能出院。在这段时间,被试会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最初,被试们试图隐藏记录的行为,后来他们发现这种隐藏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记录行为”本身被认为是他们精神病的另外一个症状。而他们在院内的行为完全正常:与医务人员合作,接受所有的药物治疗(但药物不下咽,扔到厕所里冲掉)。
在研究中发现一个有趣的、关键现象:没有任何一位医生和护士发现他们其实是正常人。当这些人出院后,他们的心理状况被认为是“精神病恢复期”而记录在他们的病历中。相反有很多精神病人却知道他们神智正常。医院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没能鉴别出“假病人”时,其他的真病人却不那么容易被欺骗。在3医院,个真病人中的35个对被试表示怀疑,他们怀疑被试不是真正的精神病人。说“你不是疯子!你是记者或编辑,医院的!”
在精神病院里,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是很少的,而且常常是古怪的,双方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交流。同时对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精神药物的滥用。在研究中,医院共发给这8个假病人片药物(精神药物是有一定副作用的)。当然被试没有吃这些药,但他们注意到,许多真正的病人也偷偷把他们的药片扔到厕所里。另外一个奇闻是:一位护士,她的制服没有系扣,在白天病房里满屋子的男病人面前调整自己的胸罩。当然这不是她有意挑逗,根据被试报告,她只是没有把精神病人当成真正的人来看待。
标签效应
罗森汉的研究有力地证明:在有些精神卫生机构中,正常人不能与真正的精神病人区别开来。他把实验结果写出了一篇论文,得出的结论就是:以现行精神病诊断标准,没有什么绝对的证据可以证明一个人是健康人还是精神病人。
他的研究发表后,震动了精神病学专业领域,这个研究说明了两个关键因素:第一、在精神病机构中,正常人并不能与精神病人区别开;第二、揭示了诊断中“标签效应”(即诊断标签)的危险性。一个人一旦被贴上精神病学意义的标签,这个标签将掩盖这个人所有的其它特征,所有行为和人格特征都会被归因于标签障碍。
事实上,很多人具有一种刻板印象或标签效应,有些精神病学专业人员也不例外,倾向于忽略病人的个性化特征,并直接给病人贴上精神病学的诊断标签。在病人被贴上如“精神分裂症”的标签后,医务人员对其所有行为都归因于标签。因此,对被试的记录行为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