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阅读时间4分钟。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交孤独影响的研究》吕月娣——
一、提出问题&研究背景:
1、本研究探讨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模式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孤独的有效性。2、研究背景:孤独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这种体验在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身上尤为常见。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广泛使用,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药物治疗不能自动地使患者适应病后的环境,培养社会交往、独立生活和职业能力,这些需要心理社会干预来解决。二、研究方法:
将9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例。
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康复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为期8周的精神康复群组管理活动。
量表:情绪-社交孤独感问卷(ESLI)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进行评价入组标准:(1)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病程2年以上;(3)小学以上文化,能理解量表内容;(4)年龄18~65岁;(5)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总分<60分;(6)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智商<70分;(2)语言沟通障碍及行动困难者;(3)存在物质滥用或依赖者,或伴严重躯体疾病者;(4)妊娠、哺乳期患者。三、讨论与结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表现为高于一般的情绪和社交孤立感、一般的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感。
本研究将群组管理与团队技能训练相结合的精神康复模式,应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通过8次干预活动让患者感触了模拟角色扮演经验的分享,同伴间、医护人员鼓励与支持的乐趣。在训练中既有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有实际交往的练习,丰富了患者知识,增强了自信心,更激发患者的参与热情,使患者获得归属感,减轻孤独。
四:文章梳理:干预:
康复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为期8周的精神康复群组管理
用2个量表:情绪-社交孤独感问卷(ESLI);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
分两组,前后测
统计方法:
t检验,x2检验,
坚持好好学习
遇见更好的自己
与君共勉
图片来自网络
倪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