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循证证据较少,显著落后于成年患者,与实际临床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为评估和比较不同抗精神病药物用于这一患者群体的疗效、可接受度和耐受性,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精神病学心理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网状meta分析,并发表于Eur.Neuropsychopharmacol.。
《引“精”聚“点”》第1期,医院刘豫鑫副主任医师简要回顾了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及诊疗原则,并对上述研究进行了解读——
刘豫鑫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年12月获得儿童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年至今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现任副主任医师,儿童病房副主任。擅长儿童精神障碍、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诊治。任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妇女儿童心理健康分会常务委员。现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审稿人。先后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卫生部公益性行业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BAI17B03),国家科技计划项目(AA),卫生部疾控司精神卫生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著十余篇。曾获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学术会议大会论文一等奖,DonaldJ.CohenFellowship(IACAPAP,)一项。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期的精神分裂症并不罕见:有研究指出,约1/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是在青少年时期。然而,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的研究为数甚少。国外研究发现,起病年龄13-18岁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0.23%,起病年龄13岁的儿童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约为1.6–1.9/10万。
虽然患病率不高,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因此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数量也以十万计。这部分患儿是否得到了妥善的治疗,还是令人担忧的。虽然现在精神卫生工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各地区医疗资源差异较大,家长的重视程度不一,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本来就比成人精神分裂症更加困难,所以很多患儿未必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学业和社会功能的康复也难以令人满意。
临床表现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通常起病隐袭,进行性发展,缓慢加重,逐渐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患儿家长反映最多的临床表现是自语自笑、对家人冷漠、行为怪异等。
和成人患者相比,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多见各种形式的幻觉。低龄患儿以视幻觉多见,幻觉内容大多为恐怖性,如怪兽或超人、不完整的人形等。幻听很常见,可为原始性,如听见噪音或动物叫声、叫名字等,内容多较简单。幻触,幻味少见。
由于儿童表达能力差,年幼儿童的思维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言语障碍,如言语重复、刻板言语、模仿言语或言语减少,严重者出现缄默或自言自语,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起病年龄越早,语言损害越严重。年幼儿童妄想少见,可出现病理性幻想,患儿整天沉湎于幻想之中,或思考一些古怪的无意义的问题。年龄越大,思维障碍的症状越接近成人。
情感方面,情感淡漠是患儿的突出症状:患儿对周围环境中任何事物均不感兴趣,不主动与人接触,对家人很冷漠,家长通常感觉孩子“不亲了”。
由于不善于表达,儿童常以各种行为问题为主要表现,如怪异行为、怪异装扮、攻击性行为、刻板动作或重复动作等,或孤僻、退缩、依附于母亲、脱离社会。有些患儿正是以行为怪异来就诊的。
诊疗原则
目前,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治疗均遵循和成人患者相同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鼓励早发现,早治疗;积极按照治疗分期进行长期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治疗场所;结合经济情况尽可能选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便于长期治疗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儿童青少年患者往往起始剂量要小,缓慢加量,家长监督服药并且做好用药的监测。此外,还可以联合心理治疗,认知训练和康复训练。
确诊精神分裂症后,务必尽早开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选药很关键,应该由患儿、家长和医生共同商量决定。目前国内外有多种药物明确拥有儿童青少年适应证,医生应该公正地提供适龄信息,介绍每种药物的特点和可能存在的获益及风险,由医患共同商定治疗方案。
今天提供给大家的这篇Meta分析纳入了28项发表于年至年间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了针对34种抗精神病药物的比较,平均剂量相当于奥氮平14.28mg/d;共名受试者,男性58%,平均年龄14.41岁。应该说纳入的研究比较全面,涵盖了临床常用的药物,平均剂量在常用的治疗剂量范围,有相当的说服力,对于指导临床医生用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疗效方面,奥氮平、利培酮、鲁拉西酮、阿立哌唑、喹硫平、帕利哌酮和阿塞那平显著优于安慰剂;大多数较老的药物疗效数据不足。此外,氯氮平(仅难治性患者)是最有效的药物,在统计学上明显优于所有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全因停药是反映可接受度的重要指标。与安慰剂相比,帕利哌酮、利培酮、奥氮平、齐拉西酮和喹硫平的可接受度更高;利培酮的可接受度显著高于喹硫平;奥氮平的可接受度显著高于氟哌啶醇。
对于大家关心的药物副作用的比较,该文章也给出了答案。对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影响青少年最突出的体重问题,奥氮平导致体重增加的风险较高,氯氮平和喹硫平导致体重增加的效应也显著高于安慰剂;不显著影响体重的药物仅有吗茚酮、鲁拉西酮和齐拉西酮。对于泌乳素的影响方面,利培酮、氟哌啶醇、帕利哌酮和奥氮平与泌乳素升高相关,阿立哌唑、鲁拉西酮不升高泌乳素。因此,既要疗效好,又要不显著影响体重,还要不影响泌乳素,能满足以上三个要素的鲁拉西酮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该药刚刚引进国内,还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能否在中国儿童青少年患者身上取得满意的效果尚拭目以待。
对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即使是安全性较高的药物也存在镇静作用,如阿立哌唑和喹硫平。锥体外系反应(EPS)方面,氟哌啶醇、洛沙平、利培酮和喹硫平诱发EPS的风险明显高于安慰剂。
比较遗憾的是,涉及到氨磺必利的研究仅有一项,而且样本量偏小,缺乏两两配对的Meta分析,因此不能全面了解氨磺必利在众多药物比较中的表现。
选好药物之后,在治疗过程中,家长要监督患儿每日定时、定量服药,定期为孩子做好记录,包括:症状和行为的改变;不良反应;服药依从性;身高体重;进食和睡眠情况;月经等。定期带孩子就诊,医生会详细记录孩子的症状变化、不良反应、生命体征、血生化和催乳素水平、治疗依从性等等;监测患儿的躯体健康和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直至病情完全稳定。此后,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在康复期减药一定要严格遵医嘱,万万不可自作主张。
临床转归
儿童青少年患者的预后不如成人患者,治疗应答率低以及治疗结局不佳,精神残疾和结局不良的发生率更高。5年随访显示,多数患儿有中、重度的功能缺陷,80-90%有2次或更多次的复发,仅少数完全缓解。
已有研究表明,出院后巩固服药、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对于预防复发、促进回归社会起到积极作用。也有研究发现,影响预后的因素还包括关爱程度、首次住院疗效、起病形式、病程和服药时间等。
此外,认知行为治疗能够降低精神分裂症青少年自杀的概率;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提高患儿的社交技能,有助于患儿回归学校和社会;家庭心理治疗能够促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协调家庭关系,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教会患儿学会自我控制。
因此,应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普及疾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