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之前分享的文献中,有不少是与非特异性腰背痛的评估和治疗策略有关的,最近小编看到一篇关于腰痛的手法治疗有效性的研究,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手法治疗对解决腰背痛问题更有效。
慢性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
慢性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Chronicaspecificchroniclowbackpain,CALBP)通常定义为位于肋缘以下和臀肌褶皱上方出现的疼痛或不适,可能伴有未延伸至膝盖以下的大腿后部放射痛;症状持续时间必须比预期的正常恢复时间长3个月或更长时间。
CALBP是现代最常见且医疗花费代价最高的慢性肌骨综合症之一,研究显示人群中其患病率约为70%,在欧洲的白人群体中可以达到80%。
CALBP的负面影响包括:疼痛,日常生活活动减少,工作效率降低和旷工旷课等,医院或者康复诊所向医生寻求帮助,同时该疾病对临床医学检查和相关治疗的要求很高。
患有腰背痛(LBP)的患者中只有约5%会迁延为慢性LBP,但这种疾病所产生的总费用高达日常医疗支出的80%。
引起LBP疼痛和功能受限的病因已得到较为充分的研究,这些研究尤其着重于生理病理机制、神经心理社会因素和运动控制改变。
目前已经出版的很多关于LBP治疗的地区性和国际性的指南,但支持这些指南的证据水平并不是最佳的,并且目前这些指南缺乏针对特定理疗方法的强烈建议。
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结缔组织(筋膜)的厚度与组织紊乱和CALBP之间存在关联,但是在现行指南未找到任何针对筋膜组织的治疗方法的指导方针和治疗建议。
由于这些原因,今天我们介绍的一项实验研究,就比较了筋膜手法治疗(FascialManipulation,FM)与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手法(MT)所提供的治疗的有效性。
治疗手法实验研究
实验过程
本研究共招募了32例患者,其中24例完成了试验。
未完成的受试者中有6例因试验安排原因未入组,2例因与治疗无直接关系的原因退出研究(一个人患有运动损伤,一个人患有肺部感染)。
在完成试验的24名参与者中,有2名在随访中丢失。
患者随机分组后,实验组由11例患者组成(男4例,女性7例),对照组由13例患者组成(男4例,女性9例)。
实验组进行4周的每周两次FM+MT治疗,对照组只进行每周两次的MT治疗。
主要预后量度指标是评估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AS),并使用简短疼痛量表(BriefPainInventory,BPI)评估感觉,定性和情感性预后,并使用RollandandMorris残疾问卷(RMDQ)对功能性预后进行评估,通过SF-36评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上所有指标均在治疗开始前进行一次测量。
在每次治疗的开始和结束时测量VAS,而在所有4周治疗结束时测量BPI,RMDQ和SF-36。
RMDQ由可能受腰痛影响的24种功能性活动组成。
SF-36是一种常用用的心理测量问卷,用于评估活动水平和幸福感,它由8个量表和多个问题组成,评分范围从0到,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实验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每次治疗之前和之后的VAS值使我们能够评估哪种干预措施(MT或FM)显示更加的改善效果。
可以从结果观察到,与单独的MT处理相比,FM处理后患者的VAS值显示出显著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首次FM处理会引起VAS显着下降。
这样的结果可以支持FM方法的合理性,从疼痛区域向近端和远端的滑动有助于恢复筋膜结构,进而恢复运动范围,减少患者感觉到的僵硬和疼痛感。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组在治疗干预结束时的幸福感显示出显着改善。实验组在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患者的功能(RMDQ量表)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
临床意义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所有临床结局均具有更高的改善均值。
这表明,将FM治疗与MT治疗相结合,可在短期和中期改善疼痛和残疾的严重程度,从而在临床上取得显著效果。
治疗手法研究总结
筋膜治疗的流派众多,不管是意大利筋膜手法还是当下非常流行和受人追捧的解剖列车,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对于慢性肌骨疼痛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治疗者应在使用这些手法前对患者进行精准评估。
对筋膜治疗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留意我们的「解剖列车」相关课程。
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都能收获满满!
李长江
*医院物理治疗师
专家点评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疼是指持续时间超过预期(通常为3个月)或与进展性非恶性疾病相关的下腰疼痛。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与实际或潜在可能发生组织损伤有关,或以这种损伤的形式进行描述。对疼痛的感知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疼可能是一个潜在疾病过程的结果,或者它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状态。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疼患者的全面评估尤为重要,其中包括疼痛现病史(引发疼痛的原因、位置、时间、特征、加剧/缓解因素,触发因素),过去疼痛治疗的结果(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及其他相关就医史,家庭/社会/精神病状态(包括抑郁、焦虑、虐待和/或其他心理障碍过往与现状),过敏史,睡眠模式和失调,当前的药物等。此外社会支持,应对机制和心理咨询对于治疗方案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筋膜治疗与关节手法治疗体系繁多,但多侧重于组织结构/生物力学的考量,仅是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疼可选治疗技术的一种。对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疼的治疗,我们需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去思考和综合治疗,避免锤子在手,看啥都像钉子,过于强调某一治疗方式的状况。
往期好文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