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BJP社论正念对精神病患者是否有害专家
TUhjnbcbe - 2021/5/21 1:34:00

作者:KeremB?ge(医院),NeilThomas(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PamelaJacobsen(英国巴斯大学)

看上去,精神病性障碍(psychosis)患者总是最晚得到某样东西。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认知治疗就已经明确成为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循证学治疗手段;然而过了二十年,认知行为治疗才被写入英国精神病性障碍实践指南;又过了十二年,才被写入德国指南。此外,相比于其他常见精神障碍如焦虑和抑郁,这些指南在临床日常工作中的实施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与之类似,尽管正念认知治疗(MBCT)已被英国NICE指南推荐用于预防抑郁复发,临床中仍存在一种常见的观点——正念对精神病性障碍患者有害,或可能在易感人群中诱发精神病发作。

正念干预会带来哪些伤害?

心理治疗是精神障碍治疗领域的支柱之一。然而,相比于药物及医疗设备,针对心理治疗潜在不良反应的探讨仍不够系统,业界也缺乏共识性的术语。在这一背景下,向谁提供何种治疗的决策主要受到「可能会发生什么」而非现有证据的影响。已有一系列转归被视为心理治疗的潜在不良反应,如缺乏临床改善,症状恶化,出现新症状,对寻求日后治疗心存恐惧,以及针对治疗师的适应不良性的依赖等。

Duggan等将心理治疗的伤害(harm)定义为「任何直接由心理干预导致的持续恶化」。基于该定义,区分短期不适(可以被视为治疗成长的一部分)与严重/长期伤害(严重不良反应)是很重要的。我们在正念练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挑战,毕竟我们在人类体验的诸多层面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其中很多可能是我们习惯于与之隔绝的。因此,正念是一段重拾我们可能已经脱离的困难思想及情感的旅程;对于接受正念干预的个体而言,短暂的不适属于常见现象。

年发表的一项针对正念临床研究的综述得出结论:不良反应总体上很少见(0–10%),并且未发现直接归因于正念干预。该综述的作者认为,正念可能带来「不适」,却不造成「伤害」。

用于精神病患者时的顾虑

历史上之所以对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练习正念存在顾虑,可能与过度参考早年的非对照个案研究证据有关:这些研究显示,个体在参加冥想静修后出现了精神病发作。

例如,Walsh与Roche于年报告称,三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参加密集冥想静修后出现了明显的精神病复发。其中,「静修」被描述为「每天静坐、行走冥想、止语很多个小时,没有任何形式的交流甚至眼神接触」,且在两周的静修内最多进行「每天18个小时的冥想」。这与精神医疗机构通常开展的正念干预的强度及模式并无太多相似之处。

此外我们已经知道,感官剥夺,社交隔离,禁食,以及睡眠剥夺,本身就是精神病复发的高危因素。这些成分可能是静修最危险的地方,而非冥想本身。

当前证据告诉了我们什么?

迄今为止,至少已有十几项探讨正念干预治疗精神病性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总样本量超过。此外,还有多项研究(如针对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研究)应用了正念练习。

今年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治疗及等待名单相比,以正念为主要组分的干预在多个症状维度均显示出获益;这意味着平均而言,正念更有可能对精神病患者有益而非有害。此外,针对脱落患者的分析显示,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在治疗期间因精神病发作而退出研究,且正念组与对照组的脱落率始终相似。研究还表明,正念干预组的脱落率并不高于对照治疗。

另有一系列研究对整合正念干预的心理宣教组的患者进行了追踪,发现正念组患者治疗期及随访期的入院率与对照组相当或更低。

启示

临床医生中仍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即让精神病性障碍患者有意「转向」自身体验是危险的;这一观念也可能与另一种恐惧心理相关联,即与患者讨论其妄想信念或不同寻常的体验是危险的,因为此举可能恶化其症状。

精神病性体验的「他者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并被视为神秘的、异于常人的体验。然而,患者权益组织为克服这一谬误而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力求让人们不再将这些体验视为低人一等的谜团,而是视为一个「完整的人」的体验。转向我们的内在体验通常富有挑战性,但我们并没有将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置于不同于一般人体验的独立门类中的理由。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正念疗法用于精神病性障碍患者是安全的、可接受的、有效的。

精神病性障碍患者是社会中最被边缘化、最受歧视的人群之一。遗憾的是,无论是躯体健康状况如预期寿命,还是接受循证学心理治疗的机会,这一患者群体均面临着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医生「保护」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免受心理治疗有害效应的影响,这一家长式的态度如果缺乏证据,或仅仅基于精神病性体验「不同于正常」的猜测,则无法继续被视为善意。

我们认为,早期有关冥想对精神病性障碍患者有害影响的非对照个案研究报告,可能与临床医生持续存在的针对心理治疗用于这一患者群体的可行性的担忧形成了合力。这一现象导致过去二十年间循证学证据发展的不足,尤其是缺乏有关正念用于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大规模的精良研究。然而,考虑到该领域已发表了大量meta分析及系统综述(自年以来至少有10项综述),人们对于正念用于这一人群的有效性存在明显的兴趣。

现有数据表明,如果由有经验的、接受过恰当正念培训及督导的医生开展,无论在住院还是社区环境下,正念都可以针对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安全地开展。就具体实施而言,针对这一患者群体的改良措施包括:缩小团体治疗规模,缩短冥想时间,避免长时间止语,使用简易的锚定技术,以及接地气的简单指导语。

就未来的研究而言,本文作者建议应优先在大型研究中系统评估正念用于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副作用及不良事件。这也与Baer等的提议一致,即正念的潜在危害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上述举动将增进人们对于正念干预下心理治疗效应进程及机制的理解,从而使该领域得以根据循证学实践发展和进步。

在此期间,我们建议不要仅基于诊断和/或症状特征,而拒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于正念干预之外。

文献索引:B?geK,ThomasN,JacobsenP.Ismindfulnessforpsychosisharmful?Deconstructingamyth.BrJPsychiatry.Oct1:1-2.doi:10./bjp...Epubaheadofprint.PMID:.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及检索历史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BJP社论正念对精神病患者是否有害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