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阅读时间7分钟。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在国内的研究进展》冯洁——
DOI:10.13342/j.cnki.cjhp.2020.05.038
一、研究背景:
病耻感(stigma)是指疾病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耻辱体验。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高水平的病耻感,强烈的病耻感体验影响到对治疗依从性的反抗而易于导致复发。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调查工具:
1、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StigmaScaleforMentalIllness,SSMI-C)由MichaelKing教授在Dinos的研究基础上编制而成,2010年耿峰等征得原作者同意,将该量表翻译成中文版,共有28个条目,分为3个分量表: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量表总分为3个分量表得分之和,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病耻感水平越高,病耻感体验越强烈。2、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曾庆枝等所发展的专门针对中国人的病耻感量表,由32条题目所组成,调查精神疾病患者自身感受的病耻感。提炼出社交、能力和治疗3个因子,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3、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调查表(internalizedstig-maofmentalillnessinventory,ISMI)该量表由Ritsher等人2003年在美国构建,主要用以评价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主观体验。量表29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包括5个维度:疏远、刻板印象的认可、歧视经历、社交回避和对抗病耻感。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分为3个分量表:贬低一歧视感知量表(per-ceiveddevaluation-dis-crimination)、病耻感应对量表(copingorientations)和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stigma-relatedfeelings)。量表汉化后邀请1名心理测量专家、1名精神科专家、1名护理教育专家和1名副主任护师以上职称的精神科临床护理人员对内容效度进行评定。各条目的cVl值为0.8~1.0,全部条目的平均cvI为0.98。三、国内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水平:
1病耻感的普遍性
由于精神分裂症的难治性和不为他人所接受的症状表现,会使患者遭受痛苦,产生病耻感。
2病耻感的严重性
由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对贬低歧视的判断和感知,
此外,与实际受歧视经历的调查不同的是,该“贬低——歧视感知量表”更倾向于测量患者对贬低歧视态度的一种预期感受,很多患者在填写问卷过程中会假定自己是那“大多数人”,用一种对现实世界美好的憧憬和愿望来审视精神病患者受歧视的预期感受和态度,如患者希望“精神病患者能够成为老师、保姆,并获得工作、结婚的权利”等,所以造成得分较低。
四、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相关性研究:
病耻感水平与精神症状、自尊、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等方面。1服药依从性:服药依从性是指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的服药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即是否按照医嘱连续服药及按时按量服药。由于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容易使患者的病情暴露,而患者担心被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为了隐瞒疾病而减药或停药。2述情障碍(alexithymia):述情障碍又称“情感难言症”或“情感表达不能”,首先由Sifneos阐述并命名,以不能适当地表达情绪、缺少幻想实用性思维为其特征。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述情障碍越明显其病耻感体验越强。3自知力: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认识能力。有自知力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报告更多的耻感经历。4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病耻感,且与其焦虑、抑郁情绪存在明显交互作用。伴有抑郁情绪的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病耻感更高,同时随着焦虑和(或)抑郁情绪程度的加重,病耻感也随之更高,提示抑郁和焦虑与病耻感互为危险因素。5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与病耻感呈显著正相关。6家庭环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现象、自尊水平与家庭环境之间关系密切相关。7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越差,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越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越差,病耻感越少。8自我怜悯水平:患者组自我怜悯与病耻感之间呈负相关性,自我怜悯水平越低,病耻感程度越高。五、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干预方法:
大多可归为心理干预的方法
认知心理治疗
综合性健康教育可
网络干预:自我效能感、主观支持和焦虑抑郁因子分是网络干预影响患者病耻感的重要因素。
希望护理干预,
综合护理干预
团体自我肯定训练
坚持好好学习
遇见更好的自己
与君共勉
图片来自网络
倪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