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厌学、逆反、抑郁症、自杀等现象都与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空心病”有着密切关系。即使那些听话的孩子和优等生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乐学者,如徐凯文所说,他们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空心病”问题。但是,空心病问题又不仅仅停留在青少年这代人心里,而且我国已经成为心理疾病的多发和频发国家。
本文主要对“空心病”这一现象进行了描述、定义和学理分析。在此基础上,编者就这一话题在教育领域提出一些加强和深化心理学教育的应用办法,仅供读者参阅:
一、家长学校面向家长开展系统性的线上和线下亲子教育,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与时代同进步,伴孩子共成长;
二、教育部门鼓励全部教师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书。既提升教育质量,也能应急补充心理咨询师行业人员缺乏问题,而且改善教师合法兼职收入。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与本学科教育相互结合,深化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多样化实践;
三、引导市面上的教育补习机构朝向有资质的教育类心理工作坊、心理咨询和训练活动方向转型;
四、加大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在思想*治课程的教学比重,鼓励孩子们成为自己心理成长的小专家。让孩子们向内关照,加强对自我生命的主体责任感,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疗愈,使心理学自助技能纳入教育考核;
五、诸如“空心病”此类心理现象,涉及到的是社会价值观和个体存在性的哲学命题。希望有识之士在哲学领域,对于集体主义之上的个体存在性命题,或者高质量的个体发展与集体主义的协作关系进行深入论证和研究。
关于“空心病”现象背后更深的哲学思想溯源,预示着“天变,道亦变”的世界观变革。在即将到来的变革中,心理学会起到核心作用。
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空心病”正在毁掉一代年轻人这是粥左罗的第期分享
作者l徐凯文编辑
易小飒
来源l博雅人文(ID:boyarw)
分享l崔文一(ID:wenyitongxue)
我做了20年精神科医生,我刚做精神科医生时,中国人精神障碍、抑郁症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12年的时间增加了倍。这是个爆炸式的增长,我觉得这里面有非常荒唐的事情。
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对不起,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要得罪各位,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清北,似乎是很多鸡娃爸妈的终极目标,但是,可能大多数鸡娃爸妈并不知道下面这组数据。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这些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
我在高校工作,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也是学校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学博士。我在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
所以我接下来的话题可能有一点沉重。
△徐凯文,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
01“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我曾遇到过的一个个案。非常优秀的学生,以他的智力、性格、为人处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学者。但是我们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师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让他真正好转起来。这样的个案,我在过去三四年中经历了很多,而且越来越多,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做“空心病”。“空心病”是什么意思呢?我征得一些典型个案来访者的同意,把他们写给我、说给我的一些话,念给大家听: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像他们告诉我的: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02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率家庭和老师也有问题7月份我和太太、女儿在毛里求斯度假,大约是北京时间14时,我的一位高校的学生给我发来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