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学院影传中心成立20周年
二十年,这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成立至今的时间,对于清华大学这样一所高等学府来讲,20年算不上是一个历时悠久的年份,但当年,那个影视产业在中国极速起飞的年代,在清华大学成立这样一所研究中心,于学术、于行业、于清华的学科建设发展本身来讲,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且这一份价值,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越发地得到凸显。
“人文影传、学术影像、同人精神”,这是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在今日举办的影传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上,对二十年影传所作出的概括,作为中心最早的创办者,尹鸿教授引领并见证了清华影传二十年的整个发展历程。
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创始人及首任主任尹鸿教授
所谓“人文影传,就是对每个人的尊重”,尹鸿教授解释道,无论是影传所出品制作的作品中所传达出的观照维度,还是影传自身内部的文化氛围,“人文,都体现在了骨子里。”而学术影像,即指影传所有的作品和研究,都建立在对社会、对行业、对某个领域的研究之上的,“我们所创立的清华学派,就是在踏踏实实地做研究和创作。”而同人精神,则是指影传所有人具备了基本的价值观、学术观与世界观,大家很容易达成共识,这是影传一直被保留下来的优良传统。
影视传播的清华学派,这是清华影传用二十年时间所打造和建立的学术和创作标志,带着强烈的独属于清华的人文属性和标签。
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雷建*教授在现场介绍,中心在过去二十年里,共培养了超过名硕士和博士,为超过名清华学子授过课;5年成立的清影工作室,已经出品制作了超过部纪录影像作品,在各个领域斩获大奖,其中包括《飞鱼秀》《我在故宫修文物》《喜马拉雅天梯》《大河唱》《烟火人间》等六部院线电影;影传也发展成为了中国影视领域重要的国家级研究智库,每年为影视行业输出重磅行业研究报告;与此同时,影传中心所承担的“人文清华”讲坛,也已经成为代表清华人文精神的一张名片。
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雷建*教授
“影传就是我们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面旗帜,也是新闻与传播学科领域的一面旗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如此评价影传中心的意义和价值。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
时值20周年之际,今日,几代影传同人们从四面八方齐聚而来,忆往昔、展未来,集体拼接着有关影传大家庭二十年的历程。二十年来,影传培养出来的学子们已经在影视行业的各个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中国影视行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在行业里形成了一方渐成规模的来自清华的影视传媒人才阵地。
“影传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在讲话的结尾,尹鸿老师动情地说道,作为清华影传的一面旗帜,尹鸿教授携几代影传人所建立的“人文影传、学术影像、同人精神”必然会伴随影传的发展继续向前。
以下是尹鸿教授在现场的讲话实录:
欢迎大家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其实我们今天是一个非正式的聚会活动,没有什么特别隆重的仪式感,就是想请大家回来聚一聚,看看这些年大家还在做些什么。也正好有《大学》这么好的一部反映清华文化和大学生活的电影,请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已经毕业的同学、老师们一起来检阅一下,我看大家看得都很开心,我相信这部电影未来公映时能获得很多观众的认可。
年底,学校批准筹建人文学院传播系,我们是2年开始建立正式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但年,我们有了三个研究中心:影传中心、新媒体中心和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影传中心是最早建立的中心之一,到现在我们有20年的历史,培养了几百个学生,惠及全校几千个同学。
我一直说,总结我们影传中心就是三句话。第一个是“人文影传”,这个说起来像是一句特别空的话,但是实际上在影传中心待过的人都能理解。“人文影传”的意思,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无论你的地位高低、成就大小、在中心还是在边缘,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包括你的权利和权益。包括我们今天开会,从来没有以权力的大小、地位的大小、钱的多少来决定每个人的座次。我们一直是以关心人为主的,一直把“人文影传”体现在骨子里,不管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影像创作中,包括今天在现场展示的小片,因为时间关系只剪了影传中心创作的70多部片子,大家在其中看到的也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清影纪录片混剪
第二个是“学术影像”,意思是说影传中心的所有研究、所有创作并不是随大流迎之而动或者是随性而来,而是建立在我们对社会、对行业、对某个领域的研究基础之上,所以我们说我们有清华的影传学派,有独特的人类学、社会学基础。我们非常强调学术性,不去做那种很容易拿到、但是也容易被人看做是忽悠的项目。我们是踏踏实实去做自己的研究,把影像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同时又把影像作为学术研究的成果呈现给大家。
清影混剪
第三个是“同人精神”,意思是我们有基本相同或者是大同小异的一个价值观,包括学术观、世界观。大家都知道,现在要寻求共识非常困难,朋友圈里一句话没说对,大家都可能敌对起来。但实际上在影传中心,从老师到学生没有人拉帮结派,就是因为有共同的价值观、学术观、世界观,所以大家很容易达成共识,小矛盾虽然有,但不会发生剧烈的冲突。每个人都非常努力去谋求共识,这也是影传中心这么多年来大家能够走到一起、做这么多事情的原因。像我这样年逾花甲的人很快就要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央,影传中心现在有很多新老师,以后影传就交给更年轻的老师,我相信影传中心的优良传统会被保留下来,当然不好的东西也会被改掉。也希望不管是已毕业的还是在校的同学,大家教学相长,一起让影传发展得越来越好!
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研究中心20年大事记
年,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成立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尹鸿任主任。
年,影传中心建立制作实验室和放映室,组织研究生拍摄90周年校庆纪念系列片《水木清华》。
2年,影传中心开始撰写中国电影年度产业报告,是国内外最早并延续至今的中国电影产业年度报告,中心十多位教师和研究生先后参与相关研究工作。
6年,影传中心指导的教研创作基地清影工作室建立,先后指导学生拍摄多部纪录片和剧情片。其中6部纪录片进入全国电影院线公映。
9年,影传中心组织“清影放映”系列活动,前后放映上百部国内外纪录片,一百余位国内外著名纪录片导演制片人到场交流,出版系列丛书《清影纪录中国》。
年,影传中心实施作品代论文,研究生本科生毕业创作进入稳定产出时期。
年,影传中心开设清影工作坊,本科生暑期创作进入新的时期。
年,影传中心指导成立教学实践平台“清新视界”,长期为清华学生提供视听媒介的专业训练。
年,影传中心清影工作室制作的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院线公映,被《人民日报》评为年度五佳影片并获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年,以影传中心为基础,受中国文联委托成立“清华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
年,影传中心受北京市广电局委托,组织首都影视发展智库。
年,影传中心张小琴教授主持并带团队制作大型融媒体项目《人文清华》,自年1月10日开始,成为新百年清华大学人文领域的重要成果。
年,清影工作室制作播出系列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获多项国内外奖项。
年,影传中心成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与管理研究专委会主任和秘书处单位。
年,影传中心参与发起的电影《无问西东》进入院线,反响热烈。
年,雷建*教授接任影传中心主任。
年,清影工作室制作音乐纪录电影《大河唱》进入院线。
年,人文清华发起“穿越时间的距离”直播行动,重走梁林路,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年,影传中心为全校学生开设本科课程证书项目“电影与视听创作”。
年,清影工作室制作系列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播出,再续故宫文物修复工匠精神。
年,司若、曹书乐、梁君健分别获评全国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
年,清影工作室制作完成清华大学周年校庆纪录电影《大学》。
——THEEND——
作者
清华影传中心
主编
彭侃
编辑排版
胡钰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