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陈大夫身边所有人的朋友圈都被同一个消息刷屏了:
“七普”数据刚出来的时候,陈大夫就跟同学们聊过这个话题。
我当时的看法是:大概1-年内,国家就会放开生育第三个孩子。
但我没想到,这个*策的转向竟然这么快,我以为需要1-年才能完成的内部意见统一和利益平衡,在一两个月内就做好了。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目前面临的生育问题多么严峻,以及国家对于扭转这种局面的决心多大。
与“放开三胎”同时公布的,还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其中这一条,陈大夫觉得有必要和同学们详细讲讲:
大学生生活现状: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目前中国大学生恋爱、婚姻、性相关的生活状态,基本可以用八个字形容: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像当年的陈大夫一样,大学四年基本和恋爱,和性是绝缘的。大学声曾对国内高校学生的恋爱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三成以上的大学生直到大四毕业前,一次恋爱都没谈过;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毕业时,仍然没有过任何性经验。这些千年单身狗里,绝大多数都是非自愿单身的,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吐。而另一方面,对于少部分同学来说,其在恋爱以及性方面的选择又非常丰富。这些人有的是靠家庭背景,财富,有的是学生会的部长、主席,有的因学业、文艺、体育天赋,或者单纯的颜值脱颖而出,站在学生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他们不会把标签写在自己的头上,但从隔三差五曝出的一些焦点事件,也能大概了解这里面的水有多深。比如去年北大牟林翰和包丽的“致命情侣”事件;比如前年T大特奖候选人马某某,帮自己的男朋友找北大妹子约3P的事件;比如去年浙江农林大学某女生自爆性交易日记事件:被记录的一系列男生纷纷赶紧跑去测HIV,其中几位直接被“社会性死亡”。《浙农林女生不雅日记引起轰动校方:该生正在精神病院治疗》在这部分不缺爱,甚至不缺性资源的学生中,闪约闪离的“快餐式恋爱”占比相当高。恋爱关系的高度不稳定,性知识的匮乏,以及国家法律对于流产堕胎的规定非常宽松,这些因素结合起来,造成部分女生堕胎的情况比较普遍。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近年来每年在合法医疗机构进行的人工流产数量平均接近万例;这还不包括数量非常可观的药物流产,以及在私人黑诊所进行的未被统计的人工流产。这个数字是相当可怕的,因为中国目前每年的新生儿数量,也就是一千二百多万。这种现状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部分女生多次堕胎,给自己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中国女性的不孕不育发生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1%-3%一路走高,已经上升到了现在的1.5%左右,部分大城市更高达18%;而在那些发生生育障碍的女性患者中,其中51%曾经有过流产经历。前段时间在舆论场里曾经很火的代孕话题里,就有人分析:为什么国内需要代孕的夫妇那么多?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年轻的时候不注意,“中招”了就打掉,结果到了结了婚真的要生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没法生了。陈大夫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美剧:《SexEducation(性爱自修室)》,说的是美国高中生面临的和爱情,和性相关的问题和困惑。这部剧确实很有意思,推荐同学们去看看。上面我说的那些中国大学生面临的与恋爱相关的问题,美国人基本在高中阶段就已经经历一遍了,咱们只不过是为了高考,这个过程被硬生生推迟了几年而已。中国大学生的恋爱能力、婚恋相关的意识和三观情况,都需要来自有经验、有知识的成年人的指导和帮助。怎样让更多的大学生得到爱与被爱的机会;怎样让他们在享受爱情的同时做好对自身的保护;怎样让他们在爱情中得到超越肉欲的,更高层次的满足......这些问题都应该是被反复研究、讨论,并根据得到的信息付诸实践行动的;想要降低年轻人单身率,降低年轻人结婚年龄,防止他们“躺平“,””给生孩子留出足够时间;我们的高校,我们的教育系统,是需要进行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的。中国大学生需要婚恋教育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协委员、民革广州市委会主委于欣伟就曾呼吁:应该构建和完善高校婚恋教育体系,把“婚恋教育”设为大学必修课。去年十月份,中青校媒对于大学生对恋爱课的态度进行过调查:对于“你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吗?”的问题,近九成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支持。