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病情稳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其心理弹性、自尊水平及无望与生活质量(QoL)的相关性强于病情本身;
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弹性及自尊水平,给予其更多的希望,同时有效控制其情感症状及阳性症状,是改善这一群体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QoL)逐渐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既往研究显示,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QoL的主要因素包括症状严重度、社会心理功能水平及药物副作用等。然而,患者的一些内在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弹性(resilience)、自尊水平、希望感等因素对其QoL的影响仍不甚明确。
一项8月6日在线发表于《斯堪的纳维亚精神病学学报》(IF6.)的横断面研究中,来自奥地利Innsbruck医科大学的F.Wartelsteiner等试图通过研究探讨,对于病情稳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其上述内在素质及精神疾病状况对QoL的影响程度。
研究共纳入了52名精神分裂症(满足DSM-IV)门诊患者,其年龄介于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1岁,平均病程14.7年,此前6个月治疗方案未经调整,临床病情稳定。
研究同时匹配了77名健康对照,医院工作人员,以及当地银行、工厂的雇员等。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年龄及性别匹配,但前者的受教育程度显著低于后者。
研究者使用PANSS量表评估了这些患者的精神病理学状况。此外,针对患者及健康对照,研究者使用德语版Lancashire生活质量状况量表(BELP)评估了两组的QoL,并使用心理弹性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及Beck无望感量表分别评估了两组受试者在相关维度上的表现,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与QoL的相关性。
主要发现心理弹性、自尊、无望及病情(PANSS总分)与QoL的相关性
(F.Wartelsteiner,etal.)
▲虽然患者总体病情较轻(PANSS总分57.4±18.0),而其心理弹性(p0.)及自尊水平(p0.)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而无望(p=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
▲患者组的总体QoL显著低于对照组(p0.),调整受教育程度的因素对上述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BELP的9个子量表中,仅有个人安全(Personalsafety)这一个子量表的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
▲对于患者而言,心理弹性(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0.)、自尊(0.)及无望(-0.)与总体QoL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的相关性,而病情与QoL的相关性弱于上述因素(-0.)。
▲PANSS症状维度中,抑郁症状与总体QoL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而抑郁症状及阳性症状与部分QoL子量表得分之间存在负相关。
▲回归分析提示,无望感和心理弹性是患者总体QoL的显著预测因素,而自尊及抑郁是主观体验到的精神健康水平的预测因素。
启示研究者指出,基于上述结果,对于病情稳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其心理弹性、自尊及希望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较病情更为密切。尽管这些患者的病情相对较轻,但抑郁和阳性症状对QoL的消极影响同样得到了显现。
本项研究的局限之处包括样本量偏小,患者正在使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且横断面设计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等。
然而,研究结果足以再次提醒我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尽可能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及自尊水平,给予其更多的希望,同时有效控制其情感症状及阳性症状,是改善这一群体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病情重不重?医患眼中大不同
文献索引:F.Wartelsteiner,etal.Qualityoflifeinstabilized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ismainlyassociatedwithresilienceandself-esteem.ActaPsychiatrScand:1–8.DOI:10./acps.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