部分国内高校也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程:年,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婚姻与爱情”的课程,限84人,但报名者近人;年,西南*法大学开设了“恋爱选修课”;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些表白、搭讪的小妙招,就连有时布置的作业也是写情书。年开始,天津大学开设了《恋爱学理论与实践》课程,这门课还上了人民日报,成了全网热议的话题。其评分标准特别强调学会的技巧要实践:“学以致用,交到对象,可以酌情给满分。”这些选修课程基本都是一课难求,上线即秒没,很多选不上的同学都表示非常遗憾。从这些小规模试水的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大学生群体对于恋爱、婚姻相关的课程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尤其是一些由于专业设置原因,学生性别比例悬殊的“和尚庙”“尼姑庵”式高校,很多学生平时生活圈子里基本就没有异性同学,对于“脱单”的渴望更是非常迫切。陈大夫建议:应该要求所有大学及校区,每周都要组织学生异性联谊活动;
性别比例悬殊的高校就和对口的外校(一所理工院校+一所师范/财经院校)合办,肯定能帮到很多单身的同学:
我们邻居的韩国,就有高校进行了试验:这样在通过体验约会来学习如何恋爱的实践派教育方法,在国内高校里我还没看到有试水的。陈大夫非常支持高校能够多搞类似的联谊活动,效果会比单纯的讲课效果好很多倍。可以搞成像现在的长跑打卡一样,每位单身同学每个学期都会按照各自的情况和喜好,被大数据安排配对:只要你完成和配对对象一起看电影x次,咖啡厅约会y次,共进晚餐z次,本学期的综合测评分数就可以加一定的分数;可以搞得像玩游戏做任务一般,顺着任务线一步步走下来,说不定就在一起了。总之,如果充分发挥想象力,婚恋教育这件事会很有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的,远不止课堂宣讲那么简单。性教育、婚恋教育
小学就应该教了
今年两会期间,还有*协委员提议:应该明确中学性教育课时安排,设置性健康教育教师岗位。00后一代的营养条件比我们80后好很多,发育年龄也普遍要早一两岁;性健康、性安全教育开始的时间,应该至少提前到小学阶段,孩子开始性征发育之前;婚恋教育也应该至少提前到初中,孩子青春期萌动开始对爱情有需求之前。国内教育界一直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看见性这个字就只能联想起下流、肮脏、阴暗和变态,刻意绕开与恋爱、性相关的问题;孩子遇到了问题,也无法从家长、老师那里得到正确的解答。家长、老师们总想让孩子们的心灵,一直纯洁的像一张白纸,却不晓得越是白纸才越容易被形形色色的信息染色。陈大夫是个80后,我身边的同龄人的性教育基本都是靠两个教导者完成的:1课堂上冷冰冰的生物学AV里五花八门超现实的性表演看到这篇文章的同学们基本都是90后,00后了,你们的性启蒙又是怎么完成的?现行的教育体系,只考虑怎么把你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螺丝钉,一个合格的工人、白领、农民,码农,科研工作者;但我们终究不是机器人,我们除了需要吃饭,睡觉,工作,学习之外,还需要完成生物的自我繁衍过程,这样国家才会有新鲜血液,民族才能延续。恋爱、婚姻、生育是几乎每个人的必修课,很少有人能够无师自通,但却从来没有人科学地教过我们应该怎么做。国内的整个教育系统,普遍把学生“早恋”视为洪水猛兽:校长、主任、老师,个个像*统抓地下*一般严防死守,生怕这些花季少男少女有一点越轨行为;甚至一些高校也是这么搞,甚至男女生在路上并排走,男女生牵手都要受处分。这些问题并不完全源于学校和老师,一部分既暴躁又愚昧的家长的责任更大。年,北师大编写的小学性教育读本《珍爱生命》,被一部分家长举报尺度太大,成了社会舆论热议的焦点;去年,“老师教孩子怀孕知识被家长吐槽”的话题曾被推上热搜:一个老师怀孕了,有学生好奇怀孕是怎么回事,于是她就借机普及了一下相关的知识,结果招致家长不满,当晚就收到了这样的连珠炮式怒斥:陈大夫觉得,在小学、中学普及性教育和婚恋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高中-中专的阶段,学校不应再用对“早恋”的妖魔化宣传,让孩子们对于恋爱视为畏途。而应该教授给他们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婚恋观”。可以预料,像上面这样,粗暴干预大学生恋爱、生育权利,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规定,将来可能会逐渐绝迹。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也应该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渐到位:比如对于大学生毕业前结婚的鼓励*策,让校园情侣们能尽量多得“修得正果”,而不要毕业季=分手季;比如对于学生因生育休学的宽松处理*策,让他们如果发现怀上能有勇气生下来,而不是跑到小诊所打掉;比如解决“带孩上学”,“带孩读研”学生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提供廉价可靠的托育服务,以及双人宿舍等生活便利;在国家转向鼓励生育的时代,高校也应该有所作为,对学生恋爱、结婚,乃至生育提供方便。教育系统有责任为国家做贡献,想方设法让大学生和研究生敢生、愿生,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全社会都
必须行动起来
今年两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